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自学时数〕7学时
〔面授时数〕4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黄疸病的病因病机、分类和治疗原则。
2.掌握黄疸病的辨证施治。
3.了解黄疸病的预后。
4.掌握第二、四、五、十三、十四、十五、十八等条。
5.熟悉第一、六、七、九、十六、十七、十九、二十、二十一等条。
6.了解第三、八、十、十一、十二、二十二等条及各附方的应用。
概述
本篇论述黄疸一病。黄疸病,为湿热瘀结而成。其主要证候为”一身面目尽黄”。根据其致病因素不同,将黄疸病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三种。谷疸以“食谷即眩”为特征,治用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方;酒疸以“心中懊憹而热”为特征,治用栀子大黄汤方;女劳疸以“手足中热,薄暮即发”为特征,治用消石矾石散方。他如黄疸病宜发汗者,用桂枝加黄芪汤为治;宜攻下者,用大黄硝石汤为治;兼腹痛而呕者,用小柴胡汤为治;兼大便燥坚者,用猪膏发煎为治;兼哕者,用小半夏汤为治。
条目
一、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1)。痹非中风(2),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3)。
〔讲解〕本条以脉象论述湿热黄疸的病机和证候。
(1)寸口脉浮而缓,……为痹:寸口脉浮而缓,风性轻扬则致脉浮,故说“浮则为风”,痹因湿盛而见脉缓,故说“缓则为痹”。
(2)痹非中风:风湿之邪郁结,正气痹闭而不通,是乃风湿痹闭而非中风之病。
(3)四肢苦烦,……以行:脾司运化而主四肢,其色为黄,脾为湿热所困,湿热内侵血分而成瘀热,循经行于四肢,故四肢苦烦。湿热熏蒸,脾色外现於肌肤,则肌肤变为黄色而成为黄疸之病。
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穀,紧则为寒,食即为满(1)。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2)。风寒相搏,食穀即眩(3),穀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榖疸(4)。
额上黑(5),微汗出(6),手足中热,薄暮即发(7),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8);腹如水状不治(9)。
心中懊憹而热(10)不能食(11),时欲吐,名曰酒疸(12)。
〔讲解〕本条承上条进一步阐明黄疸病的发病机理,并论述谷疸、女劳疸、酒疸证候。分三段读。
(1)趺阳脉紧而数,……为满:趺阳之脉以候脾胃,紧数之脉象以明寒热。趺阳脉紧而数,其数乃胃热,胃热则善消穀物,所以“热则消榖”。紧乃脾寒,脾寒则不化水穀,所以“食即为满”。
(2)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以不同部位的脉象辨证。若尺脉浮而无力,是下元不足,肾伤而虚热外浮,可发生女劳疸。若趺阳脉紧,是脾气受损,寒湿中盛,易生穀疸。
(3)风寒相搏,食穀即眩:风为阳邪,最易化热。寒热相互搏结於中,食穀,则穀气上冲,所以食即头眩。
(4)穀气不消,……穀疸:湿热内蕴,运化失常,则穀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浊气下流,影响气化之用,则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是对谷疸之病形成的概括。阴被其寒,是说脾阴有寒。热流膀胱,是说胃热下流。由於寒郁热流。小便不通、湿热不去,所以形成穀疸,所谓穀疸,是因其病形成於穀气,故名。
(5)额上黑:尺脉以候肾,尺脉现浮,即为肾虚有热。肾色为黑,肾虚而其色现於额部,所以额上黑。
(6)微汗出:阴虚不守,虚阳迫津,所以微汗出。
(7)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肾为阴脏,手足心为阴,薄暮之时亦为阴,所以肾虚有热,则手足中热,而薄暮即发。薄暮,即傍晚时分。
(8)膀胱急,……女劳疸: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则膀胱之气不利,不利则急,所以膀胱拘急,小便自利。
(9)腹如水状不治:以上证候即为女劳疸病。女劳之病,若发展深入,而出现腹如水状,也就是腹部胀大,犹如水气之状态,说明肾脾俱败,故难以治疗。
(10)心中懊憹而热:由於平日饮酒过多,饮酒则内生湿热,致使湿热蕴於体内,湿热上冲於心中,则心中懊憹而热。懊憹,即郁烦无奈,卧起不安的意思。
(11)不能食:湿热郁於中焦、中焦不和,故不能饮食。
(12)时欲吐,名曰酒疸:升降之机受阻,浊气时时上逆,所以时时欲吐。其病是因饮酒过多所致,故特名之曰酒疸。
〔临证意义〕穀疸,酒疸、女劳疸之分,是以其证候特点而定的。穀疸是以食穀即眩,小便不利为特征;酒疸是以心中懊憹而热、小便不利为特征;女劳疸是以额上黑、手足中热、薄暮即发为特征。
三、阳明病,脉迟者(1),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2),小便必难,此欲作穀疸(3)。虽下之,腹满如故(4),所以然者,脉迟故也(5)。
〔讲解〕本条论述脾胃虚寒欲作穀疸的脉证。
(1)阳明病,脉迟者:阳明主胃,胃与脾同居中焦而相表里,今阳明病而见脉迟,则为脾气虚寒。
(2)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其脾气虚寒,不能消磨运化水穀,所以食难用饱,即不能饱食。穀物陈宿不化,壅滞於中,致上下升降之机不利,所以发生烦闷胀满,食穀,则其气逆而上冲,故其饱即头眩。
(3)小便必难,此欲作穀疸:胃中浊气下流,影响膀胱气化,所以其小便见难。由于穀气郁蒸而欲作穀疸。
(4)虽下之,腹满如故:然其病又为太阴湿盛。阳明燥衰而非胃腑实热,所以攻下之后仍腹满如故。
(5)脉迟故也:强调脉迟,阳明脉迟。脾寒湿盛为穀疸之病因。
本条亦见于《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宜参看。
〔临证意义〕本条所论为脾虚有寒、气滞不化、浊气为患之欲作穀疸证。临床上除所述证状外,还可见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溏稀、皮肤色黄晦暗、舌苔白滑等证。治疗宜温补之法,可用四逆汤、理中汤之类加去黄之茵陈。
四、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1),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2)。
〔讲解〕本条遥承前第二条论述酒黄疸之病证。
(1)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酒黄疸是饮酒过多,化湿生热,致使湿热蕴郁於体内,三焦决渎失职,水道不利,气化不行,所以必小便不利。
(2)其候心中热,......证也:湿热之邪上冲心胸而下及於足,所以发生心中热、足下热之证。
五、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1)。腹满欲吐,鼻燥(2)。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3)。
〔讲解〕本条承上条而论酒黄疸之病证,并且以脉象或浮或沉而分别指出其治疗原则。
(1)酒黄疸者,……了了: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说明本条所论较上条之证为轻。无热,即无心中热。心中无热、神志清晰,故靖言了了。所谓靖言了了,是说语言不乱,神情安静。
(2)腹满欲吐,鼻燥:湿热郁滞,腹中之气不利,故腹部胀满。欲吐、鼻燥为湿热之浊气上冲所致。
(3)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脉浮,表明病邪偏於上;脉沉弦,表明病邪偏於下,所以前者先用吐法,后者先用下法。盖即因势利导以祛病邪的治疗原则。
六、酒疸,心中热(1),欲吐者,吐之愈(2)。
〔讲解〕本条承上两条进一步论酒疸的证候和治疗原则。
(1)酒疸,心中热:酒疸之湿热上冲於心中,所以心中热。
(2)欲吐者,吐之愈:欲吐者,为病邪向上,治疗当顺其病势而涌吐其邪,所以吐之则愈。
〔临证意义〕此两条均提出治疗酒疸用吐法。上条说“其脉浮者先吐之”,然只“脉浮”未必即可用吐法,观下文“桂枝加黄芪汤证”可知,故必具有本条所述“欲吐”一证,始可断其病邪向上而用吐法。酒疸治用吐法者,瓜蒂散一方可选用。
七、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1),目青面黑,心中如瞰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2),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3)。
〔讲解〕本条论述酒疸误下以后久久成为黑疸的脉证。
(1)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酒疸虽有可下之例证,但必须审其具有适宜於下法之脉证,而后用下法。否则,一经误下,其湿热之邪气即乘虚陷入血中,肝气郁结不能条达,脾胃之伤日甚一日,久久变成为黑疸。
(2)目青面黑,……不仁:其病血分受伤而瘀变,所以目青面黑、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爪,与“搔”字通。不仁,即肌肤不知寒热痛痒。心中热气熏灼,所以心中如瞰蒜虀状,热辣而不舒,比心中懊侬无奈更为严重。噉,吃也;虀(ji),捣碎的姜、蒜、韭菜等。
(3)其脉浮弱,……知之:於血瘀气滞、阳浮阴弱、正气已衰,所以脉象浮弱。其病颜色虽然显现黑象,但其黑色之中仍然微现黄色,所以知其病是由黄疸所变之黑疸病证。
〔临证意义〕在临床上,各种黄疸若经久不愈,正气衰虚者,都有可能成为黑疸,并非酒疸一证误治为然。
八、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1)。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2)。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3),当下之(4)。
〔讲解〕本条论述误用火劫之法而发黄疸病的证候和治法。
(1)病黄疸,……所得:患者体内有热,误以艾灸、温针、熏蒸等火热之法劫逼其汗,则内热外热和合为患。热邪伤肺,肺金受烁,所以出现烦喘、胸满、口燥等证候。
(2)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说明黄疸病多得之於湿。
(3)一身尽发热而黄,……在里:说明火热之盛。火热之邪盛极,熏身蒸体,郁而不达,所以病黄疸。
(4)当下之:是说火劫之黄疸病,可用攻下之法,目的为泄其热而救其阴。肚热,即腹中热。
〔临证意义〕本条未提出具体治疗方剂,但后世多主张用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方治疗,可参考。
九、脉沉(1),渴欲饮水(2),小便不利者,皆发黄(3)。
〔讲解〕本条为湿热发黄的脉证。
(1)脉沉:为病在里。
(2)渴欲饮水:为郁热在里。
(3)小便不利者,皆发黄:为湿邪郁滞。湿热互结、蓄结於内、淫於机体、无以分消,其熏蒸肌肤,所以其病发黄。
〔临证意义〕湿热发黄,为实证,后世概为阳黄证。其治疗是清利湿热,用方如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之类。
十、腹满(1),舌痿黄(2),躁不得睡(3),属黄家(4)。舌痿疑作身痿。
〔讲解〕本条为寒湿发黄的证候,
(1)腹满:脾主腹而司运化,运化不行,寒湿滞腹,所以腹部胀满。
(2)舌痿黄:即身痿黄,也就是身体晦黄而不润泽,为寒湿之象。
(3)躁不得眠:寒湿阻滞,胃中不和,所以躁动而不得入睡。
(4)属黄家,寒湿郁而身发黄,故属黄疸之证。
〔临证意义〕寒湿发黄,病属太阴,为虚证,后世概为阴黄证。其治疗是温中化湿,用方如理中汤加茵陈之类。
十一、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1),治之十日以上瘥(2),反剧为难治(3)。
〔讲解〕本条论黄疸病之预后。
(1)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平人及病人经气传遍一周,是为六日一期。经历三周,则湿土滞邪可以逐渐退去,所以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
(2)治之十日以上瘥:然十日以上为一般黄疸病之愈期,医治时应该适当用药,使其在十日以上即瘥。瘥,即病愈。
(3)反剧为难治:如果治之十日以上,病情反而加剧,则欲治愈为困难。
〔临证意义〕本条提示,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根据其病期、争取早期治疗,使疾病痊愈。若贻误时机,耽搁病情,则正气渐衰、而邪气未息,治疗就不容易了。
十二、疸而渴者,其疸难治(1);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2)。发於阴部,其人必呕(3);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4)。
〔讲解〕本条承上条续论黄疸病的预后,即以渴与不渴说明黄疸病治疗的难易,以病发於阴部阳部论及其表里证候。
(1)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渴,是阴津已伤,阴伤则正气虚,所以其疸难治。
(2)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疸而不渴,是阴液未虚,阴未虚则正气易复所以其疸可治。
(3)发于阴部,其人必呕:病发於阴部,阴部为里,阴湿发于里,所以其人必呕。
(4)阳部,其人振寒而热也:病发于阳部,阳部为表,阳热发于表,所以其人振寒而发热。振寒,即振栗而寒,意即身体发抖。
十三、穀疸(1)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2),久久发黄为穀疸(3),茵陈蒿汤主之(4)。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 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讲解〕本条遥承第二、第三两条而论穀疸之为阳明湿热郁滞之病,并出其方治。
(1)穀疸:是阳明湿热郁滞之病。
(2)寒热不食,……不安:其阳明既郁,营卫之气壅滞不利,所以发为寒热;健运机能窒塞而不用,所以不能饮食。食入,则助其湿热而增其逆满,所以头眩,心胸不安。
(3)久久发黄为穀疸:迁延日久,湿热郁蒸壅遏於中焦,升降失职,营卫不和,致使郁热发黄。
(4)茵陈蒿汤主之:其湿热之邪气,因与食积合化而为实热,所以用茵陈蒿汤泄热利湿,荡涤秽浊。本方重用茵陈,清利湿热退黄之功最著,做为君药;臣以山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佐以大黄,苦寒攻下,荡涤积滞,三药配伍,泄热除湿,相得益彰,使邪从二便而去。方后说:“尿如皂角汁”,从而使湿热邪气从小便而去,湿热去而身黄自退。
〔临证意义〕茵陈蒿汤是治湿热黄疸的主方,临床上常常运用。其所治证候,综合起来,即一身俱黄,面黄、小便黄,其黄之色鲜明,腹部微满,口中作渴,小便不利,苔黄而腻、脉象沉实等等。
十四、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1);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2),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3)。腹满者难治(4)。硝石矾石散主之(5)。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 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讲解〕本条是遥承前第二条论述女劳疸的证治。
(1)黄家日晡发热,……得之:黄家,多湿热为病。湿热郁於阳明,每见日晡热甚而不恶寒。然今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见恶寒,是为女劳伤肾。
(2)膀胱急,……黑疸:肾虚,膀胱之气不利,故膀胱拘急。少腹满。湿浊外渗肌肤所以一身尽黄。肾色外露於额上,所以额上黑。足下热,为阴亏有热所致,上述证候出现则为黑疸。
(3)其腹胀如水状,……水也:女劳疸为病在肾,肾主二便,湿浊积留而不能外泄,故腹胀满,状如水肿。其有瘀血,所以大便色黑、时时稀溏。
(4)腹满者难治:说明女劳疸证见腹部胀满犹如病水之形,为脾肾俱败,病属难治。
(5)硝石矾石散主之:硝石矾石散,硝石,即火硝,味苦咸、入血分而消坚积、去瘀热;矾石,煅枯,入血分而燥湿化浊;大麦粥,甘平、益气养脾,且以调药。合之,共奏消坚胜湿、祛瘀化浊、益脾和中之作用。
十五、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1),栀子大黄汤主之(2)。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讲解〕本条为酒黄疸出一正治方法。
(1)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酒疸为嗜酒过度,湿热偏盛所致。湿热之邪熏蒸于外,故身黄。湿热胶结于胸膈胃脘,蒸腾上扰,故闷满不宁,心中懊侬,甚则灼热疼痛。
(2)栀子大黄汤主之:既是湿热蕴结而成酒黄疸,则用栀子大黄汤清泻内热。栀子清三焦之热,豆豉开宣于上,枳实行气于中,大黄攻积于下,此乃上中下分消之法。
〔临证意义〕1)临床上,酒黄疸证除有心中懊憹、热痛以外,还有身体发热、心中烦躁、睡眠不安、大、小便不利,身黄鲜明如橘子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证。
2)栀子大黄汤除治疗酒黄疸外、其它黄疸若偏於热盛者,亦可用。
十六,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1);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2),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3)。方见水气病中。
〔讲解〕本条提出黄疸病之治则,以及黄疸邪在表的证治。
(1)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一般都是由於湿热郁闭,下部没有泄出之路,所以通常治法,都是以利小便为主。因为小便一利,则湿热之邪可以从小便而去,湿去热解、小便通利,黄疸之病可愈。故通利小便是黄疸病的正治方法,同时也是治疗黄疸病之定法。
(2)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假令其脉现浮象,是病在表而不在里,所以应用发汗法使湿从汗解。
(3)桂枝加黄芪汤主之:用桂枝加黄芪汤汗之。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助卫阳而取微汗,湿邪尽去可卫气不伤。
〔临证意义〕桂枝加黄芪汤,只适用於黄疸表虚而内热不重之证。若黄疸表实而有内热,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十七、诸黄(1),猪膏发煎主之(2)。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再分服。病从小便出。
〔讲解〕本条为黄疸燥结之证治。
(1)诸黄:泛指一切黄病。
(2)猪膏发煎主之:猪膏润燥,乱发消瘀,合之,可用於治疗湿热经久、变为坚燥之黄疸病证。
〔临证意义〕本条简略,以药测证,除黄以外,还有少腹急结胀满、大便秘结等证状。
十八、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讲解〕本条为湿重於热之黄疸治疗。
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茵陈而成。五苓散化气行水,茵陈清热利湿,所以本方是治疗湿热为患、湿重热轻的黄疸病证。
〔临证意义〕本条叙证虽简略,但其治证当为黄疸病:小便不利、腹满、口渴、微热。亦为治疗黄疸病的正方。
十九、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1),自汗出(2),此为表和里实(3),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4)。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讲解〕本条论述黄疸病表和里实的证候和治疗。
(1)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这是湿热胶结于里,邪无出路之里实的表现。
(2)自汗出:在里之实热迫津外泄,不是邪伤营卫的表证,这是表和之现象。
(3)表和里实:其病湿热之邪不在表而在里,且已积结而化为实热。
(4)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实热当下,使热泄实去,其病可愈。大黄硝石汤,以大黄泻中焦之邪,栀子清上焦之邪,黄柏泄下焦之邪,配以硝石,苦寒清热泄满。此方具有清泻实热而退黄的作用。
〔临证意义〕1)大黄硝石汤,药物之性用较为峻猛,不可以轻易使用。如运用时,必须具有腹部、胁下胀满疼痛拒按。大小便不利、脉象滑数有力等证,始可使用。
2)大黄硝石汤与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都有清利泄下作用,但适用证不完全相同。大黄硝石汤用於热盛里实之证;茵陈蒿汤用於湿热并盛之证;栀子大黄汤用於热重於湿之证。
二十、黄疸病,小便色不变(1),欲自利(2),腹满而喘(3),不可除热,热除必哕(4)。哕者,小半夏汤主之(5)。方见痰饮中。
〔讲解〕本条为寒湿黄疸误治后产生变证而出一方治。
(1)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是说小便清利而长,不见一般黄疸病的小便黄赤短少或不利,是无里热。
(2)欲自利:是说欲自行泄利。小便清长、大便欲泄,是为寒湿内盛。
(3)腹满而喘:脾虚寒滞,所以腹部胀满。中气不足、浊气上逆,所以发喘。
(4)不可除热,热除必哕:病为寒湿而非实热之黄疸,所以不可除热。若误除其热,则会更损中气,中气虚而逆上,就会发生呃逆,而成为黄疸之变证。
(5)哕者,小半夏汤主之:用小半夏汤温胃和中、降逆止哕。
〔临证意义〕小半夏汤为降逆和胃之方,《痰饮病篇》用於治疗“心下支饮而呕吐不渴”者;本条用於治疗“寒湿黄疸而误治变哕”者,均取其温降之用。
二十一、诸黄(1),腹痛而呕(2)者,宜柴胡汤(3)。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讲解〕本条为黄疸兼腹痛而呕的方治。
(1)诸黄:即各种黄疸,包括有穀疸、酒疸等等。
(2)腹痛而呕:是肝邪为患。在黄疸病过程中,肝木有邪,乘侮脾土,所以腹中疼痛。肝合胆,胆胃之气上逆,所以气逆作呕。
(3)宜柴胡汤:即宜小柴胡汤疏利肝胆、和调气机,以治黄疸病兼腹痛而呕者。
〔临证意义〕本条是随证施治,非专治黄疸。从本证用小柴胡汤来看,可知尚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头晕目眩、脘闷脉弦等证状。在应用本方时,可随证情适当化裁,一般宜去参、枣而加茵陈、白芍等,如湿盛者可加厚朴、陈皮、苍术、藿香等;如热胜者可加山栀、黄柏等;如里热盛而大便秘者可用大柴胡汤;如见有肝郁气滞证候者可用柴胡疏肝饮;如肝郁脾虚者可用逍遥散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从小柴胡汤演变来的,适宜黄疸之各种兼证,值得参考。
二十二、男子黄,小便自利(1)当与虚劳小建中汤(2)。方见虚劳中。
〔讲解〕本条为虚劳痿黄的证治,列此以与黄疸病相区别。
(1)男子黄,小便自利:黄疸之病多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湿热无下出之路,郁壅於脾,才发为黄疸病。今男子黄、小便自利,说明此黄为虚劳所得。黄:即颜色萎黄。脾胃气血阴阳俱不足,气色不能荣华於外,所以证见肌肤萎黄而不润泽。中焦虚而不足,无实邪阻滞,未妨气化,所以小便自利。
(2)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本病为气血不足,虚劳痿黄,宜与小建中汤建立中气,和调阴阳,血充气足,气色外荣,则萎黄之证可愈。
〔临证意义〕小建中汤为治虚劳之本,故此用以治虚劳萎黄证,然在临床上,虚劳之萎黄证,又不只见於男子,妇女经病、产后、大失血后,均可致血气虚损不能外荣,而发生萎黄证。
瓜蒂汤 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讲解〕瓜蒂汤方,为一泄湿行水之方,黄疸湿盛於热者,用此汤方以泄除其湿,湿去热退,则黄疸自愈。
《千金》麻黄醇酒汤 治黄疸。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讲解〕外感风寒、湿热在表,郁闭而成黄疸,证见表实无汗脉浮而当以汗解者,用麻黄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从表而解除。
小结
本篇记载黄疸一病,其证候主要表现为一身面目尽黄,发病总因是为湿热瘀结所造成。
本篇所载黄疸病,共分为穀疸、酒疸、女劳疸三种,如果这三种疸病经久不愈,正气渐衰,都可以发展成为黑疸之病。
本篇所载穀疸,是由於胃热脾湿、穀气不消、浊气交相郁蒸而引起的。其临床特点表现为“食穀即眩”,在治疗上以茵陈蒿汤为其主要方剂。至於寒湿引起的穀疸,则本篇略而未详。酒疸是由於饮酒过多,湿热之邪气上蒸所致。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心中懊憹而热”,在治疗上以栀子大黄汤为其主要方剂。女劳疸是由於房劳伤肾、肾虚所导致的。其临床特点表现为“额上黑,手足中热,薄暮即发”,在治疗上以硝石矾石散为其主要方剂。
另外,本篇还记载有发汗之桂枝加黄芪汤;攻下之大黄硝石汤:润导之猪膏髮煎;和解之小柴胡汤;温降之小半夏汤等方,都是黄疸病之兼有证而用是方之变例。惟小建中汤之治虚劳萎黄,列此以相比较,并非治疗黄疸之方剂。
复习思考题
1.穀疸、酒疸、女劳疸三病之起因各是什么?在临床上怎样辨别?
2.黄疸病之正治方法是什么?
3.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硝石矾石散等三方,在临床上怎样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