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病变是错综复杂的,八纲所属的证候,在临床中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兼出现。在临床中,必须把八纲相互联系进行辨证,才能全面地分析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关系。此外,八纲之间又可以出现相互错杂和相互转化,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出现证候中真假互见的现象。兹将八纲之间这四种关系以及亡阴亡阳列表简述如下。
1.相互联系
八纲相互联系简表
证候分析 |
病因、病机 |
症状、体征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表寒证 |
外感寒邪,腠理闭塞,卫外失司 |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 |
苔薄白 |
浮紧 |
表热证 |
外感热邪,腠理开泄,卫外失司 |
发热重,恶寒轻,头身痛,咽喉肿痛,口微渴或少汗 |
舌边尖红,苔薄白 |
浮数 |
表虚证 |
外感风邪,开泄腠理,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或素体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易受外邪 |
自汗,恶风 |
苔薄白 |
浮缓 |
表实证 |
外为外寒侵袭,腠理闭塞,卫阳被郁 |
无汗,恶寒,头身疼痛 |
苔薄白 |
浮紧 |
里寒证 |
虚寒证 |
阳气不足,温化无权,寒从中生 |
形寒肢冷,腹痛喜按,倦怠神疲,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
舌淡,苔白滑 |
沉迟无力 |
实寒证 |
寒邪直入脏腑,阴寒过盛,退伤阳气 |
恶寒肢冷,腹痛拒按,痰多喘促,大便不通 |
舌淡或紫暗,苔白润 |
沉迟有力或沉紧 |
里热证 |
虚热证 |
阴虚不能制阳,阳亢化火,虚热内生 |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燥咽干,两颧红赤,小便短赤 |
舌红少苔 |
细数 |
实热证 |
感受热邪,或阳气偏盛,或五志化火,食积化热等,导致热邪炽盛 |
高热烦渴,或虽不发热,而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声高气粗,胆满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
舌红苔黄 |
数而有力 |
2.相互错杂
八纲相互错杂简表
证候分析 |
概念及特点 |
病因病机 |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表里错杂 |
表寒里热证 |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错杂出现,称为表里错杂,亦称表里同病 |
素有里热,又外感寒邪;或外感寒邪,表寒未解,同时又化热入里 |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与烦躁口渴同见 |
苔黄 |
弦紧而数 |
表热里寒证 |
素有里寒,又外感风热。或外感风热过用凉药,损伤脾胃,以致里寒 |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喉肿痛,咳嗽与四肢不温,大便溏泄同见 |
舌淡苔白 |
数而无力 |
里实证 |
体内蕴有里实,如痰饮,食积等,又外感风邪,开泄腠理,卫外不固 |
发热恶风,自汗,头痛,与痰多喘息,腹胀便秘同见。 |
苔黄厚 |
弦滑 |
表实里虚证 |
素体里虚,又外感寒邪,腠理闭塞,卫阳被郁 |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与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大便溏泄同见 |
苔白滑 |
弦紧无力 |
寒热错杂 |
上寒下热证 |
寒证和热证,在同一病人体内的不同部位,同时错杂出现,称为寒热错杂 |
上有胃寒,下有膀胱湿热 |
胃脘冷痛而喜温,呕吐清水,与小便短赤,尿频尿急,涩滞热痛同见 |
白腻根部黄厚 |
弦或弦数 |
上热下寒证 |
热在胸脘,寒在大肠 |
胸中烦热,呕吐吞酸,与腹痛喜温,大便溏泄同见 |
白腻或黄腻 |
弦 |
虚实错杂 |
虚中挟实证 |
虚证与实证,在同一病人体内,同时错杂出现,称为虚实错杂,亦称虚实夹杂 |
以正气虚为主,而又夹有痰饮,淤血,便秘等实证 |
形寒肢冷,倦怠乏力,纳呆食少,与喘息多痰,动则喘甚,大便不通等同见 |
舌淡苔白腻而滑 |
沉弦无力 |
实中挟虚证 |
以邪气实为主,而有挟正气不足之象 |
外感邪热入里,高热烦渴,大汗出之实热证,又见气短乏力,背微恶寒之虚像,是因高热耗伤津气,而成实中挟虚证 |
舌红,苔黄燥 |
洪大重按无力 |
3.相互转化
八纲相互转化简表
证候分析 |
病因病机 |
症状、体征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表里转化 |
表证入里 |
多因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或邪气过盛,而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若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亦可导致邪气由表入里 |
本为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咳嗽,口微渴之表热证。转为高热不恶寒反恶热,烦渴饮冷,大汗出之里热证,此为由表入里 |
由舌边尖红苔薄白转为舌红苔黄燥 |
由浮数转为洪数 |
里证出表 |
多因正确的治疗,护理,人体正气恢复,抗邪于外,使邪气由里达表,病情由重转轻 |
先见高热烦躁,喘息胸闷,而后汗出热减,烦闷亦减,或见斑疹,白㾦外露。此为邪气转浅外达,由里出表 |
舌质由深红转浅 |
数势渐减 |
寒热转化 |
寒证转为热证 |
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寒证逐渐消失,就是寒证转化为热征。这种转化的条件,是人体阳气充盛,使寒邪从阳化热 |
先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之表寒证,寒邪化热入里则逐渐转化为高热恶热,心烦口渴,大汗出的里热证 |
舌苔由白转黄 |
由浮紧转为洪数 |
热证转为寒证 |
先出现热证,后出现寒证,热证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出现这种转化,往往是热邪耗伤阳气,阳气衰败的结果 |
先见高热恶热,心烦口渴,大汗出。因高热大汗耗气伤津,导致阳气虚脱,出现身热骤退,冷汗不止,四肢厥冷,即由热证转为寒证 |
舌苔由黄转白 |
由洪数转为沉数 |
虚实转化 |
虚证转为实证 |
本为虚证,而后逐渐出现实证,即为由虚证转为实证。但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正气不足,运化失权,而导致水湿、痰饮、瘀血,便秘等实邪停聚,即“因虚致实”,也就是虚中挟实证。 |
本为脾、肺气虚,证见倦怠乏力,喘息气短,面色苍白,纳呆食少。由于运化失权,逐渐出现浮肿,痰多,大便不通等实邪停聚。是为“因虚致实。” |
由舌淡少苔转为苔白腻 |
由弱转为沉弦而弱 |
实证转为虚证 |
本为实证,因失治、误治而致迁延日久,正气耗伤,实邪虽去而正虚不复,即是由实证转为虚证 |
先见高热恶热,烦躁口渴之实证,因迁延日久,热邪虽解,面正气未复,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纳呆食少,倦怠少气之虚证 |
由舌红苔黄燥转为舌淡苔少 |
由洪数转为细弱 |
4.证候真假
证候真假简表
证候分析 |
病因病机 |
症状、体征 |
辨证要点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寒热真假 |
真寒假热 |
即内有真寒,外见假热,亦称阴盛格阳。因阴寒内盛,逼阳于外,虚阳外浮而致 |
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喘息气短之里虚寒证,又见身热(反欲近衣被),面红,(浮红娇嫩如妆),口渴(喜热饮),汗出(冷汗淋漓)之假热现象 |
舌淡嫩苔白 |
沉迟微弱或虚大无力 |
内真寒是本质,外热是假象。真寒病在脏腑,以脉象,舌象,里证为依据。假热出现于皮肤表面,虽有热象而非真热 |
真热假寒 |
即内有真热,外见假寒,亦称阳盛格阴。因里热炽盛,正邪激争于里,阳气内闭,不能布达于四末而致 |
高热恶热,烦渴饮冷,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之里实热证,又四肢厥冷之假寒现象 |
舌紅苔黄燥甚或焦燥起芒刺 |
沉数有力 |
内真热是本质,外寒是假象。真热病在脏腑,以脉象,舌象,里证为依据。假寒出现于四肢, 虽有寒象而非真寒 |
虚实真假 |
真虚假实 |
本为虚证,正气不足,因运化无力而致气机不畅,出现气滞之假实现象。即前人所谓“至虚有盛候” |
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虚喘气短之虚证,又见腹满胀痛之假实现象,但腹虽满而时作时止,虽腹痛而喜按 |
舌淡胖嫩,苔白 |
弦而弱,按之无力 |
虚为本质,以舌象、脉象及体质为依据。实是假象,四诊合参自可辨明 |
真实假虚 |
本为实证,因实邪内闭,气血不能畅达周身,而出现假虚之象。即前人所谓“大实有羸状” |
痰食内滞,大便不通之实证,又见倦怠神疲,纳呆食少之假虚现象,但虽倦怠而声高气粗,虽食少而吞酸、嗳腐 |
舌苔厚腻 |
沉迟而弦滑有力 |
痰食内滞之实邪为本质,以舌象,脉象,体质及里实为依据。虚是假象,四诊合参自可辨明 |
5.亡阴与亡阳
亡阴,是指阴液耗损欲竭。亡阳,是指阳气耗散欲脱。二者大多出现在急性病中,均属危重证候,兹列表简介如下。
亡阴、亡阳证候简表
证候分析 |
病因 |
病机 |
症状、体征 |
症状 |
舌象 |
脉象 |
亡阴 |
急性病高热大汗,或剧烈吐泻,或大失血等 |
阴液急剧大量耗损,真阴欲竭,周身失养,生命垂危 |
形体消瘦,皮肤干皱,目眶塌陷,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齿燥色如枯骨,目睛昏暗无神,视物昏盲,汗热而粘 |
红绛瘦薄萎软,少苔或无苔 |
细促或虚大而芤 |
亡阳 |
阴液大耗,气随液脱,人体功能衰微欲绝 |
形寒倦卧,四肢厥冷,虚喘息微,汗冷清稀,淋漓不止 |
舌淡苔白 |
沉微欲绝 |
由于人体阴阳是相互依存的,阴竭则阳无所附而浮散;阳亡则阴无所固而随脱。所以,在临床上亡阴与亡阳之出现虽有先后主次之分,但最终必相互影响,一亡俱亡,从而导致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