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眼胞痰核

眼胞痰核

本病是指眼胞内生硬核如豆,不红不痛的病证,因其属于津液结聚而成,故称眼胞痰核。本病名见于《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原机启微》称为“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证治准绳》,称为“睥生痰核”,《眼科易知》又称胞生痰核。本病发于上胞较多,亦有生于下睑者。

临床上,本病应与针眼相鉴别。针眼发生于睑弦,发病较急,局部红肿焮痛,肿核与皮肤粘连,压痛明显,溃破后脓出即愈。而本病则发于眼胞皮里,发病较缓,病程漫长,局部皮色如常,皮里硬结与皮肤不粘连,光滑而推之可移,无压痛。

〔病因病机〕

1.脾失健运,湿痰内凝,上壅于胞睑脉络,与气血混结所致。

2.多因恣食辛辣炙煿,脾胃蕴热,与痰湿混结,阻塞经络,聚于胞睑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初起自觉症状不明显,常于体检时触及米粒或绿豆大的硬结,隐于胞睑皮里内外,皮色如常,按之不痛,推之可移,与皮肤不粘连。少数硬结小者,可自行消散。若日久不消,则硬结逐渐变大似黄豆,自觉胞睑有重坠感,开张不便(图13)。检查时可见患处胞睑皮肤隆起,胞睑内面呈局限性紫红色或灰蓝色改变。间有皮色渐红,硬结变软,自行溃破,排出白色稠脓样内容物而自愈者。

本病皮色如常者,属于痰湿壅阻脉络而成;皮肤微红或睑内红赤明显者,常属痰热混结。若痰核久患,突然红赤作脓,则属复感风热毒邪而致。

(二)论治要点:

本证的内治首先应分清痰湿和痰热,以便分型施治。治疗的要点是化痰散结,有热者再佐以清热药物。内治法主要适用于肿核较小或已溃破者,若肿核较大而无消散希望者,宜结合手术治疗。

(三)常见证治

1.内治:

(1)痰湿阻结:

证候:胞睑内生硬结,皮色不变,按之不痛,与胞睑皮肤不粘连。硬结大者,有重坠感。翻转胞睑,可见睥内有黄色圆形轻微隆起。

治法:化痰散结。

方例:化坚二陈丸〔40〕

(2)痰热阻结:

证候:胞睑内生硬结,皮色微红,自觉有胀涩感。翻转胞睑,可见睑内面相应部位呈紫红或暗红色。

治法:清热散结。

方例:清胃汤〔197〕

2.外治:初起硬结较小者,可用湿热敷促其消散。或用生南星磨醋,加冰片少许,调匀涂患处皮肤。若硬结较大,服药难消者,可用手术治疗。

3.手术:术眼按常规消毒,作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润麻醉后,用霰粒肿夹夹住囊肿,翻转眼睑,露出睑结膜后,取与眼睑垂直的方向,用尖刀在囊肿中央切开〔图14(1)〕,再用小刮匙将内容物刮净〔图14(2)〕,如囊壁较厚,则可剪除部分已软化的囊壁〔图14(3)〕,术毕除去霰粒肿夹,压迫止血后,涂消炎眼药膏,加眼垫包扎术眼,翌日换药即可除去眼垫。

(四)临证权变

上述两证型可以转化,治疗也应灵活。属痰湿阻滞者,尚可加大贝、昆布、海藻、苡仁、羌活、白疾藜以增化痰散结之力;热邪偏盛而欲作脓者,可加夏枯草、公英、丹皮、茺蔚子以清热凉血散结之力。

〔调护〕

饮食忌辛辣炙煿,酒浆肥甘,以免湿热生痰,渐成肿核或加重病情;平日勿用手反复磨擦痰核,以免促其增大。

〔应用例案〕

张XX,男,22岁。1977年5月23日初诊:右目红肿痒痛2天。右目上睑原有一豆大肿核,推之可动,不痛不痒。因前天外出,回家后即感右目上睑微痛而痒,次晨便觉胀痛。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给金霉素眼膏点之不效,今日更痛。检查患眼上睑红肿,按之中部坚硬,翻转眼胞,内面有高粱粒大黄白色脓点。此为胞生痰核外受风毒之邪,结于胞睑所致。给除风化痰汤(银花15克 天花粉9克 赤芍9克 胆南星、浙贝母、连翘、防风各6克 白芷3克)三剂。5月25日复诊:右目上睑已不红,微显肿胀,仍痒,眼睑内面有一小口,按之出脓。除尽所存脓液,涂以黄连素眼膏,包扎右眼;内服上方去胆南星,减银花6克,加黄芪9克,甘草3克,服2剂。半年后该患者来看他病,说眼病药后已愈,痰核亦消,未再复发。

按:胞生痰核较大者,内服中药疗效较差,当以外治或手术治疗为好。若痰核较小,或术后反复发作,不能根除,或外兼风毒之邪,红肿痛者,内服中药为宜,本例即是,先予祛痰散结、清热活血、疏风消肿之品,继而增黄芪、甘草益气补中,鼓舞正气,抗邪尽出,三剂见效,五剂收功,可谓应若桴鼓。

〔文献摘录〕

《审视瑶函》谓睥生痰核证:“此证乃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而不痛。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此生于上睥者多,屡有不治自愈。有恣辛辣热毒,酒色𣂪丧之人,久而变为瘿漏重疾者,治亦不同。若初起知劫治之法,则顷刻而平复矣。”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