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六、常见症状辨证

六、常见症状辨证

眼科疾病,常见特有的有红肿、痛痒、眵泪、翳膜以及视觉改变等方面的症状,它揭示了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因此,结合八纲、脏腑、五轮、八廓、六经等辨证方法,辨析这些症状的发生机制和性质,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辨视觉

1.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而眼部红赤,灼热刺痛,羞明流泪,黑睛生翳者,属外障病,多为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炽所致。外观端好,视物不清,多属内障,其中视力突然下降而失明者为暴盲,多因头风痰火,血热妄行,或气不摄血,气血逆乱,神光被遮所致。若眼部外观轮廓如常,视物模糊不清者,为观瞻昏渺,视力逐渐下降,乃至视物不见者为青盲,均多为肝虚血损,或元阳不足,真阴亏耗而成。若视近尚清,望远模糊,多为阳气不足;视远较清,视近模糊者,多为阴津亏虚,精不上荣。入夜眼盲不见,若小儿体虚瘦弱者,多为肝虚血少。若视界狭小,多为肝肾亏损或脾肾阳虚。

2.视觉异常:凡眼外观端好,不痛不痒,而自视眼前出现片状带色阴影,遮隔神光者,称为视瞻有色,常属肝肾阴亏,元气大伤,或痰湿阻滞,或痰火湿热上攻所致。若视物变形,如视直为曲,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正反斜、视物颠倒等,多为风痰上扰清窍或阴虚血少,目窍失于濡养,或肝风内动,或血虚生风,或阴阳失调所致。临证遇之,当结合全身证候而辨析。

本无此物而自觉见之,称为妄见。如自觉眼前有金星飞扬,状如萤火飞伏缭乱,称为萤星满目,多属心肾不交;自觉眼前有蚊蝇飞荡或似云雾飘浮,称为云雾移睛,多属肝肾不足,或气血瘀滞,其中色呈黄褐者,又为脾胃湿热,或脾虚挟湿;若自视眼前有电光闪掣,时发时止,称为神光自现,多属真阴不足,虚阳上浮或气阴两虚;若眼观灯火,其周围有五色彩圈环绕,状如日晕或月晕。称为目晕,多出现于五风内障,常因肝郁化火而上炎或水衰不能制火,虚火浮越于上而成。

(二)辨红肿

红肿多见于外障眼病,其性质和程度轻重的差异,在辨证上的意义各不相同。

1.胞睑:胞睑微红微肿微痒,多为风邪初犯;眼睑红赤明显且有肿痛,多为脾胃蕴热;若红肿似桃且有灼痛,系热毒炽盛;若皮肤红赤糜烂,如涂朱色,多湿热蕴蒸;若兼有鳞屑如糠皮样,或起水泡,为湿热内蕴,复受风邪;若胞睑漫肿而色紫暗,多为气滞血瘀;肿胀虚浮,皮色光亮,不痛不痒者,多为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水气上泛。

2.白睛:若白睛暴赤,且兼痒感及多眵,系肺经风热;白睛红赤明显,色呈鲜红,多因肺经实火;白睛不赤而浮肿,状如鱼膘,为肺气不利:白晴血丝淡红,久久不消,兼见目涩或微痒,多为肺阴不足,津不上荣;血丝淡红迂曲,多为肺气不足,血行不必若抱轮红赤,多为肝肺实火或木火乘金;若抱轮红赤不甚,目痛较轻者,多为阴虚火旺;若见白睛混赤,多为火热炽盛,气血瘀滞(见图8)。

3.两眦:若两眦部红赤明显或赤脉传睛,多为心火炽盛;若兼眦角赤烂,疼痛,多为湿热互结,兼有血瘀;若赤脉细歧色淡,伴有涩痒者,为心经虚热,或肝血不足;若睛明穴处肿胀似枣,色鲜红或紫暗,多为心火旺盛,或肝脾热毒积滞而成;若肿胀不甚,但压之有脓液自泪窍溢出,多为风热毒邪内蕴。

(三)辨痛痒

目痛、目痒的性质、时间、轻重以及牵连的部位不同,可结合全身证候,作为阴阳、寒热、虚实的辨证依据。

1.目痛:疼痛为眼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内外障皆可有之。外障引起的目痛为涩痛、碜痛、或痛如针刺、如鸣啄,多为阳证;内障引起的目痛多为酸痛、胀痛、掣痛,或眼珠深部作痛,多为阴证。一般暴痛多实,久痛多虚,日间痛者属阳,夜间疼者属阴。早晨目痛属阳,午后目痛属阴。久痛不止属实,时发时止属虚。痛重而肿者为实,痛轻而不肿者属虚。疼痛难忍,且兼红赤者为火邪实,隐隐作痛,红赤不著者为精气虚。赤痛而胞肿且多眵多泪者,为风热壅盛;痛而畏寒,时吐清涎者,属虚寒。痛而拒按且喜冷敷,属实属热;痛而喜按,热敷则舒,属虚属寒。痛而躁闷为肝气实,痛而恶寒为阳气虚。痛如针刺,持续不止,为火邪有余;隐痛时作,发无定时,为阴虚火动。目珠胀痛如暴,多为气火上逆;目珠坠痛似脱,多为肝胆火炽。痛连巅顶后项者,属太阳经受邪;连及两侧头痛者,属少阳经受邪;痛连前额鼻齿者,属阳明经受邪;痛连巅顶,兼有干呕吐涎者为肝胃虚寒。眼先痛而牵连头痛者,病情较轻;头痛而累发目痛者,多见于头风害目,病情较重。

2.目痒:目痒多属风邪为患,但也有虚实之辨。若迎风痒甚,且兼见目赤肿痛,为风热外袭,属实。若痒涩兼作,赤痛不著,时发时止,多为血虚生风,属虚。若目痛初发而痒者,为眼病加重之象;目病将愈而痒者,为血气渐复之征。眼无病而忽痒,多为眼病之先兆;若搔痒不已,兼睑弦赤烂,眵泪交加,多属湿热内蕴,兼受风邪;若目痒隐隐,或兼有干涩者,此乃虚火入络;痒若虫行,极难忍受,多为风胜所致,或为湿热生虫。

(四)辨眵泪

主要从量之多少,色泽和稀稠,并结合兼证进行辨证。

1.眼眵:眼眵多者属热,但有虚实之辨。若眵多而干结,为肺经实热;眵多而稀且不结者,为肺经虚热。眵多色黄似稠脓,多为肺胃热毒炽盛。若眵多胶粘,属脾肺湿热。

2.流泪:热泪如汤,多属內热炽盛;兼有赤肿疼痛,多为肝经实热或异物入目;泪热频频,兼有畏光,多为肝经血虚有热。迎风流泪,兼有目痒或胞肿,多因风邪外袭。冷泪长流,拭之不断多属气血不足,统摄无权;时流冷泪,兼见目昏,多为肝肾两亏。

(五)辨羞明

宜结合眼部及全身证候辨证。如兼见红赤肿痛,眵多泪热,属风火实证;若兼有遇光涩痛难睁,痛如针刺者,多为火邪炽盛;若兼干涩不适,但无赤痛,多为阴虚血少,不能配阳。

(六)辨翳膜

在古医籍里,把起于黑睛水膜及睛珠的混浊均称为翳,前者为外障,后者为内障。本处仅就水膜所生之翳与易于混淆的膜加以分辨。

1.翳:翳为发于黑睛水膜的混浊,根据病变形态、颜色、深浅程度不同,各有不同的命名。为便于临床运用,这里将其划分为活翳和宿翳两类。

活翳:指活动可变之翳。《草庐拙》谓:“活者,有红有泪有痛,能进能退,浮而活泼未定也”。所以,凡黑睛水膜发生混浊,色呈灰白,边界模糊,翳形浮嫩,表面粗糙,有可变趋势,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肿痛、畏光流泪症状者,统属活翳(既往的教科书称新翳)范畴。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属此类。活翳多为外感,且易传变。其中翳如秤星数枚,或聚或散,布于黑睛,称聚星障。一般说来,聚星障发病早期,稀疏色淡,浮于黑睛表层,抱轮微赤,多为风热外袭,证情较轻。若见星点云集,抱轮红赤明显,兼有畏光、流泪,疼痛较剧,多为肺热肝火。若星翳连缀成片,翳色黄白,多见溃陷,白睛混赤,疼痛羞明,为花翳白陷,多属肝胆火炽。若翳如凝脂,色呈鹅黄或黄绿,疼势剧烈,称凝脂翳,多为火热炽盛,若救治失时,极易黑睛溃破,黄仁绽出,甚者眼珠塌陷。活翳日久,不见进退,但表面仍粗糙浮肥,久不痊愈,为正虚邪衰之象,聚星障、花翳白陷均常出现此候。因此,临床对活翳必须辨别表里虚实,严密观察其发展变化,不可掉以轻心。

活翳的转归,轻者可消散而痊愈,重者则转为宿翳。

宿翳:凡黑睛混浊,表面光洁,边缘清晰,无发展趋势,亦无赤肿疼痛流泪等症状者,称为宿翳。如冰瑕翳、连珠外障、斑脂翳等均属此类。

宿翳为活翳或外伤之后遗留的瘢痕。因此,在活翳期间,即应抓紧治疗,力争使翳消退。宿翳将成未成之时,积极治疗,亦能使翳部分消退,甚至大部分去除。若日久气血已定,则药物多难奏效。至于对视力的影响程度如何,主要是看翳的具体部位,且与大小、厚薄也有关系。

活翳和宿翳有时可同时存在,临证须当细辨。

2.膜:自白睛或黑白际处起障一片,或赤或白,渐渐向黑睛中央蔓延者,称为膜。若膜上有赤丝密集者,称赤膜;赤丝稀疏色淡,红赤不显者,称白膜。凡膜色淡,尚未掩及瞳仁者为轻证;若膜厚色赤,掩及瞳神者较重;若膜厚阔而赤丝盘虬如积血堆肉,遮掩整个黑睛者,最为严重。

翳和膜鉴别要点是:翳发于风轮,膜来自气轮。翳薄而膜厚。翳多无赤丝伴绕,膜常有赤丝伴绕。

复习思考题:

1.眼科的问诊有哪些独特内容?试述之。

2.怎样进行眼的一般检查?

3.何谓白睛红赤、抱轮红赤,白睛混赤?

4.何谓目晕?简述其主要病机。

5.对眼部的红肿、疼痛、眵泪应如何进行辨证?

6.眼科有哪些独特的辨证方法?

7.怎样辨别翳与膜?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