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诊察入门

察整体

养花草时,我们在旁边看一眼就可以对花草的整体长势有个概括的了解。人的健康状态也一样,简单观察就可以有一个整体了解。人的整体健康状态,可以通过神、色、形、态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察神:

观察一个人的精神、意识和言语反应等方面,称为察神。这里的神代表了人的整体健康水平。

察神的具体内容如下:

1、观察人的双目:

两目灵活,神志清楚,言语清亮等为有神。

反之,两目呆滞,晦暗无光,神志不清,言语无伦等为失神

2、观察人的精神:

正常精神状态:

精神爽朗,心情愉悦;能适度活动而不易疲劳;注意力集中,能持续工作或学习;睡眠规律,醒后精神好。

异常精神状态:

  • 精神萎靡、恍惚:精神不振,常打哈欠;目光呆滞无神;动作迟缓,懒于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

  • 精神亢奋:精神过度兴奋,坐立不安;言语过多,语速加快;举止不安,活动过度;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分散

3、观察人的意识:

意识正常:

  • 意识清醒:对周围环境有清晰认知;能准确判断时间和空间;对人物关系认知准确

  • 思维敏捷:思维逻辑性强;理解力好,接受新事物快;判断力准确,决策合理

  • 记忆力好:近期事件记忆清晰;远期记忆完整;学习新知识容易

意识异常:

  • 意识模糊:意识不清,思维迟钝;对外界刺激反应迟缓;定向力减退,分不清时间地点;记忆力下降,遗忘近期事件

  • 意识丧失:完全失去意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不能控制大小便;肢体瘫软或抽搐

  • 意识错乱:意识不清,语无伦次;行为失控,动作紊乱;情绪异常波动;时空定向障碍

4、观察人的表情与情绪:

正常表情:

  • 面部表情自然:面部肌肉放松;表情变化自然流畅;微笑时面部和谐;

  • 情绪稳定:不易激动或低落;能控制情绪波动;与人交往态度平和

表情异常:

  • 表情呆滞:面无表情,木然呆滞;目光凝滞,缺乏变化;对外界刺激反应差;面部肌肉僵硬

  • 表情痛苦:眉头紧锁,面容痛苦;额纹加深,口角下垂;动作不安,辗转反侧;呻吟或叫喊

  • 表情狰狞:表情扭曲,神态异常;面部肌肉抽搐;情绪极度不稳定

5、观察言语应答:

正常:

  • 语言清晰:发音准确清楚;语句完整连贯;表达流畅自然

  • 声音洪亮:音量适中;语调自然;声音清亮不嘶哑

  • 表达准确:用词恰当;内容切题;逻辑性强

异常:

  • 语言不清:发音含糊不清;词语表达不完整;语句断续不连贯;声音嘶哑或微弱

  • 语言迟缓:说话速度明显减慢;反应时间延长;词语表达量减少;声音低沉无力

  • 语言亢进:言语过多,滔滔不绝;语速过快,急促;内容跳跃,前后不连贯;声音高亢

  • 失语:不能说话;不能理解他人说话;

察色

色主要指面部的颜色与光泽。因为五脏之气通于面部,所以可以通过面色来了解五脏的状态。

正常:

中国人正常面色是微黄红润。面色在正常范围内的略有差异不算病态,比如偏于黑或偏于白等等。只要面色有光,润泽,即为正常之面色。

失常:

颜色:面色异常的青、赤、黄、白、黑,都应该列入观察要点。

光泽:面色晦暗而不润泽

察形

形体的状态与气血是否充足是紧密关联的。察形体有很多角度,如下:

整体的胖瘦?

皮肤的滑涩?

汗孔的密疏?

肌肉是坚硬还是软绵绵?

筋的粗细?骨骼的大小?

指甲的硬还是软?

手指是肥还是瘦?

手掌是厚还是薄?

是否有肌肤甲错?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鱼鳞交错。

是否有毛悴色夭?就是毛发憔悴枯折、肤色晦暗

是否有龟背?脊背弯曲变形如龟之背

是否有鸡胸?前胸凸出,如鸡之胸状

察态

态是指人行立坐卧的姿态和体位。包括:

该人喜动还是喜静?

颈项是否挺拔?

是否有项强?就是后脖颈僵硬,类似落枕。

是否有口眼歪斜?

是否能安静的躺卧?肺部痰多的人不能平躺呼吸。

是否有手指、脚趾不受控制的颤动?

手足是否痿软无力?

是否有一侧肢体麻木不遂?

是否有角弓反张?角弓反张就是颈项和背脊反张象弯弓,小儿惊风中常会出现。

是否有抽搐痉挛?手和脚相互牵引,一会儿伸直一会儿收缩,抽搐痉挛不停。中医称为瘈疭(chì zòng)

察头颈

察发

颜色

正常:黑

异常:

白、黄

形状

正常:正常的头发应该是浓密而润泽。

异常:

稀少;青年脱发;发作穗(头发一股股地联结起来);发枯;突然片状脱发

察目

眼睛的基本结构

  1. 眼睑(目窠):
  2. 上下眼睑:覆盖和保护眼球的皮肤组织
  3. 睑缘:眼睑的边缘部分
  4. 睫毛:生长在睑缘的毛发
  5. 眼球:
  6. 白睛:眼球表面白色部分
  7. 黑睛:瞳孔和虹膜所在区域
  8. 瞳神:又称瞳仁、瞳孔,是眼睛最中心的黑色圆形孔洞。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量。瞳神的大小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自动调节:光线强时缩小,光线弱时放大。这种对光反应能力反映了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状态。

  9. 眼眦:眼球的内外眼角部位

  10. 眼部组织:
  11. 结膜:覆盖眼球表面的透明膜
  12. 泪器:包括泪腺、泪点等分泌和排出泪液的组织

眼睑:

正常:开合自如;不肿不胀;色泽正常

眼睑异常:

  • 肿胀:眼睑水肿隆起;按压可凹陷;需要区分是急性肿胀还是缓慢肿胀
  • 下陷:即眼窝深陷
  • 下垂:上眼睑遮盖部分瞳孔;睁眼困难
  • 色泽改变:青紫色改变;发红或充血

眼球:

正常:位置适中;转动灵活;视线正常

眼球异常:

  • 位置:眼窝深陷;眼球突出
  • 活动:转动不灵;斜视;直视不动
  • 睡眠时:露睛:睡眠时眼睑闭合不全,眼球部分暴露在外。正常人睡眠时眼睑应完全闭合

白睛:

正常:洁白明亮;无明显血丝

白睛异常:

  • 色泽:发黄
  • 充血:全目红赤;局部充血
  • 疼痛
  • 黄染:白睛部分呈现黄色染着改变,如同染上黄色一般

黑睛:

正常:明亮有光;清澈透明;圆正完整

黑睛异常:

  • 光泽:晦暗无光;混浊不清
  • 形态:
  • 翳障:角膜上出现的混浊斑片,如同蒙上一层薄翳
  • 胬肉:从眼球结膜表面生长的肉质增生物,常从眼角部位向角膜方向延伸
  • 斑点:黑睛(角膜)上出现的点状混浊或色素沉着

瞳神:

正常:大小适中;对光反应灵敏;形态规则

瞳神异常:

  • 大小:散大;缩小;左右不等
  • 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
  • 运动:固定

眼眦:

正常:色泽正常;形态完整;无异常分泌物

眼眦异常:

  • 色泽:红赤;青紫;淡白
  • 形态:破损;溃烂
  • 分泌:多泡;多泪;干涩;异常分泌物

察鼻

主要观察鼻外形和鼻分泌物

异常表现

颜色:

鼻头:色青、色黄

鼻如烟煤

鼻色红赤,年久不愈

鼻色白

鼻色黑

鼻色鲜明

温度:

鼻冷、鼻热

外形:

鼻肿

鼻煽

酒齄

塌陷

流出物:

鼻衄(流鼻血)

清涕

浊涕

察耳

耳廓:耳朵的可见部分。

外形:

异常:肿大、瘦削

颜色

正常:红润

异常:黄赤、青白、黑色、青黑

感受

耳鸣

耳聋

耳痛

重听

其它:

耳流脓水

耳根凉,耳背有红络

子项:

耳轮

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从耳郭的顶部一直延伸到耳垂上方

正常:润

异常:枯、焦干、甲错、枯燥无光或黄或白或青或黑、薄白、薄黑

察唇

颜色:

正常:红色。

异常:淡白、黑、深红、红紫、青等。

泽:

正常:润

异常:干、焦干

形态:

口唇糜烂

口角流涎

唇肿

唇反:口唇卷缩

茧唇: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

唇口蠕动不止

唇揭:唇皮揭举

唇裂

感受

唇痒

唇麻

唇木

察口

口噤:牙关紧闭、咬紧不能张开

撮口:嘴巴收缩成一个小圆形,类似于吹口哨时的嘴型。这种表现通常与面部肌肉的紧张或痉挛有关。

口歪

鹅口:满口白斑如雪片,甚则咽间肿起

察口中气味

正常人的口气应该清新,自觉无异味。

异常:

口气是否臭秽?

口苦

口甜

口中有酸腐气味

口淡乏味,即食而不知味

口中泛酸〈吞酸吐酸〉

口咸

口辛

口香

口吐涎

口干

口粘

察齿

颜色

正常:白

异常:黑、色如枯骨

牙龈颜色:

正常:红色

红色偏深、红色偏浅、紫色、青色

枯润:

正常:润

异常:

焦枯

前板齿燥

上齿龈燥

下齿龈燥

形态:

牙齿松动、齿根外露

睡中咬牙或齘齿

牙龈出血并红肿

牙龈出血不红肿

齿龈红肿如同瓣状(齿结酱瓣)

龋齿

牙疳:牙床腐烂,牙齿脱落,口臭血出,穿腮蚀唇

月牙齿:

察咽喉

颜色:

异常:红肿、淡红、鲜红

形态:

异常:

红肿高突,愈肿愈紧

肿不太甚,散漫而不紧束

咽部两侧肉肿起,一侧或两侧齐发,称为“乳蛾”

咽喉间出现白膜,测试是否能刮去。有时是容易刮去,而不立即再生。有时是刮不掉,用力重刮就出血,随即复生,这可能是白喉。

察舌

舌面分区

舌面可分为四个区域,分别反映不同脏腑的状态:

  1. 舌尖:指舌头最前端的1/3部分,即伸舌时最容易看到的前部区域,对应心肺(上焦)
  2. 舌中:指舌体中间1/3部分,位于舌尖与舌根之间的区域,对应脾胃(中焦)
  3. 舌根:指舌头最后1/3部分,即靠近咽喉部的区域,对应肾(下焦)
  4. 舌边:指舌体两侧边缘部分,从舌尖到舌根的两侧边缘区域,对应肝胆

正常状态

  1. 舌质特征:
  2. 颜色:淡红色,不过分鲜红,也不过分暗淡。
  3. 形态:大小适中,不胖大也不瘦薄,舌体舒展有弹性。
  4. 活动:灵活自如,能自主伸缩、摆动。

  5. 舌苔特征:

  6. 颜色:薄白,均匀一致。
  7. 厚度:薄薄一层,不厚不薄。
  8. 润度:略湿润,如同晨露般水润。不会有过分干燥或水分过多的现象,反映了口腔内的正常湿度。
  9. 根性:舌苔应该与舌体如同一体,不容易刮掉。

异常

  1. 舌质异常:
  2. 颜色异常:

    • 淡白:与正常的淡红色相比,舌质颜色明显变浅,呈现出苍白或浅白色,缺乏血色。
    • 红绛:比正常淡红色明显加深,呈现鲜红或深红色,如同鲜肉或熟肉的颜色。
    • 青紫:舌质上出现青色或紫色,与正常淡红色有明显区别。可见片状或点状的青紫色改变,就像皮肤瘀青的颜色,有时整个舌面都呈现青紫,有时是局部出现。
  3. 形态异常:

    • 胖大:舌体明显增宽增厚,常可见舌边有齿痕。
    • 瘦薄:舌体明显变薄变小,缺乏正常的充盈度,舌体干瘪。
    • 点刺:舌面出现红色凸起的小点,在舌面可见细小的红色凸起,如芒刺样突起。
    • 裂纹:舌面出现纵横裂纹,可见大小不一的沟纹,有的呈网状分布,有的呈单条或多条纵横走向。
    • 齿痕:舌体边缘呈现牙齿压迹,如同被牙齿咬过的痕迹,常见于舌体胖大时。
  4. 活动异常:

    • 强硬:舌体活动受限,僵硬,伸舌困难或不能自如转动。
    • 颤动:舌体不自主抖动,在伸出时出现不自主的抖动,无法保持平稳。
    • 歪斜:舌体偏向一侧,在伸出时会不自主地偏向一侧,无法保持正中位置。
    • 缩舌:舌体收缩变短,不能正常伸展,舌体明显缩短缩小。
    • 吐舌:舌头持续伸出口外,不能自主收回。
    • 弄舌:舌头反复伸出又收回,或不断舔舐口唇。
  5. 舌苔异常:
  6. 颜色异常:
    • 白苔:薄白苔为正常舌苔。若舌上白苔满布,如白粉堆积,抚之不燥,称为积粉苔。
    • 黄苔:舌苔呈现黄色,从浅黄到深黄不等,有时可见焦黄色。
    • 灰苔:舌苔呈现灰色(浅黑色),常与黑苔或黄苔并见。
    • 黑苔:舌苔呈现黑色,多由灰苔或焦黄苔逐渐变化而来。
  7. 厚度异常:
    • 厚腻:舌苔明显增厚,如同一层厚厚的白色浆糊,完全遮盖舌质。
    • 剥落:舌苔部分或全部脱落,分为以下类型:
    • 镜面舌:舌苔突然退去而不再复生,舌面光洁如镜。
    • 花剥舌:舌苔局部脱落,剥脱处光滑无苔。
    • 地图舌:舌面呈现出如同地图般的斑片状剥落。
  8. 润度异常:
    • 燥苔:舌苔干燥,失去正常水润感。
    • 润苔:舌苔水分过多,明显潮湿。
  9. 根性异常:
    • 无根苔:舌苔如同涂于舌上,用舌刷轻轻一刷就能刷掉。

察语言

声音强弱

正常声音应该不大不小。

异常:

声音过大、过于有力

声音低微无力

发声困难,或发不出声音

语言伦次

正常人应该说话有条理,应对自如。

异常: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但是语声有力,称为谵语。

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微无力,是“郑声”

察呼吸

正常:人正常呼吸应该是平静均匀。

异常:

气息强弱:

气息微弱?气息过于有力?

气短而次数增加,常有气息不能接续之感,称为短气、少气。

出长气,称为叹息,又称“太息”。

鼻煽

鼻鼾

鼻塞

鼻鸣

声如拽锯

痰鸣

喘哮

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喘。

病人呼吸困难而喉间有哮鸣声(水鸡声)为哮。

喘的声音高还是低?

发憋

短气

察咳嗽

声音有力?无力?

连续程度?连续还是间歇

小儿见咳嗽呈阵发而连续,咳嗽时气急满面涨红,咳嗽终止时的吸气声鹭鸶叫,为顿咳(百日咳)

小儿咳声如犬吠

咳声重浊还是清亮?

呛咳:咳时呛吐

哑咳:咳嗽声音嘶哑

嗽不得卧

察呕吐

有声无物的叫做呕。

有物无声的叫做吐。

声音

呕吐的声音大小?

形态

呕吐涎沫

呕吐黄水而苦

气味

呕吐食物无酸臭味

有腐败酸臭味

吐血

吐血或鲜或暗

察痰

颜色:白?黄?带血?

形状:稠、稀、块、沫、脓血

量:量多?量少?

是否容易咳出?

察打嗝

打嗝,又称呃逆,《内经》称“哕”,后世医家有称“呃逆”等。

一般的打嗝并无辩证意义。但是危重病人打嗝,往往代表病情较重,难愈。

打饱嗝

又称嗳气、噫气。

打饱嗝,如果在饭后立刻出现,而且没有特殊气味,为正常。

如果饭后一段时间出现打饱嗝,有一定辩证意义,要注意是否有酸败的气味。

察口渴与饮水

口渴

正常:

运动出汗后口渴,饮水后解渴。对水温的要求适中。

异常:

经常不正常的口干、口渴。

喜欢喝冷水。

喜欢喝热水。

喜欢喝热水,并且不能喝太多。

觉得渴但是不想喝水。

喝水少也经常不觉得渴。

察食

正常:

一日三餐,食量正常。

异常:

多吃类: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称为消谷善饥。有时这种情况反而身体消瘦。

少吃类: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

厌恶食物或不想闻食物的气味,即为厌食,又称“恶食”,多见于伤食。

讨厌油腻厚味的食物。

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

不想吃饭。

其它类:

食后胀闷

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

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还是食量渐减?

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也是“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

察躯体

察胸

形状:

鸡胸、扁平胸、桶状胸

凹、凸

痛:

刺痛、串痛

心跳:能明显感觉到心的跳动,有不舒服的感觉。动后会更加严重?时不时的发作?

心慌

心中闷乱,不宁静

心烦

察胃脘

脘部,即胸骨以下部位,又称“心下“。

按揉

按之硬而痛?按之濡软而不痛?

心下坚硬,大如盘,边如旋杯

胃痛

痞闷脘痛,吞酸嗳腐

攻刺胀痛

灼痛

进饮食后痛缓解还是加重?

按揉胃部是缓解还是加重?

喝热水缓解还是喝冷水缓解?

察腹部

腹胀

按揉后减轻还是加重?

遇冷减轻还是遇热减轻?

腹痛

隐隐痛

右侧少腹部按之疼痛,尤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为剧烈(现代医学称反跳痛),多是肠痈。

小腹痛

少腹痛

绕脐痛

里急后重

肠鸣腹痛

脐腹肿胀

腹满,叩之如鼓,小便自利者,属气胀;

按之如囊裹水,小便不利者,是水臌。

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且疼有定处的,为癥为积,多属血瘀;

肿块时聚时散,或按之无形,痛无定处的,为瘕为聚,多属气滞。

若腹痛绕脐,左下腹部按之有块累累,当考虑燥屎。

腹有结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的,可见于虫积。

按揉

按揉后减轻还是加重?

遇冷减轻还是遇热减轻?

察腰部

腰痛

沉痛、酸痛、刺痛

动则痛减

喜热、喜按

腰部转动情况

灵活?不灵活?

察前阴

阴痒、阴肿

抽痛、阴吹

阳萎、早泄:多因肾气虚,阴不内固所致。

遗精、强中

囊缩:阴囊收缩。

疝气:少腹痛引睾丸。

察小便

正常:

正常小便一日4-6次,颜色淡黄,尿量适中。

异常:

尿量:

多?少?

小便不畅,能出来一点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的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

次数:

多?少?

小便次数增多,为小便频数,即尿频。尿频还要观察是否急迫?

颜色:

黄、白、红、酱色

质地:

浑浊还是澄清

其它:

小便时尿道疼痛,并常伴有急迫、艰涩、灼热等感觉的,多是湿热下注的淋证;

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

尿后余沥不尽,多属肾气不固。

不自主的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尿滴沥,称为“尿失禁”,多属肾气不固;若伴见神志昏迷则多是危重证候。

睡中不自主排尿,是为遗尿,多属肾气不足的虚证。

尿血:

尿血,尿呈淡红色、鲜红色等为尿血。尿血与血淋有别,尿血一般无痛,或有轻度胀痛;血淋则小便淋漓涩痛难忍。

察后阴

肛痒、肛热

肛痛:痔疮

脱肛

痔漏

察大便

正常:

正常大便黄棕色,成型而软,每日一次

异常:

观察大便形态、颜色、气味、有无脓血、便中是否带血、及血的颜色新旧、排便次数、便量多少、排便时感觉、有无大便失禁等等方面的异常。

颜色:

淡红、深黄、黑、白、绿、红、鱼脑色

频次

多:长期大便一日数次

少:长期便秘,数日一次

形态:
干燥:

大便干燥,排出困难,便次减少,甚至三、四日一便,称为便秘。

稀溏:

排出大便稀溏而不成型,或为水样,或夹杂未消化的水谷,便次增加,称泄泻。

1、泄泻清稀或稍稀,无特殊气味,腹痛肠鸣,素有怕冷,手足凉之症

2、泄泻清稀、腹痛肠鸣而兼见寒热头痛,肢体痠痛等症状

3、腹痛即泻,泻出黄色稀便而臭秽,泻时肛门灼热,口渴饮冷,小便短赤,为肠胃湿热泄泻

4、盛夏感受暑湿邪气,则泄泻如水,烦渴尿赤,自汗,为暑湿泄泻

5、腹胀腹痛,泻下稀便臭秽如腐败鸡蛋气味,泻后腹胀腹痛即减,为宿食泄泻

6、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饮食不思,食后痞满,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7、神情紧张或发怒即腹痛腹泻。

便脓血

便下呈稀糊样,或红或白,或红白相杂,并伴有腹痛、便频、里急后重等是痢疾。

通常伴有身热者重,不能食者重,下利纯脓血无便者重、下利纯血者重。

1、痢疾兼有发热恶寒,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心烦,或呃𫫇胸闷者,为湿热痢

2、若下利白多赤少,清稀,腹痛隐隐,喜热喜按,口不渴者,为寒湿痢;

3、一方一家相互传染,病情险急,利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是疫毒痢;

4、湿热痢或疫毒痢,达到至饮食不入、恶心呕吐的程度,是胃气已绝,毒气上冲,是噤口痢;

5、下利时发时止,日久不愈,恶寒,倦怠嗜卧,脉虚无力,是休息痢。

便血

便下鲜血,或血色紫暗,或为黑便,称为便血。

便下鲜血是否与粪混杂?

如不混杂,查看血在粪前还是粪后。

血色是鲜红还是紫暗?

是否为便后鲜血滴滴?

大便失禁

大便无力控制,或便而不觉称大便失禁,又称大便滑脱、滑泄。

察四肢

察寸口脉

取脉方法

部位

掌后高骨侧,触之有脉跳动处。

以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左右两手共六个部位

时间

诊脉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清晨日出,未进饮食之时,此时气血在全身的分配最平均。夜晚气血偏于里,白天气血偏于表,饮食后气血偏于脾胃,不同情况下气血各有所偏。

按压力度

诊脉的力度分轻、中、重三种。

轻按皮肤为浮取,又称为举;

中等力度按至肌肉为中取,又称为寻;

重按至筋骨为沉取,又称为按。

小结

寸口脉有寸关尺三部,每一种力度为一候,所以每一部都有浮、中、沉三候,共称为三部九候。

关注指标

每一侯的脉象皆需关注以下指标:柔和度、力度、频率、宽度、长度、流动情况、起伏情况。

正常脉象

三部九候的脉象均相似,皆为起伏从容,力度和缓有力,频率不快不慢,宽度不宽不窄。

手足温度

正常:手足温暖,不凉不热。

异常:

手足寒凉

手足俱热

手足心热

手背热

四肢痛

四肢抽痛

肢节疼痛

察皮肤

皮肤温度

正常:正常体温

异常

热度高

发病急,热势高

发病缓慢,热势不高

壮热:即大热、盛热,手按病人肌肤而有烫手的感觉,且久按热感不减,多兼见口渴面赤气粗等称为壮热。

夜间热的厉害

潮热:每天在固定时间段发热一次,像潮水一样有规律,过了时间就减轻或消失。发作时间有的下午,有的在夜晚,有的在清晨。

五心发热:指手足心及心胸中烦热。

触摸感受:

初按皮肤热重,久按则热转轻的,是热在表;

若久按其热更甚,热从内向外蒸发的,是热在里;

手心热,或肌肤热而无蒸腾之感的,属虚劳发热。

温度低

对环境的喜恶

正常:健康人对环境的寒热风湿燥有正常的调节能力,不会有明显异常的偏颇喜好。

异常:

怕冷、怕风、怕热、怕湿、怕燥

皮肤颜色:

异常:

黄、黑、白、红

鲜明、晦暗

颜色深?颜色浅?

皮肤润泽度

正常:

皮肤滑润

异常:

过于潮润

干燥

枯燥

肌肤甲错:皮肤上抚之如树皮,粗糙刺手

皮屑:皮肤脱落鳞屑

皮毛

毛焦:毛焦和毛折

皮肤肿

手按之肌肤不能即起,凹陷成坑的,是水肿;

按之举手而起的,是气肿。

皮肤质地

常态:

常变:

皮肤也具有排毒功能。如果人体有热毒需要外排,皮肤通道就是外出通道之一。此时可能在皮肤上表现出斑疹现象。这种排毒过程,如果顺利,可能会自愈,称为顺证。如果不顺利,称为逆证。

麻疹是时邪疫毒所致的儿科常见的发热出疹性传染病。...本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般可分为“疹前期”、“出疹期”、“收疹期”三个阶段,在病程中,如护理得当,可勿药自愈。

《中医儿科学-麻疹》

斑疹:

斑,为成片,或红或紫,平布于皮里,摸之不碍手。

疹,呈红点,小如粟粒,高出皮肤,摸之碍手(少数并不高出皮肤,摸之也不碍手)。

斑疹色泽:

顺证:红活润泽

异常:

颜色异常:

深红如鸡冠色

紫暗

淡红或淡紫

斑疹形态:

顺证:分布均匀,疏密适中

异常:

稀疏松浮

稠密紧束,压之色不退

疏密不匀,或见而即失

斑片较大

时有时无

白㾦

白㾦是一种大如栗粒,高出皮肤,透明的小泡疹。多出现于颈项及胸部,偶见于四肢,惟不见于面部。

正常:晶莹饱满

异常:枯白无泽,浆水不饱满

痈疽疔疖

痈: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明显者为痈。

疽:漫肿无头,部位较深,常不高出皮肤,局部肤色不变者为疽。

疔:发病范围小,初起如粟粒大小,根脚坚硬,或麻或木或痒,顶部白色而痛者为疔。

疖:发于浅表,形圆,红肿热痛,化脓即软,为疖。

察其它

察睡眠

失眠是指睡眠时间过少,或不能入睡,或睡而易醒。

多睡是指睡眠时间过多,有的甚至在白天稍一安静即不自主地入睡。

偏少类

入睡困难

睡中易醒

早醒

伴有心烦?心悸?怔忡?惊悸?

偏多类

多睡,或称嗜睡、多寐等

头目昏沉而多睡

神疲欲寐,闭眼即睡,呼之即醒,或似睡非睡

怠惰乏力,食后即睡

发热,热盛神昏,为昏睡

其它

睡眠梦多

察血

无论身体各部位出血,或者痰中带血,二便带血,都应该关注其特点。

形状

血水:色淡而稀。

纯血:色浓而赤。

血丝、血块、

血中带食

血中带痰

颜色

浅红、鲜红、紫而带光、紫而无光、黑

血量及势头

吐血先鲜红而后凝紫,先多而后少,先疾而后徐者,其势渐减。

先凝紫而后鲜红,先少而后多,先徐而后疾者,其势渐增。

察小儿

察小儿指纹

察小儿指纹是一种适用于三岁以下小儿的特殊诊察方法,主要是观察食指指纹面(即手指与手掌相对的一面)的血管纹路的特征变化。

观察部位

  • 第一指节(近指尖,称为风关)
  • 第二指节(指节中段,称为气关)
  • 第三指节(近指根,称为命关)

方法

医生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食指末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从指端向根部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颜色:

正常表现:色呈浅红,只见于风关之内,隐隐可见,但不浮露

异常:鲜红、紫红、紫黑、色淡、色暗推之滞而不散、色青

延伸部位:

正常:正常指纹止于风关

异常:指纹透至气关、指纹达于命关、指纹延伸至指甲端

浮沉:

浮,指指纹浮露外现明显;

沉,指指纹深藏但可见。

察妇科

月经

经期

正常:

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行经在3一4天,少数为5一6天。

异常:

周期提前八、九天以上者,为月经先期

周期错后八、九天以上者,为月经后期

经期错乱,或前或后,经行无定期

极少数妇女终身不见月经,但也能正常妊娠生育的,称为“暗经”,属于生理上的异常,不作病论。

经量

正常:

由于个体素质、年龄的不同,在正常情况下,经量有相对的多或少的差异,均为生理范围。

异常:

经量超过了生理范围,称为月经过多。

经血大下不止者又称崩漏

经来少于正常量,称为月经过少

停经超过三个月,而又未妊娠者,称为闭经

色质

正常:

正常月经色正红,质地不稀不稠,亦不夹杂血块。

异常:

经色淡红,质地稀薄

经色深红,质地粘稠

经色紫暗有块

暗红有块

行经腹痛

行经时腰腹作痛,甚至剧痛不能忍受,并随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称为痛经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

小腹冷痛,遇暖则缓

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腰酸痛

带下

正常: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应有少量乳白色、无臭的分泌物,有濡润阴道壁的作用

异常:

分泌过多或缠绵不绝,即为带下

色白、量多淋漓者,为白带

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分明的,为赤白带

带下淡红粘稠,似血非血,称为赤带

色淡黄,粘稠臭秽,是为黄带

量:

多?少

白,黄,赤,晦暗

质地:

清稀,粘稠

气味:

腥稀?稠臭?

胎产

妊娠期间呕吐为恶阻;

妊娠腹痛腰痛及下墜感,要防堕胎;

妊娠浮肿为子肿;

妊娠抽搐为子痫;

妊娠下血为胎漏;

产后恶露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