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四)本经小结

(四)本经小结

1.本经受足太阳膀胱之交,经脉走行方向是从足走胸,与足太阳膀胱为表里,全经计有27个经穴,体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络在大钟,郄会水泉。本经取穴要点是,应注意足心、内踝、 跟腱、半腱肌腱、半膜肌腱,以及脐、肋骨和任脉腧穴。如于足底前1/3凹陷处取涌泉,内踝与跟腱之间取太溪,内踝缘下4分取照海,跟腱前缘,太溪下5分取大钟。膝腘内侧,半膜与半腱肌腱之间取阴谷。腹部各穴,各距任脉中行旁开5分,上下相距1寸; 下腹横骨穴与曲骨平,大赫平中极,气穴平关元,四满平石门, 中注平阴交,肓俞平神阙;上腹5穴,其中商曲平下脘,石关平建里,阴都平中脘,通谷平上脘,幽门平巨阙。胸部各穴,均在 任脉旁开2寸,上下相隔1肋,第五肋间取步廊,依次取神封、 灵墟、神藏、彧中、俞府。

2.本经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应注意属肾络膀胱,交会于任脉的中极、关元,其支上行于肝,过膈,进入肺脏,沿喉咙上挟 舌根;其分支从肺,联络心脏,注入胸中与手厥阴相接。它的生理特点是常少血多气,酉时气血最旺。由于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主骨、荣发、开窍于二阴,加之是先天之本,藏精,生髓, 通于脑,为生殖发育之源;又主纳气,行水液,为元阴元阳之脏, 故本经腧穴,主治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肾虚水泛,以及阴虚火 旺之疾。如涌泉用治阴虡火旺之咽痛、晕厥、头顶痛;然谷治月 经不调、遗精、阳萎肾虚不固之疾;太溪治眩晕,不寐,咽干齿痛,肾虚喘息之疾,照海通于阴蹻,主治失音,癫痫夜发;复溜治水肿,肠鸣,肾泄;交信为阴蹻之郄,用治月经不调,睾丸肿痛;筑宾为阴维之郄,用治癫狂,疝痛;阴谷疗阳萎,崩漏;气 穴益气调经,治小便不利,带下赤白;腹通谷健脾和胃,治饮食不消,呕吐不食;俞府止咳平喘,治胸痛。

3.胸部各穴宜斜刺或平刺,不可深刺,防伤内脏。

复习思考题

1 .试述足少阴肾经的循行经路。

2.绘出足少阴肾经的体表起止及循行经路。

3.确定涌泉、太溪、复溜、阴谷、气穴,腹通谷、俞府的位置,说明其主治功能。

4.根据太溪还可取哪些经穴?

5.肾经下腹经穴与任脉经穴有哪些关系?

6.肾经上腹经穴与任脉经穴有哪些关系?

录入、校对、排版:江东东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