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宋•董汲(字及之)撰。成书于1093年。

本书是中医较早的一部痘疹专书。书凡一卷,分总论和方药两部分。全书对小儿痘疹的证候作了简要说明,重点阐述痘疹的辨证论治,并附方17首。

宋时所称斑疹、系概指痘疹而言,包括痘疮与麻疹。董氏在书中对痘疹的临床见证、各种转归,治疗方药等都有了较详的认识。董氏认为:“大抵斑疹之候,始觉多咳嗽,身体温壮,面色与四肢俱赤,头痛、腰疼、眼睛黄色,多睡中瘈疭。手足厥,耳尖及尻冷、小便赤、大便秘,三部脈洪数。”其病因病机,则是“本以胎中积热,及将养温厚,偶胃中热,故乘时而作。”并援引《外台》之说,提出“府热即为疹”,“脏热即为疱”。因此,在治疗上主张宜用清凉,反对妄投温热。他说:“大率世俗医者,斑疹欲出,多以热药发之,遂胃中热极,其初作时,即斑疹见于皮下,其已出者,变黑色而倒陷,即见不快,犹用热药,熏蒸其疾,斑疹得热,则出愈难,转生热证,大小便不通,更以巴豆取积药下之,则使儿脏腑内虚,热又不除,邪气益深,变为喘满便血,或为疱痈,身体裂破,遂使百年之寿,一旦为俗医所误也,不可痛哉。”主张“其证候未全或未明者,但可升麻散解之;其已明者,即可用大黄、青黛等凉药下之;次即与白虎汤,……大率疹疱未出即可下,出足即宜利大小便,其已出未快者可与紫草散、救生散、玳瑁散之类,其重者以牛李膏散之。或毒攻咽喉,可与少(许)紫雪及如圣汤,无不效也。其余热不解,身热烦渴及病疹,儿母俱可与甘露饮。或便血者,以牛黄汤治之,兼宜常平肝脏,解其败热”。

董氏不仅重视痘疹的具体治疗,而且还重视对痘疹的护理。指出:痘疹“已出未平,切忌杂人”,“未愈不可当风”,“又左右不可缺胡荽”,“如儿能食物,可时与少葡萄”。其中忌杂人、保持环境安静,避免直接吹风等护理,至今仍为中、西医临床家所沿用。

董氏在学术上宗钱乙之说。其治痘疹之法与钱乙一脉相承,被世人同称“寒凉派”。后人阎季忠、张涣、初虞世等均宗其派,足见其影响。本书被后人誉为“痘书之嚆矢”。

目前较为流行的版本为1936年德建周学熙家刻原本(福慧双修馆刊本)《周氏医学丛书》影印本。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