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四节 囊痈

第四节 囊痈

囊痈是阴囊部的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又名肾囊痈,其特点是”阴囊红肿热痛”。多发于中壮年和劳累之人。

〔病因病机〕

多由肝肾湿热下注,蕴阻肾囊,经络失畅,气血淤滞而发;或由坐卧湿地,久着汗湿衣裤,外感湿热,蕴结肝肾之部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诊断本病须望诊与触诊相结合,见阴囊肿大后,还要仔细触摸,确知其肿痛仅限于阴囊,而内部的睾丸不肿大,无明显疼痛者,便是本病。红肿疼痛属热,肿大光亮属湿。并应与脱囊、子痈、水疝相鉴别:

1.脱囊:发病急骤,一般1~2天,阴囊皮肤湿裂,其色紫黑,继则迅速腐烂,严重者睾丸全部暴露。

2.子痈:病变发生在睾丸,睾丸肿大,质地坚硬,压痛明显,也有延及阴囊红肿者,但囊痈一般不会波及睾丸。

3.水疝:阴囊一侧肿大,但不红不热,透光试验阳性。或阴囊全部胀大,亮如水晶,除坠胀感外,一般没有疼痛或全身症状。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关键是清泄肝经湿热。治之及时,多能消散。临床上用龙胆泻肝汤多有效验。

(三)常见证治

1.初期:阴囊一侧或二侧红肿,焮热疼痛,继则渐渐肿大,甚则肿大如瓢,亮如水晶,但睾丸不肿大。股沟内多有臖核,全身寒热交作,口干饮冷,小便短赤涩痛。证属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疏泄厥阴。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热甚者,加银花,蒲公英;臖核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

2.成脓期:身热增重,肿痛更甚,坠胀加重,舌苔黄,脉数。此热盛成脓。

治法:清解肝经湿热,透脓泄毒。

方药:龙胆泄肝汤合透脓散。

3.溃后期:溃后肿痛均减,脓出黄稠者疮口易敛;如果溃出脓水稀薄,肿痛不减,则收口较慢。脉数无力,舌淡,苔薄黄。此乃正气不足,湿热余毒未尽。

治法:扶正气,清余毒。

方药:四妙汤加竹叶、茯苓、车前子。

(四)外治法

1.初起用玉露膏或金黄膏外敷。

2.脓成时切开排脓,施行手术时宜先将患侧睾丸推开,避免损伤鞘膜及睾丸。

3.溃后先提脓祛腐,用九一丹盖贴太乙膏。脓水已尽,宜生肌收口,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盖贴。

(五)临证权变

本病溃后有少数素体阴虚者,或因本病而出现潮热、盗汗、舌红、脉细,疮口久久不敛者是肝肾阴虚,湿热未清之故,治宜滋阴利湿清热。方用滋阴除湿汤。

〔调护〕

1.卧床休息。

2.用阴囊托将阴囊托起。

〔应用例案〕 刘XX,男,1个月。出生18天,阴囊下面皮肤破碎,后即右睾肿胀,治之无效。今睾丸大如鸡卵,阴囊皮肤红紫。谅由热毒外侵,阻于肝络,而成子痈、囊痈。兹拟解热毒,清肝火,和气血,仿枸橘汤加减。①川楝子6克、全枸橘6克、青皮3克、赤芍4.5克、泽泻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紫地丁15克、半边莲6克,一日一剂。②黄连油膏纱布加青敷药,敷阴囊红肿处,一日一换。治疗两天,局部肿胀已明显消退,药既应手,继予原方3贴,后即痊愈。

:新生儿患囊痈者甚少。此病由感染热毒而起,故用枸橘汤加地丁、连翘、半边莲以解其热毒,局部用黄连膏纱布以保护皮肤,青敷药以解毒消肿,内外合治而愈。(节选自《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简便验方〕

银翘四妙散

银花藤24克、连翘12克、苍术12克、黄柏12克、薏苡仁30克,牛膝10克、车前子20克,水煎服,一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湿热下注之囊痈轻证。(节选自《中医外科临证集要》)

〔文献摘录〕

1.《外科理例·卷三》:“囊痈,肿痛未作脓者,疏肝导湿。肿硬发热,清肝降火。脓清不敛者,大补气血。已溃者,滋阴托里。”

2.《外科大成·卷二下部前》:“夫囊痈者,阴囊红痈热痛也,由肝肾阴虚,湿热下注所致。……囊痈与疝气相类,但痈则阴囊红肿热痛,内热口干,小便赤涩。若疝则小腹痛牵引肾子,少热多寒,好饮热汤为异耳。若水疝,虽肿而光,虽痛有时,不红不热,按之软而即起为异耳”。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