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体运行框架
1、运行框架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人体运行的基本框架。
1.1、功能与形体
人体的主要功能是行动、思维、感受、表达及抵御外邪。功能正常需要头、四肢、身躯的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能正常工作,因此形体为功能之本。
1.2、形体与气血
形体组织能正常工作需要其处在一个适宜的人体内部环境中。适宜的人体内部环境由气血等要素维持,因此气血为形体之本。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气血等基本物质,经络等脏腑组织的功能,是人体的根本,而人体的躯壳好象树木的枝叶。如果气血的强盛胜过形骸,是人体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就长寿。反之,如果不能胜过形骸,就夭亡。
《黄帝内经讲解-寿夭与先后天的关系》
形体与气血应匹配。形体大而气血过少,或者形体小而气血过多皆为失衡。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
《素问-三部九候论》
正常形体应是“形气相得”,即形与气平衡协调。无论是形盛于气,还是气盛于形,都是不符合“形气相得”的原则,因而都不是健壮的形体。至于“形气相失”,那更是有病难治。
《中医药学概论-诊法-望形体姿态》
在平衡范围内,如果气血供应量适度超过形体的正常需求,则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如果气血低于形体的需求,则人气力不足、身体沉重。因此,人一旦出现肢体沉重的现象,就要注意补充气血、疏通经络。否则形体组织就开始弱化,容易先在眼、耳、口、鼻等关键且脆弱的孔窍部位出现病变。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金匮要略讲解-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形体组织的变化一般延后于气血变化。气血失衡持续一段时间后,形体组织上会有可见的病态改变。气血恢复平衡后,需要保持一段时间,病态的形体变化才可能恢复正常。这与温室花园里的环境失衡后,花草会逐渐枯萎;环境恢复平衡后,花草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长好,是一个道理。
全身各处获得的气血应充足且均匀,同时在均匀的基础上,上、下、内、外有一定差别。这种差别即为气血分配角度的阴阳。这与自然界的水、土、气、阳光等资源应均匀分配,但是又随着方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样。
1.3、气血与脏腑经络
气血等要素由脏腑产生,由经络系统主导输送。脏腑功能强健,则可以产生足够气血。脏腑功能虚弱,则气血不足。因此脏腑为气血之本。
气血的产生过程中,五脏的作用最大,比如五脏藏神、心主血脉、脾主消化吸收、肾藏精、肝藏血、肺主气等等,所以五脏功能最为关键。若五脏失衡,对人体要素的产生、体内环境的形成影响最大。病至五脏就非常严重,所以内经说“治五藏者半死半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素问-调经论》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之中,心肺为上焦。因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共同产生宗气,推动营卫气血流转于全身。其所需的能量物质大多来自中下焦的肝、脾、肾。所以五脏以此角度细分的话,中下焦的肝脾肾为上焦心肺之本,而上焦心肺为形体气血之本。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难经-十四难》
曰:五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心肺独在鬲上也。
《难经-三十二难》
脏腑相比较,脏为主,腑为辅。脏在内,主吸收存储后天之精并转化阴阳气血供给全身。腑与外部相通,既是饮食地气入脏的通道,也是脏的代谢废物和邪气的排出通道。
两者从正邪角度看,脏给腑提供正气,腑帮助脏排出邪气。正气方面,脏将精转化为阴阳气血提供给腑,若脏器正气虚,不能传正气于腑,则腑也会跟随虚弱。邪气方面,阴脏在内,难以直接排邪,其产生的废物、邪气应传输到腑,再由腑排出体外。如果腑不通,会导致脏之邪也排不出去,进而引起脏器邪实的病证。
由于脏与腑的这种独特关系,所以脏病虚证较多,因为若其正气不虚而只有邪气实,通常会自动将邪气排出到腑。五脏若出现邪气多的实证,往往有以下几种原因:1、脏气过虚,无力排邪到腑;2、脏产生的邪气太多,超过腑排邪的能力;3、腑器堵塞,无法为脏排邪;
而腑病实证较多,因为如果其正气虚,则脏会为其补充。六腑出现虚证,原因多为:1、脏气不足,不能为腑补充足够正气;2、腑消耗的正气太多,超过了脏为其补充的量。
治法上,五脏常补,六腑常泻。中医概括为“五脏以补为先,六腑以通为用”。对五脏进行补虚泻实的时候,如果六腑通畅,可以直接补泻。如果六腑不通畅,则需兼顾通腑,否则五脏的补泻皆难以奏效。这是脏腑表里关系的重要体现。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若少阴阳气充实,则太阳阳气不虚,卫外有力,寒邪不能内传
《伤寒论讲解-283条》
由于五脏以藏为主,治疗上常以补为先;六腑以通为用,治疗多以泻为主。
《中医药学概论-五脏六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经络、血脉、三焦作为要素传递通道,需畅通无阻,使要素能充足、均匀的分配于全身。各通道中,以经络通畅为主导。
1.4、脏腑与精
脏腑功能的强健,需要脏腑的阴阳平衡,即能量与物质充足且配合协调。脏腑阴阳来自脏腑所藏之精,精可以补阴阳,精足则脏腑不易失衡。精不足则脏腑功能虚弱。精亡则脏腑失去功能。因此脏腑所藏之精为脏腑之本。
各脏腑精足才能藏精于肾,因此肾精为各脏腑精气的代表。又肾主生殖,生殖能力强则代表肾精充足,进而代表各脏腑精气充足。因此内经以能否有子作为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1.5、精与先后天之本
脏腑所藏之精分别来自先天与后天。后天之精主要来自脾胃,人无胃气则亡。先天之精主要存于肾与髓,若耗尽,人亦亡。因此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肾被称为先天之本。
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
胃者,五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五味》
人体的形、气血与脏腑所藏的后天之精皆来自对自然界天气、地气的吸收,所以呼吸与饮食都很重要。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
普通人都知道饮食、呼吸重要,但是难以意识到脾胃吸收能力的区别,所以中医重点提示这一点。
地之五味由口摄入,贮藏于肠胃,经过脾胃的消化转输,水谷精微得以充养五脏之气。故在一般情况下,食欲旺的人,五脏精气相应充足;食欲差的人,五脏精气相应衰少。《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说明五脏之气的盛衰,与摄取饮食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
《黄帝内经讲解-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
人一日三餐,饮食留于肠胃。胃空虚的时候,水谷在肠。肠空虚的时候,又有水谷补充到胃。肠与胃交替保存着水谷,保证人一直有地气可以吸收。若肠胃都空虚,人无地气补充,就快要死亡了。由此可见,人体吸收后天之精,补充五脏精、气、津、血,是持续性的,不能中断。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肠胃之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后,后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留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
《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肠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存储水谷,而水谷精华的吸收过程是由脾来完成的,在肠胃补充水谷充足的情况下,脾的吸收能力就成为关键因素。现代社会疾病,因脾功能弱,对水谷的吸收不充分,造成五脏精气不足,进而造成的疾病的情况非常普遍。
1.6、神与其它
神总管以上全部过程,无论是高级的意识思维还是低级的人体本能,所有平衡过程都由神来控制。若神的控制能力强,则即便精、气、血、形的数量稍少,也能配合的很好。反之,如果神的控制能力弱,则即便其它要素较多,也可能出现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1.7、小结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吸收天地之气,生成并存储精、神、元气、气态物质、液态物质(血、津液)等要素,再以经络系统为主导,将要素传递到全身组织器官,形成适宜的体内环境,完成人体的整体功能活动。这个过程如果换成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指用能源、能量、控制信号、物资等要素动态构建一个生态环境。这些构建活动从人出生开始,一直运转不息,直到死亡结束。其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形成疾病。关键环节出问题,就会死亡。
这个人体生态环境的构建是动态的,其维持过程包含很多因果(标本)关系。上述功能、形体、气血、脏腑经络、精、神是其中比较主要的部分,相互之间皆如树干与树根的关系。根为干之本,树根有问题必然影响树干,而树干的问题则即可能来自树干本身也可能来自树根。 形体组织的损伤可能是其本身受到外力冲击造成,也可能是气血未能对其进行濡养造成。气血的问题可能是其本身问题,比如气受寒、血中毒等原因造成,也可能是脏腑经络失衡未能正常产生和传输气血造成。脏腑的失衡可能是其本身问题也可能是精衰神乱造成。所以在治病时,并非哪里发病就治疗哪里,而要分析根源,以治本为主,除非紧急或特殊情况才以治标为先。明辨标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 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医整体观是人体运行的大框架。框架中的每个部分都包含很多知识。在总体框架下学习,中医知识就有条理次序。不掌握整体观,中医知识会显得杂乱无章。
对于中医整体观,不同人群认知的深浅不同。普通人认知最浅,通常只在功能出问题,比如无法行动,昏迷,疼痛,不能视听,出现饮食、呼吸、排便困难等等情况时,才会意识到疾病的发生;而高一级的认知可发现形体组织、津液、血等地气层面的问题;再高级的认知可到天气与能量层面;再高级可到精、神层面,即能源与控制的问题。
2、指标失衡-证
2.1、证的概念
人体的脏腑经络、皮肉脉筋骨、头项胸腹肩背腰、四肢关节等全身各部位,都需要阴阳气血等要素来维持其环境平衡,也都有可能出现各自的失衡。比如肝可以有精的虚实、神的虚实、元气的虚实、天气的虚实、地气的虚实等等,肺、心、脾、肾也是如此,皮、肉、筋、骨也是如此。这类要素的失衡就是中医的证。
教材《概论》的辨证章节,只是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情况,比如肝只列出了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火上亢、肝风内动、 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几种情况,这些应只是肝失衡的常见情况,并非全部,其它部位也是类似。
证的基本类型如下表:
精 | 神 | 元气 | 气 | 血 | 津液 | 形 | |
---|---|---|---|---|---|---|---|
正虚 | 精不足 | 神不足 | 阳虚 | 气虚 | 血虚 | 津液虚 | 肉槁、骨陷 |
邪实 | 精浊 | 七情太过 | 阳亢、郁热 | 六淫太过、 气郁、气滞、气逆... |
血瘀、血热、血寒... | 痰饮 | 宿食、瘿、瘤、 积、聚(癥瘕)... |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
《灵枢-本神》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素问-调经论》
癥瘕之病,即积聚之别名。
《景岳全书-妇人规》
下图表示人体某部位的常见的正虚邪实关系。
辨证论治就是要分辨出哪些部位分别有哪种失衡?程度如何?即辨别病位、病性和程度,进而进行对证治疗。
...六经病证中,每经病皆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之分证...
《伤寒论讲解-243条》
近代医家蒲辅周曾提出过:任何一脏皆有气血阴阳,肝脏也不例外...
《肝病证治概要(刘渡舟)-十章肝虚证治-五肝阳虚》
2.2、证的组合
从指标角度看,几大指标可以单个失衡也可以组合失衡。阳虚就是单指阳气这指标不足的失衡。痰热就是两个指标痰与热过量的失衡。比如伤寒论的小陷胸汤证,是胃脘(又叫心下)部位的痰热互结,属于在一个部位上有两个指标(痰、热)失衡。
从部位角度看,也可以有多个部位同时失衡。比如大青龙汤证,是内热外寒,属于内有热、外有寒两个部位的组合失衡。小青龙汤则是外寒内饮,也是两个部位的失衡,分别是外有寒和内有饮。
小结胸病,属痰热互结,法当清热开结涤痰,用小陷胸汤治疗。本方由黄连、半夏、栝蒌实组成。黄连苦寒,苦降下,寒胜热,为清泄心下热结最得力的药物;半夏辛温滑利,开结气,化痰蠲饮;栝蒌实甘寒滑利,有润便化痰之功,配黄连以清热,协半夏以蠲饮。三药合用,痰热各自分消,则无结滞之患。
《伤寒论讲解-138条》
寒邪闭表而不能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能外泄,从而形成表寒内热之证。此时用麻黄汤则无清里之效,用白虎汤则证未见烦渴引饮,尤其是寒邪在表,则易冰伏其邪。故治用大青龙汤,峻汗以解表闭,清里以除烦躁,为表里两解之法。
《伤寒论讲解-38条》
小青龙汤主之:证为外寒内饮,故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消水饮,以达到表里两治的目的。
《伤寒论讲解-40条》
人体有很多部位,每个部位又有多种性质的失衡。各种部位、证型进行组合是非常复杂的。
然临床上由于瘀血为病伴有其它因素,这就必须在“活血祛瘀法中佐以行气药”的基础上加以兼顾。其有寒者,兼以温经散寒;其有热者,兼以凉血清热;其有湿者,兼以行水利湿;其有燥者,兼以滋血润燥;其有风者,兼以祛风和肝;其有痰者,兼以燥湿化痰;其有气滞者,兼以理气;其有坚结者,兼以软坚;其有痞塞者,兼以泻痞;其有脾虚者,兼以建中;其有气虚者,兼以益气;其有血虚者,兼以养血。还有正气虚弱,不能运血,以致血液瘀滞,而为正虚瘀微者,则治又当专补正气,使正复而瘀自化
《金匮要略讲解-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十一》
2.3、证与功能的关系
人体每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当该部位出现环境失衡后,其功能就会出现异常。比如肌表部位功能包括护卫身体、出汗排邪等。当肌表要素失衡后,就可能出现怕冷,怕热,出汗异常,身体疼痛等问题。再如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其环境失衡后,可能出现呕吐、吃不下饭、喜冷饮或喜热饮等问题。可见不同部位的失衡会有其特殊表现,在以后的学习中要能仔细捕捉这类表现。比如大青龙汤证内热外寒的特异表现为“不汗出而烦躁”;小陷胸汤证为“心下部位按之痛,脉浮滑”。小青龙汤证则为“遇寒而咳,咳吐白痰、舌苔水滑、脉弦”等等。
辨桂枝证重在汗出;辨麻黄证重在无汗;辨大青龙证重在不汗出而烦躁,如此则临证方有所本。
《伤寒论讲解-38条》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讲解-138条》
小青龙汤……寒饮射肺之咳喘,多在寒冷季节发作,常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且落盂成水,或咳嗽吐白色半透明胶粘之冷痰,宛似蛋清。寒饮郁遏阳气,若见面色青暗或黧黑,则谓之“水色”:寒饮阻滞营卫气血,若致面部出现块块色斑,则谓之“水斑”;水饮上泛,若致使面部庞浮或眼睑轻肿,则谓之“水气”。水气、水斑、水色,以及舌苔水滑、脉弦等,皆为辨寒饮内盛之依据。
《伤寒论讲解-40条》
2.4、阴证与阳证
不同部位的功能不同,所以重要程度也不同。同样的失衡,发生在重要部位就很严重,发生在不重要部位就影响不大。
人体以五脏最为重要。若五脏功能正常,则人体正气充足,抗邪有力。五脏失衡,则精、神受损,产生气、血、津液的一些关键环节受到破坏,使人体产生正气的能力下降,无力抗邪。
若失衡部位只在形体或六腑,五脏正常,则有足够正气抵抗外邪,大多表现为正邪相争剧烈的整体实证,内经称之为“阳道实”。此时人体机能多呈现为亢奋状态,所以叫阳证。
若失衡部位在五脏,则正气不足,虽邪气较多却无力相抗,成为整体虚证,内经称之为“阴道虚”。此时身体机能多呈现为低沉状态,所以叫阴证。
阳证与阴证的核心划分标准就是正气的充足程度。阴证为根本受伤导致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所以较阳证更严重。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素问-太阴阳明论》
以国家为例,通俗的理解阴证、阳证。当发生战争时,阴证就是首都等重要城市受到攻击,非常危险。阳证就是国家边境受到攻击,未波及首都等重要城市。阳证转阴证就是敌人由边境进攻到首都。阴证转阳证就是反击将敌人由首都赶到边境。简单的说,就是阴证近死,阳证近生。
《中医药学概论》的辨证章节,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之说;内经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些地方提到的阴阳就是指阴证、阳证。即人体生病时,总体上是处于五脏健康、气血充足、抗邪有力、拒邪于表或腑的状态,还是五脏虚弱、气血不足、抗邪无力、邪气内侵的状态。其次才是一些局部部位的阴阳失衡情况。阴证之人面色晦暗、脉象沉细而微弱无力,阳证之人面有光泽、脉象浮大而有力。阴阳不分,举手便错!
阴证、阳证是人体生病时,宏观上的正邪状态。在微观局部部位,则各处都可以有自身的寒热虚实的失衡情况。可以将局部的正邪相争理解为战术层面,整体的正邪相争理解为战略层面。
比如,一个人的肺部正气不虚,但有痰饮,所以是肺部邪实的情况。肺脏为五脏之一。肺部痰饮影响了肺部的功能,使其呼吸功能变弱,进而不能给全身提供充足的气,使全身都处于虚弱状态。这种情况,从整体角度看,属于整体正气不足的阴证,但是从肺部看,属于肺部正邪相争的局部实证(肺属五脏,脏气不虚的情况下,大多会排邪到腑,但也有排不出的特殊情况)。
再如,一个人的肌表部位气不足,为肌表气虚的证。肌表、形体、六腑都是以五脏为根。如果该人五脏无病,只要加强五脏的气血输出,同时再注意经络通道的通畅,则肌表气虚的情况可以很快解决。所以虽然肌表、形体、六腑都可以有虚证,但是真正的虚证是指五脏虚。只要五脏不虚,其它部位的虚证比较容易解决。
纯阴证和纯阳证是两种极端情况。纯阴证多发于老弱之人,五脏衰弱,正气非常不足。纯阳证多发于身体强壮的年轻人,五脏健康,正气充足。大多数人的状态处在两者之间,各脏腑经络功能有一定下降,但是还不算特别衰弱。所以辨阴阳,多是辨偏阴证、偏阳证,少见绝对的阴证、阳证。一般以病位主要在阳经、腑器、形体为偏阳证,病位主要在阴经、脏器、骨髓为偏阴证。
八纲辨证,首辨阴阳。其目的是确立病人体内正、邪的大格局,以决定治疗的大方向。偏阴证之人,以调理五脏,培养正气为主,祛邪为辅。偏阳证之人,以祛邪为主,养正为辅。阴证之人在治疗好转过程中,随着正气的恢复,通常会驱邪外出,从而经历一个正邪对抗表现激烈的阳证阶段。
光确立治疗大方向,还不足以进行具体的治疗。阴证、阳证各有更细的病位、病性划分,需要进一步明确后才能选择合适的治法,这是以后的内容。
2.5、病证的复杂性
人体病证的产生和分布可以是非常复杂的。下面从时间的先后关系和空间的分布关系两个角度来说明其复杂性。
2.5.1、不同证在时间上的先后因果关系
人体不同部位互相协作,产生并传输阴阳气血来动态维持体内环境。当一个环节失衡后,经常会引发连锁反应,所以证之间经常互有因果关系。下面举例说明:
1、有人先有情绪过度的神病,导致神对气的调控失常而产生气郁、气逆的证。而气为血之帅,气的失常进而可以导致痰饮、血瘀等证。
2、也有因外伤或者妇女生产等原因导致先有血瘀。瘀血可以影响气的运行,出现气郁、气滞。瘀血也可能影响神,产生狂躁、抑郁的情况。
3、还有人是先受外感风寒,产生经络的气病,然后影响水、血的传输,形成痰饮、瘀血等等。
4、还可以是先有虚证再引发实证。比如某人脾胃虚弱却饮水多,多余的水就会变为痰饮。痰饮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会干扰各个部位的功能而产生继发病症。
例如:外感寒邪可以因寒生热转化为热病,也可以因寒生湿转化为湿病,也可以因寒收引拘急转化为风病,也可以因寒生燥转化为燥病。外感热邪可以因热生寒转化为寒病,也可以因热生湿转化为湿病,也可以热极生风转化为风病,也可以因热生燥转化为燥病等等。
《温病条辨讲解-第一章-第二节》
这类连锁反应随着病情的进展或者治疗的干预,经常发生变化。治疗需要找到当前影响最大的证和最根源的证进行解决,并随着证的变化调整治法。因气的主导性较强,所以如有气病,原则上应先调理。但有时痰饮、淤血、积食阻碍气的运转,不先去除则气无法调理好,此时又可能先调理痰饮、淤血等。这些没有定论,都是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相机而动。
这也是为什么《伤寒论》虽然以寒为因,但是全书并不是只治疗寒证,还提出了热、痰饮、淤血、阳虚、阴虚等等很多证型的治法。
2.5.2、多种病证在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一个人的病证在同一时间可以存在多种证型。
以五脏虚证为例。每一脏都可以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四种类型。
再以五脏中的心脏为例,就有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四种。理论上讲,这几种类型是可以同时出现的。如果两种叠加,则可以有心的阴阳两虚、阴血两虚、气阴两虚、气阳两虚,气血两虚,阳血两虚等六种类型。如果三种叠加,则可以有阴阳气三虚,阴阳血三虚、阳气血三虚、阴气血三虚等四种类型。如果四种叠加,则有阴阳气血四虚一种类型。以上类型相加,共有四加六加四加一,共十五种类型。
上面是单纯考虑心的虚证。如果同时考虑肝、心、脾、肺、肾五脏的虚证。因每脏有四种单类,则五脏共有二十种单类。这二十种单类,如果进行任意组合,则有大约一百万种组合。
这是只考虑五脏虚类,如果再加入实类病证。因五脏各有气态、液态、固态邪气,所以需要加入风、热、暑、湿、燥、寒气态六种,痰、饮、淤血液态三种,固态暂定为一种,合计十种邪气。每脏为四虚十实,五脏共为七十个单类。计算后可以发现,五脏的虚实组合可以达到10的20次方的数量级。
这只是五脏的虚实组合。如果再同时考虑五体皮、肉、脉、筋、骨的虚实情况,那就更无法计算了。
对于这些复杂的病证组合,中医使用方剂来处理。合格中医需要掌握几百种经典方剂。如果只是机械的套方,则区区几百个方剂是无法应对这么复杂的病证组合,所以还需要加减和合方。对于简单的病证,可以在一个比较适合的方剂基础上适当加减药物。如果病证比较复杂,一个方剂难以处理的时候,也可以将多个方剂合并使用。病证再复杂的时候,就无法一次性解决全部问题,需要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确定治疗次序,分步解决。
2.5.3、小结
这里之所以重点强调病证的复杂性,是因为这是中医最大的一个难点。因为病证复杂,所以其对应的方剂也很复杂。对病证组合及因果关系的理解本就很困难,再加上需要掌握准确的辨别方法,并且能选好合适的方剂,所以“辨证论治”是极端困难的。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是很多中医学习者一辈子也突破不了的难关。
传统上的中医教育都要求背诵诊断、方剂口诀。这是前辈们摸索出的提升诊治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是这种背诵也只是基本功。后期必须在实际临床中反复验证,才能深刻的理解并熟练的掌握。
3、自我调节能力与病证的关系
当内环境出现各类失衡的时候,人体会进行自我调节。这种调节能力是在神的主导下,由各种要素共同配合而形成的。越健康的人,调节能力越强。如果对人的健康水平进行打分的话,精、神、阴、阳、气、血皆充足的人为标准健康人,其调节平衡的能力定义为满分100分。老弱之人的平衡能力则为50分或更低。
前述人体有三大病机:阴阳失衡、升降出入失常、正邪相争。因满分之人调节能力强。遇到阴阳失衡则自我调节阴阳,遇到升降出入失常则自我调节升降出入,遇到正邪相争则自主强正祛邪。所以,其很少生病,或者说大部分病已经被其自己治愈了。
正气是形成这种调节能力的要素的合称。正气足则调节能力强。正气虚则调节能力弱。正气足并不是指某单个要素充足, 而是指精、神、能量、天气、地气等要素都充足,且配合协调。因各要素都有其独特功能,都是不可缺的,所以任何一个要素不足,都会造成正气虚。
如果有邪气干扰,要视干扰的力度大小。
如果干扰力度超过100分,比如严寒、火灾、剧毒、古代的刀兵、现代的枪弹等因素。这种破坏的力度太大,所有人遇到都会生病或者死亡。
如果干扰力度为50-100之间,则平衡能力100分的人不会生病,而50分的人就会发病。解决这种疾病,最根本的做法当然是提升正气,只要正气的力量大于邪气,人体自己就可以治愈疾病,不再需要做其它事情。但是对于老弱之人,短时间将其正气提高到满分是不现实的,就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帮助其适度提高正气水平,另一方帮助其减轻邪气的干扰力量,即扶正祛邪。最终实现正胜邪,而治愈疾病。
有些所谓的难治疾病,中医有时健一下脾胃就好了,或者调理一下肝肾就好了。看起来这种调节似乎与疾病无关。其实这是中医准确找到了该人产生正气诸多环节中的薄弱之处,进行加强后,人体的正气就快速提升了。正气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到可以战胜邪气的程度,疾病就自然好了。这种情况,并不是中医直接治愈了某种疾病,而是帮助提升了人体的自愈力,间接治愈了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一般说长期血糖高就是糖尿病,而血糖高这个现象并不能代表中医理解的正邪状态。同样是糖尿病人,有人正虚邪实程度较轻,就容易治愈,程度较重,就难以治愈。严谨的中医即便治好过一些糖尿病人,也不会说一定能治愈全部糖尿病人,因为每个病人情况不同,任何病人到了正虚邪实非常严重的阶段都很难治疗。内经讲,病至五脏,半死半生。伤寒论中也有很多难治证或者死证,大多与三阴五脏有关。所以中医并不是包治百病,五脏藏精藏神,如果受损严重,恢复就很困难。
精是各类正气要素的基础,所以五脏藏精是否充足是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五脏藏精充足时,人会觉得精力旺盛,有很多愿望想要实现,此时神容易放纵,做耗散精气的事情。比如大量饮酒,喝酒像喝饮料一样,这叫“以酒为浆”;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阴阳颠倒成为常态,这类事情叫“以妄为常”;喝醉之后肆行房事,这叫“醉以入房”;这类行为快速消耗了五脏之精,这叫“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人保养精,应该像端着装满水的水杯一样,小心翼翼,不要洒落。年轻人的五脏精气充满,应该保持这种充盈的状态,不要随意消耗,这叫“持满”。而不知持满,花费心思追求各种刺激,让自己开心,这叫“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最终,因不注重养精与神,贪图一时的快乐,违反正常的生活规律,而使精、髓快速消耗,不到五十岁,人就衰老了。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精充足、神端正,人才可能有强大的正气。生病的本质就是人体某些方面的失衡已经超出了自身正气调节能力,难以自我恢复,所以需要医药的帮助。内经《移精变气论》说,古人治病只需要用祝由的方式帮助精转化为气,使正气提升就可以治好了,后来治病为什么必须内服汤药调理脏腑、外用针砭疏通经络,甚至即使如此也不一定能治好呢?这是因为古人作息符合自然规律、心神的欲望少,所以脏腑正气充足,病邪不能深入,稍加调理既可以治愈。后人反之,则正气虚弱,病邪很容易进入五脏、骨髓等重要部位,所以小病变重、重病则死。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
医药的作用是帮助精、神调节身体的失衡,有其能力限度。相对精、神而言,其作用是局部、临时、辅助性的,而精、神是持续、全面的管理人的健康平衡。如果精已极少或者神的管理能力极弱,单靠医药是不行的。所以养精、养神显得极其重要。所谓“精神不进...病不可愈"、“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明医杂著》也指出:“必须病人受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他用。”治疗不但要准确辨证,选用适当的治疗手段,而且要健全志意,控制情绪和行为,自我调节精神活动,才能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黄帝内经讲解-血气精神的重要作用》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灵枢-本神》
总结,本节内容主要想说明任何病证都要从正、邪两个角度考虑。邪的角度是考虑造成失衡的邪气有哪些?正的角度是考虑正气为何未能自我调节?扶正与祛邪贯彻了中医治疗的始终。其中,正气角度比较复杂。因产生正气涉及的环节较多,要从功能开始分析,一路沿着形体、气血、经络、六腑、五脏的路径,直到精神为止。这个过程比较繁琐。不同的病人出问题的位置不同,需要个性化调节。很多医疗从业者不具备这种知识储备,容易形成见病治病的思维。某些病在正气不虚的时候,是可以有定式成法可以遵循的。如果兼有正气虚,若还是套用成法,祛邪而进一步伤正,会虚上加虚、加重病情。这就是犯了“只见病,不见人”、”只见邪实,不见正虚“的错误。
吴又可虽然注意到了正气和邪气的关系,但是他在一定程度上过份地强调邪气,因而在某些议论中也就不自觉地违反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这种只见病不见人的论点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毫无共同之处,应该说是错误的。
《温病条辨讲解-总论-第一章-第一节》
但病至五脏俱伤,脾肾元气将亡境地,绝不可见病治病。若先认定“结核”二字,妄投清骨散、秦艽鳖甲之类,必致重伤脾阳,速其致亡。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肺结核临证得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