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自学时数〕6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肺痿病的成因、病机和证治,了解甘草干姜汤证。

2、掌握肺痈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以及与肺痿病的异同。熟悉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的病机和证候。

3、掌握咳嗽上气的病机及其辨证施治。

4、了解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者的关系。

5、掌握第一、二、三、四、六、十、十三、十四等条和附方千金苇茎汤。

6、熟悉第五、七、八、九、十一、十五等条。

7、了解第三条和各附方的应用。

概述

本篇论述肺痿、肺痈和咳嗽上气三种病。肺痿病,为多种因素致津液虚少肺虚燥热而发病,其主要证候为咳嗽唾涎沫浊唾或有脓血不腥臭,脉虚数,治以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至於虚寒肺痿者,为甘草干姜汤证。肺痈病,是由风热蓄结於肺,郁蒸气血化为痈脓,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时出浊唾脓血腥臭,脉数实,其脓将成未成,治以《千金》苇茎汤清热活血;其脓已成,治以桔梗汤排脓解毒。咳嗽上气,除见於肺痿、肺痈之证外,为属肺胀之病。其病是外寒激动内饮上逆於肺,致息道狭窄,呼吸不利,证见咳嗽唾泡沫,上气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胸满窒塞,寒热脉浮,以外散寒邪、内降水饮为治,方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外邪已解,饮邪壅逆肺中不去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外无表邪全由饮邪上逆为病而脉沉者,用泽漆汤决壅泄水;浊痰停肺为病而唾浊者,用皂荚丸涤浊驱痰。

条目


一、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1)。

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2)。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3)。

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4)。

讲解〕本条设为问答,以辨肺痿肺痈之不同。全文分四段读。第一段“问曰:热在上焦者……故得之”,说明肺痿之成因,是由於亡津液;第二段“曰:寸口脉数……为肺痿之病”,说明肺痿之脉证;第三段“若口中辟辟燥……此为肺痈”,说明肺痈之脉证;第四段“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说明肺痿、肺痈均“咳唾脓血”而“脉数”,惟以脉之兼见“虚”、“实”为辨。

(1)热在上焦者,……故得之: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此二句见后《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因师有此语,而因之以为问。汗出、呕吐、消渴小便数、大便下多,皆足以亡津液而生燥热,肺因燥热而焦枯成痿。

(2)寸口脉数,……之病:肺既痿而不用,则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敷布诸经,上溢於口而为浊唾涎沫。

(3)若口中辟辟燥,……此为肺痈:然肺痈之病,其痰涎脓血蕴蓄结聚於肺内,故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病因风热而起,故其脉见滑数之象。

(4)咳唾脓血,……为肺痈:至於咳唾脓血一证之脉象,有数而实者为肺痈,有数而虚者为肺痿,因肺痿源於亡津液。肺痈由於热邪壅阻,病源脉证,均有虚实之别。

临证意义〕肺痿、肺痈二病的病因均有热,证候均咳唾涎沫脓血,脉象均见数,惟肺痿为虚热,咳唾涎沫脓血无腥臭,脉数而兼虚;肺痈则为实热,咳唾涎沫脓血有腥臭,脉数而兼实。


二、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於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1),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2)。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3)。

讲解〕本条论肺痈病乃由於风热蓄结不解而成。

(1)寸口脉微而数……皮毛:风病多见“浮”或“缓”脉,而此见“微脉”者,为风邪入营而増热,故脉不浮而反微,且与数脉并见。微则为风,风性疏泄,故微则汗出;数则为热,热入血分而外无热,故数则恶寒。风中於卫,气得风而浮,利出而艰入,故呼气不入;热过於荣,血得热而壅,气亦不伸,故吸而不出。风伤於卫,卫主皮毛,故风伤皮毛。

(2)热伤血脉。……振寒:《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说:“极热伤络”,且热过於荣,荣行脉中,故热伤血脉。皮毛内合於肺,风邪从其所合,故说风舍於肺。肺气逆而壅塞,故其人则咳而喘满。热在血中;故口干咽燥而不渴。液从热化,故多唾浊沫。热盛於里而外反无热,故时时振寒。

(3)热之所过,……则死:热伤血脉,血行不畅而为之凝滞。邪热郁蒸,腐败气血,则痈脓即成。吐如米粥,未必便是死证,至浸淫不已,肺叶腐败烂完,则不可治疗,故曰“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临证意义〕1)肺痈病形成与否,临床上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诊断,①嚼豆法,用生黄豆令患者嚼之,不觉腥气者为肺痈,否则非是。②验痰法:令患者吐痰在水内,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或者以双箸断之,其断为两段者是脓;其粘连不断者是痰;或者令患者吐痰地上,数分钟起泡者是肺痈,否则非是。

2)本条云“吐之则死”,不能定论。肺痈忌吐,这个“死”字有禁忌之意。又云“脓成则死”,肺痈成脓,预后也并非不良,若能采取正当措施,积极治疗,庶可免于死亡。《备急千金要方》作“脓已成为难治。”於义见长。


三、上气面浮肿,肩息(1),其脉浮大,不治(2),又加利尤甚(3)。

讲解〕本条论述上气的不治之证。

(1)上气面浮肿,肩息:肩息,即上气喘急时肩为之竦动。上气喘促,至於面目浮肿而肩息,是肺气壅阻,无下行之机,气但升而不降。

(2)其脉浮大,不治:脉复浮大,则阳有上越之势,肾不摄纳。元气离根,气将外泄而脱,故云“不治”。

(3)又加利尤甚:若加下利,阳气上脱、阴又将下竭,阴阳频于离绝,其病更为危急。际此存亡关头,医者当尽心力以期挽回。

临证意义〕本条旨在说明人体阴阳的互根性,阳不能脱离阴,阴不能脱离阳,如果阴阳相互脱离、离绝,犹如条文所说的“脉浮大……又加利尤甚”,即阳越於上,阴脱於下,则病为危候。


四、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1),欲作风水,发汗则愈(2)。

讲解〕本条论肺胀欲作风水的治疗原则。

(1)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上气喘逆,烦躁不安,病发急暴者,属风寒外束,水饮内积,肺气壅逆,称为肺胀。

(2)欲作风水,发汗则愈:水性润下,风性上行,水为风激,气凑於肺,且水风之邪随肺之合而浸渍壅滞於皮肤,遂欲作风水,治宜发汗以泄其皮毛而消肺胀,通调膀胱则愈。《诸病源候论•咳逆上气候》:“肺虚感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於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之咳逆上气也。”

临证意义〕本条与上条同论上气病,但上条的上气病是虚,预后不良;而本条的上气病是实,病为可治,两者截然不同。


五、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1)。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2),甘草干姜汤以温之(3)。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4)。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讲解〕本条论述虚寒肺痿的证治。

(1)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下故也:此举肺痿之属虚冷者,以见病变之不同。因肺为娇藏、热则气烁而痿,冷则气沮而痿。其但吐涎沫而不咳者,则其人不渴,必当遗尿、小便数。此为上焦阳虚,肺中寒冷,故不咳不渴;肺虚气寒不能制节,故遗尿、溲数。

(2)此为肺中冷,……多涎唾:肺中冷,清阳不升於空窍,必头眩。肺失其敷布津液之用,津液聚而为涎唾,故其证多涎唾。

(3)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甘草甘平补中,干姜辛温温肺,甘辛合化为阳,以散寒饮。

(4)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若服后病不去而加渴者,则为消渴,蓋小便数而渴者为消渴,不渴者非下虚即为肺冷。


六、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1),射干麻黄汤主之(2)。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苑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肺胀病的正治方法。

(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水气上逆,息道狭窄,而致呼吸不利,声如水鸡,即发出所谓“哮鸣音”。

(2)射干麻黄汤主之:宜外散表邪,内降逆气,以射干麻黄汤下冲逆而破壅塞,发汗而散表寒。射干利咽喉,麻黄散寒邪,半夏、紫苑、款冬花、细辛、五味子降逆祛饮止咳,生姜、红枣和中。

临证意义〕本方治疗肺胀病,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外,当还有胸满,喘息,发热恶寒以及舌苔白滑,脉象浮紧等证。


七、咳逆上气(1),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2),皂荚丸主之(3)。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讲解〕本条论述积痰阻肺的上气证治。

(1)咳逆上气:咳嗽气喘,肺金失于肃降,气逆向上之象。

(2)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本篇第一条云“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的“浊唾”为“稠痰”,此文“唾浊”亦谓“唾出稠痰”。稠浊顽痰随上气而时出,故时时唾浊。然痰虽时出而病仍不减,其积痰在肺、肺气壅塞,故“但坐不得眠”,以平卧则肺叶布息更难之故。

(3)皂荚丸主之:治以涤痰通窍之皂荚丸方,以涤其胶固痰浊,开其壅闭,降其逆气。本方皂角涤痰去垢,佐以蜜丸枣膏,兼顾脾胃,痰除气顺而不伤正气。

临证意义〕1)本方的适应证为:喘咳痰多,粘稠如胶,但坐不得眠,咯唾不爽,胸满或痛连胁胸,大便难,脉滑苔粘。

2)本方为开窍祛痰的峻猛之剂,只用於痰涎壅盛,形气俱实证。运用时须注意掌握其剂量、服法,不可大剂量服用,也不可多服久服。


八、咳而脉浮者(1),厚朴麻黄汤主之(2)。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肺胀病兼有金燥的证治。

(1)咳而脉浮者:寒饮伤肺,故上逆咳喘;脉浮主上焦,主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第五载此文作:“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黄汤,……”外寒激动内饮上逆於肺,肺气壅遏。息道狭窄,故证见上气胸满,咽喉不利而声如水鸡,肺津不布而生燥热,当见烦躁口干。

(2)厚朴麻黄汤主之:宜厚朴麻黄汤散寒降饮、清金润燥。麻黄、杏仁外散表邪,利肺止咳平喘;厚朴,半夏降逆祛痰蠲饮,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止咳逆,石膏、小麦清金燥以除烦躁。

临证意义〕本条中的“脉浮”,是为邪气逆於肺而病偏於表者。


九、脉沉者(1),泽漆汤主之(2)。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苑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㕮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讲解〕本条论肺胀病偏里而无表邪的证治。

(1)脉沉者:以脉赅证,《脉经》卷二第三:“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咳嗽上气而脉沉,乃水邪上泛,逆於胸胁,肺气壅阻而失去肃降之用,故咳嗽上气、胸胁引痛而脉见“沉”。

(2)泽泻汤主之:治宜泽漆汤。泽漆决壅逐水,紫苑、半夏、生姜降逆祛饮,桂枝通阳化气,人参、甘草补虚培土,白前、黄芩清解郁热,共奏决壅利水之效,使水邪从下窍而泄。

临证意义〕本方证除脉沉、咳嗽上气,胸中引胁痛外,还有身体浮肿,小便不利证。另外,方中“紫参”,别本作“紫菀”,《千金要方》亦作“紫菀”,甚是。近有人解之为草药中所谓“紫参”者,大谬。


十、大逆上气,咽喉不利(1),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2)。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讲解〕本条论虚热肺痿病的证治和主方。

(1)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指出病机和证状,胃中津液乾枯:燥热上灼肺阴,致肺胃之气大逆而上,为咳为喘,咽喉为之不利。

(2)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治法与方剂,宜补脾益肺,利咽降逆之麦门冬汤以止逆下气。麦门冬、养阴润燥,少用半夏降气化痰,合用以降逆止冲、而平上气喘咳,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脾生津而益肺润燥,即“培土生金法”。

临证意义〕本方应用很广,除主治阴虚肺痿外,许多阴亏虚热的病证都可以参酌使用,如劳嗽不愈、胃虚呕吐、津枯噎膈、咽燥虚喘等,用之亦有良效。


十一、肺痈,喘不得卧(1),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讲解〕本条论述饮邪壅肺的肺气壅闭的证候与治疗。

(1)肺痈,喘不得卧:饮邪壅塞於肺,肺气上逆,故喘而又不能平卧。

(2)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宜葶苈大枣泻肺汤,以决壅开闭,泄饮排浊。葶苈子苦寒,专入肺经,泻肺气逐水饮,恐葶苈泻峻猛伤肺,故佐以大枣甘温补正,可收泻肺逐水而正气不伤之功。


十二、咳而胸满(1),振寒脉数(2),咽干不渴(3),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4),桔梗汤主之(5)。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讲解〕本条论述肺痈病成脓后的证治。

(1)咳而喘满:肺热壅塞之故。

(2)振寒脉数:热甚于内,故脉数;卫气失于温煦,故振寒。

(3)咽干不渴:热在血分之故。

(4)时出浊唾腥臭,……肺痈:邪热郁遏於内,熏蒸痰涎,故时出浊唾腥臭。邪热郁蒸,灼伤肺络,浊瘀腐败,化而为脓,故其病久久吐脓如米粥。

(5)桔梗汤主之:治宜桔梗汤,以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生甘草清热解毒,用以解肺毒而排痈脓。

临证意义〕本方治肺痈脓成以排脓解毒。今人於临床上多用本篇附方《千金》苇茎汤,以治疗肺痈病证,对於脓成或未成者都可应用,疗效甚佳。


十三、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1),越婢加半夏汤主之(2)。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本条为肺胀有热者出一辛凉解表降饮之方治。

(1)咳而上气,……大者:肺胀病,外感风热之邪与内伏水饮相合,填塞胸中,致肺气上逆而为咳、为喘、为上气,而脉象浮大。其“目如脱状”者,指两目外鼓,有如脱出之状,乃壅气使然。

(2)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宜越婢汤解表清热,加半夏以降饮。因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必加半夏以补其未逮。

临证意义〕本条与前第三条同为喘咳脉浮大证,但前条所论为虚,气升无降,虚阳浮越,故喘咳而脉浮大;本条所论为实,邪气壅塞,肺气逆上,故喘咳而脉浮大。前者喘咳而当兼有神疲倦怠,短气不足以息,且脉浮大而无力;而本条喘咳当兼有气粗息涌,且脉浮大而有力。


十四、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1),脉浮者,心下有水(2),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3)。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讲解〕本条论肺胀病外寒内饮郁而生热的证治。

(1)肺胀,……而喘:外寒内饮相搏於胸中,肺气壅阻,郁而生热,故咳喘上气且又烦躁。

(2)脉浮者,心下有水:脉浮主表、主肺,外邪壅肺之象;胃脘部蕴有水饮,乃咳喘之根。

(3)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以小青龙汤温阳散寒,降逆蠲饮,加石膏以清郁热而除烦躁。

临证意义〕此方麻、桂同用,则恶寒表证当较“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证为重。

《外台》炙甘草汤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见虚劳中

讲解〕津枯热燥乃成肺痿,肺不布津,故其涎唾多。肺胃燥热气逆,故心中温温液液。温温液液,即泛泛恶心之意。治用炙甘草汤,人参、甘草、生地、阿胶、麦冬、麻仁生津润燥,虚回津生,津生而热自化,生姜、大枣和中,桂枝、甘草和阳而行其津液。

《千金》甘草汤

甘草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讲解〕肺痿为虚热,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清热,使热渐化。

《千金》生姜甘草汤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肺痿之病,肺气失常而不能敷布津液,故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治宜生姜甘草汤。以甘草、人参、大枣扶脾胃而生津液,以生姜辛润宣行滞气,使胃中津液灌溉於肺,则肺得濡润滋养而痿愈。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讲解〕肺痿不能布津而津液凝聚,遂咳逆而唾出,故其咳吐涎沫。痰壅肺闭,则见上气而不能平卧。故治宜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和营卫而振肺气,皂荚利涎通窍。

《外台》桔梗白散

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桔梗 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在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讲解〕本方与上第十二条“桔梗汤”方主治证全同。然本方力峻而上方力缓,所以当随患者体质强弱而用之。

《千金》苇茎汤

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讲解〕肺痈,风热蓄结於肺,损伤血脉,气血郁蒸,故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气血腐败成脓,故为肺痈。治用《千金》苇茎汤。苇茎清热利水、解渴除燥,桃仁活血化瘀,薏苡仁、冬瓜仁排解痈脓。此方用於肺痈脓成未成之际而图治于早。


十五、肺痈胸满胀(1),一身面目浮肿(2),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3)酸辛(4),咳逆上气,喘鸣迫塞(5),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6)。方见上,三日一剂,可至三四剂。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小青龙方见咳嗽门中

讲解〕本条遥承前第十一条论述饮邪壅肺的肺痈病而兼有表证者。

(1)肺痈胸满胀:肺居胸中,饮邪壅逆於肺,肺气不布之故。此“痈”字为“壅”之借字。

(2)一身面目浮肿:肺合皮毛,饮邪壅肺而且泛溢于外,从其所合,以浸渍於皮肤,故一身面目浮肿。

(3)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鼻塞、清涕出者”,乃外有表寒。肺藏魄而开窍於鼻,饮邪壅肺,肺气不和,故其鼻不闻香臭。

(4)酸辛:此二字,当是衍文。

(5)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肺气壅塞,咽喉不利,呼吸艰涩,故其病见咳逆上气,喘鸣迫塞。

(6)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治宜先服小青龙汤一剂,待其表寒解,即与葶苈大枣泻肺汤泄气闭而逐饮邪。

临证意义〕本篇葶苈大枣泻肺汤所治之所谓“肺痈”,为饮邪所致之“肺气壅塞”,与桔梗汤所治风热损伤血脉“蓄结痈脓”之“肺痈”不同,不得混误。


小结

本篇所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三种病,都是属於肺部病变。然由於致病因素之不同和病人体质强弱之差异,因而在证候之表现上也就不尽一致。

本篇所载肺痿一病,是由於某种原因,致使津液枯竭产生燥热而发生。其病之主要证候是:“脉数虚”,“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在治疗上,以麦门冬汤为主方。然肺痿亦有属於虚寒者,则用甘草干姜汤方。

本篇所载肺痈一病,是由於风热之邪蓄结壅阻,致使血郁痰裹聚而为毒所成。其病之主要证候是:“脉数实”、“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时出浊唾腥臭”。肺痈病原是属於邪气盛实,其附方《千金》苇茎汤散结通瘀为其病初成的一个有效方剂,若其脓成毒溃以后,正气也亏,用桔梗汤清热排脓。

本篇所载肺痿、肺痈二病,主要方面是同属“热在上焦”,证候都表现为“脉数,咳唾脓血”。然肺痿属虚热,其证候为脉数虚,咳嗽不剧,不引胸痛,唾出脓血不腥臭;肺痈属实热,其证候表现为脉数实,咳嗽剧烈,且引胸中隐隐痛,唾出脓血有腥臭。

本篇所载咳嗽上气一病,除肺痿、肺痈证候中伴有者而外,则是由於外邪和内饮相和,壅逆於肺气所引起。其病之主要证候是:“咳逆上气”,并常伴有“喘满”、“脉浮”等。在治疗上,指出“上气喘而燥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是用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发散表邪以降逆逐饮。如表邪已解,内饮未除而仍壅塞於肺,致胸满浮肿咳嗽上气喘鸣迫塞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泄闭排浊。如完全由於内邪上逆为病者,则是皂荚丸、泽漆汤等决通壅塞以蠲痰泄水。

复习思考题

1、肺痿、肺痈二病在临床上怎样鉴别?

2、肺痈病起因是什么?治疗上,初用什么方法?脓成后又用什么方法?

3、肺胀病是怎样形成的?其正治方法是什么?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