跳转至

二、肿胀

二、肿胀

肿胀也是骨伤科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检查,根据肿胀出现的时间,肿胀的性质,肿胀部位的皮色,以及肿胀的增减变化,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肿胀的机理 机体受伤,局部经脉必然受损,离经之血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首先是皮肉浮肿,继而肿处增大,表现为各种性质的肿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气为胀”。按此肿可有实肿、虚肿、热肿、寒肿、风肿、湿肿、血肿之分。有关伤症的肿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理伤续断方》讲的较确切,“凡肿是血作”。这里指的主要是“血肿”。外伤后,体内血管破裂、血流入组织间隙而成。除此之外,还有水肿,由于某种原因体液渗入组织之间,组织增生,毛细血管扩张等,也可造成肿胀。

(二)肿胀辨证

1.新伤肿:机体受伤后,局部出现肿胀,其势迅速,但肿胀边缘清楚,触按较软,继而肿胀逐渐扩大或消散。根据损伤的轻重而范围大小各异,肿胀内部张力也不同,痛重则张力大,痛轻则张力小。若皮肤呈橘皮状变厚,高低不平,是瘀滞严重的征象;若瘀阻更甚者,肿胀硬如石,局部可出现水泡、血泡;若瘀滞气血阻断,除肿胀严重外,肢体青紫发凉,知觉迟钝或消失,此属危症。

临床上,骨折时发生的肿胀,较脱位时更甚,筋伤时则较轻,闪筋扭筋则一般不肿,开放性骨折因离经之血溢于体外,其肿胀较闭合性骨折为轻。新伤肿胀多数皮色不变,若出现青瘀斑,多是伤损较重,并且多在伤后3〜5日才出现瘀斑;若肿胀而皮色发红,既为外伤引起,并有热毒结聚(有炎症存在)。

2.经时伤肿:伤后青肿,边缘见绿黄色,说明伤已过3日以上。外伤肿胀一般在1〜2日内肿胀为最严重,3日后若无合并症,肿胀开始消退。其主要变化:①皮肤出现皱纹;②肿胀处发痒;③若为青肿块,其色则从边缘开始变为暗绿色,直至变黄而转为正常。

3.骨伤肿:外力侵及机体,过筋伤骨,气血瘀滞,产生疼痛、肿胀。损伤严重的,肿胀亦严重。由于骨折愈合较慢,故临床表现骨折的肿胀消退和功能恢复并不一致。肿胀基本消退而功能尚未恢复者,为骨折肿胀的表现。

4.筋伤肿:闪筋扭筋,临床表现疼痛,但不肿胀。挫伤筋肉或筋肉的撕裂伤,则出现肿胀。筋伤肿胀的消退,伴随着疼痛的减轻及功能的恢复。

5.气虚肿:气虚肿胀,临床表现为早轻晚重,肢体抬高肿胀可减,而肢端颜色转淡,肢体下垂时肿胀则加重,肢端颜色转深,这是因气虚运血无力所致。故凡气虚肿胀,指压留痕,经时才能消失。临床上常见于骨伤症后期,久病则虚,尤其是卧床病人,缺乏功能活动,多数出现气虚肿胀。个别早期瘀血肿胀,也可出现气虚征象,但多是局部性的,常因固定不当或缺少功能活动所致(即血循环回流畅引起的水肿)。

6.热毒结聚肿:不论内因引起的热毒结聚,还是外伤伴发的热毒结聚,其肿胀随着热毒结聚而加重,少有经3〜5日即消退者。其肿胀多表现为焮热而痛,皮色发红,局部多发热灼手,并且多数有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等全身症状(是炎症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7.寒湿肿胀:寒湿肿胀,常有皮色变淡,局部温度偏低,肢体沉重,遇寒湿则肿胀加重,严重时触摸皮肤有湿腻感。此类肿胀多是损伤后期的并发症。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