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一、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1.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变部位的。表指经络、肌表部位,里指脏腑、筋骨、气血等。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病变在皮毛、肌腠,部位表浅。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身痛、肢痛、无汗、或有汗、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等。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等。除了表证而外的一切证候,均属里证。外感内伤均可产生里证。里证产生,在外感,或为表邪入里,或为外邪直中于里;在内伤,或为情志、饮食、劳倦所伤,或为外感病虽愈,而气血已伤所致。里证临床表现极为广泛而复杂,依其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各异。

2.寒热辨证

寒证,在外感,为感受寒邪,寒邪或中于表,或中于里,在内伤,为阳虚阴寒内盛。其临床表现,又有表寒、里寒之别。

热证是阳热偏盛的证候,或阳热绝对偏盛,或相对偏盛(阴虚导致阳热偏盛之内热)。热证的临床表现有表热、里热之分,表热多见于外感,里热则外感、内伤俱见。

3.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主要是辨邪正盛衰。虚证是正气不足(包括阴、阳、气、血等)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或发热恶寒,自汗,脉浮等(表虚);或久病,少气懒言,食少纳呆,倦怠乏力,面色㿠白等(里虚)。

实证是邪气盛,或正气不虚而正邪抗争的表现。如发热,脘腹胀痛拒按;大便干结,小便不利;或壮热,神昏谵语,或烦躁等;或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等。

4.阴阳辨证

阴阳二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表、实、热证属阳证,里、虚、寒证属阴证。但临床上,阳证习惯上指实热证,阴证习惯上指虚寒证。故临床表现:阳证可见发热口渴,语声粗壮,面赤气粗,便秘溲赤,甚或烦躁谵语,舌红苔燥,脉象浮、洪、滑、数、有力等。阴证则语声低微,面色晦暗,目光无神,怠惰懒言,身冷畏寒,近衣喜温,口不渴,尿清长,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等。

以上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以表格形式举例介绍,便于学习和鉴别比较。

八纲辨证简表

证候分析 病因 病机 特点 症状、体征
症状 舌象 脉象


表证 外感六淫邪气、 由口、鼻、皮毛侵入人体 卫外失司 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起病急,病程短 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等 苔薄
热证 ①感受外邪
②人体阳气偏盛
③五志化火,食积化热
④阴虚火旺
阳热偏盛,或阴虚内热 出现一派火热之象,易伤津液 发热或虽不发热而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目红赤,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
实证 ①外邪侵袭
②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痰、饮、水湿、气滞、瘀血、食积等实邪
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现一派有余之象 呼吸气粗,胸闷腹胀,疼痛拒按,大便不通,小便不利等 苔厚 实而有力


里证 ①表邪入里
②外邪直中于里
③情志内伤或饮食劳倦等
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升降失常 病在胸腔、腹腔、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范围广 除表证之外,皆属里证。有寒、热、虚、实及各脏腑之分
寒证 ①感受寒邪
②阳虚阴盛,寒从中生
阴寒偏盛,阳气不足 出现一派寒冷之象,易致水液代谢失常 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胱白,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 舌淡苔白滑 沉迟
虚证 ①先天不足
②饮食失调、情志劳倦,房事所伤
③久病或失治,误治损伤正气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正气不足 脏腑、气血、阴阳诸虚,见一派气、血阴、阳不足之象 气虚 倦怠乏力,气短神疲,食少便溏,自汗,面色苍白 舌淡胖嫩苔白
阳虚 除气虚见证外,又见形寒肢冷,面色咣白 舌淡或紫暗,苔白水滑 沉迟
血虚 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麻木 舌淡苔少 细弱
阴虚 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口燥咽干,遗精盗汗 舌红少津,苔少 细数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