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二十六)药物性味的阴阳属性

(二十六)药物性味的阴阳属性

五味阴阳之用何如(1)?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2),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3)。

《素问·至真要大论》

〔讲解〕

本文主要用阴阳属性论述药物的性味功能,为后世药物气味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1)黄帝提问:药物五味各有阴阳,它们作用怎样?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因为疾病是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药物治疗即是利用药物所具有的阴阳偏性去纠正人体阴阳的盛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正如莫士枚《研经言》说:“惟性各有偏,故能去一偏之病。若造物生药,概予以和平之性,何以去病乎?夫在驭之而已,驭之能否,全在医者识有定见。”

(2)药物具有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淡味附属于甘),因其味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凡具有辛味而兼有甘味的药物,大多有发表散寒的作用,因其性偏温而又能向外发散邪气,故属性为阳。凡具有酸味或苦味的药物,大多具有涌吐或泄泻的作用,因其性偏寒而又向内向下,故属性为阴。

(3)凡具有咸味的药物,而又有涌吐或泻下作用的,因其性偏寒并作用于里或在下,故属性为阴。凡具有淡味的药物,大多有渗泄作用。“淡渗”,即渗利小便。淡附于甘,能渗湿通阳,故属性为阳。

从上述五味的作用来看,主要针对药物性能进行阴阳属性的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致于饮食五味虽然不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范围,但也应包括在内。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1)。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2)。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3)。味厚则泄,薄则通(4)。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讲解〕

本文进一步论述药物性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主要功能。

(1)“味”,指物之味。“气”,指物之气。联系下文来看,这里所说的气味,不是一般所谓的“四气五味”,而是指反映药物作用的气味。以气味分阴阳,味重浊属阴,故多沉降而出下窍;气轻清属阳,故多升发而出上窍。王冰注:“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溺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门。”

(2)味为阴,但味有厚薄之分。以味的厚薄分阴阳,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阴中之阳。马莳注:“然味之大体固为阴,而其阴中亦有阳。故味之厚者为纯阴,而味之薄者乃为阴中之阳也。”

(3)气为阳,但气有厚薄之分。以气的厚薄分阴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阳中之阴。马莳注:“气之大体固为阳,而其阳中亦有阴,故气之厚者为纯阳,而气之薄者乃为阳中之阴也。”

(4)“泄",指泄下。“通”,指通利。味厚的为纯阴,阴性沉降,故多具有泄下作用;味薄的为阴中之阳,性虽下降,但具有通利作用。马莳注:“惟味之厚者为纯阴,所以用之则泄泻其物于下,如大黄气大寒,味极厚,为阴中之阴,主于泄泻是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所以用之则流通不至于泄泻也,如木通、泽泻、为阴中之阳,主于疏通是也。”

(5)气薄的为阳中之阴,阳性升散,故多具有向外发泄的作用;气厚的为纯阳,能助长阳气,阳盛则热,故具有生热的作用。马莳注:“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所以用之则发其汗于上,如麻黄为气之薄者,阳也升也,故能发表出汗。气之厚者为纯阳,所以用之则发热,不止于发汗也。如用附子则大热之类。”

〔临证意义〕

上文主要运用阴阳属性分析药物的气味功能。药物的气味性能多具有阴和阳的偏性,利用其偏性来治疗疾病,调整人体阴阳,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内经》提出了药物气味阴阳升降的一般规律,后世药物学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如李东垣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说:“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说明从药物的气味阴阳推演到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以及对药物气味的具体分析与运用,比《内经》时代有较大的发展。对药物气味宜忌的认识也深刻得多。如《景岳全书》说:“阳主升而浮,阴主沉而降。辛主散,其行也横,故能解表;甘主缓,其行也上,故能补中;苦主泻,其行也下,故可去实;酸主收,其性也敛,故可治泄;淡主渗,其性也利,故可分清;咸主软,其性也沉,故可导滞。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导;有气味兼用者,合和之妙,贵乎相成;有君臣相配者,宜否之机,最嫌相左。……故欲表散者,须远酸、寒;欲降下者,勿兼升、散;阳旺者,当知忌热,阳衰者,沉寒毋犯;上实者,忌升;下实者,忌秘;上虚者,忌降;下虚者,忌泄;诸动者,再动即散;诸静者,再静则减;甘勿施于中满;苦勿施于假热;辛勿施于热燥;咸勿施于伤血。酸木最能克土,脾气虚者少设。阳中还有阴象,阴中复有阳诀,使能烛比阴阳,则药理虽玄,岂难透彻。”张氏结合临床实际,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药物气味的宜忌,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电子版注: 1、原文中为“气厚者为阳,溥为阳之阴”,应为“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电子版已改。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