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一)概论

(一)概论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灵枢•百病始生》

[讲解]

本文论述积的成因。

“积”,指腹内包块。寒主收引、凝滞,故感受寒邪,可导致气机阻滞,而使血瘀、水停,遂逐渐形成积病。所以说,积病的发生,关键在于感受寒邪所导致的气的厥逆。马莳说:“此原积之始生者,必由于寒,致其所成,则由于气之逆也。厥者,气逆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1)。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2)。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3)。

​《灵枢•百病始生》

[讲解]

本文进一步阐述积病形成的原因。

(1)“厥气”,指从下逆上的寒气。“足悗”(mǎn满),指足部困痠、疼痛、活动不便。“汁沫”,这里指肠道外的津液。“迫聚不得散”,迫使肠外的津液结聚而不能布散的意思。《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感受寒湿,多伤人体下部。寒湿之邪损伤下部阳气,则足部痠困、疼痛、活动不便。阳气失温,则足胫寒冷。寒主凝滞,则血脉凝涩。寒邪自下而上,入于肠胃,肠胃气机不行,故腹部胀满。这时,腹腔内、肠道管腔外部的津液,一因肠胃胀大而运行受阻,二因寒在肠胃而停聚不行,日久留止,形成积块。

(2)“卒然”,即突然。“肠满”,指暴饮多食所致的肠胃胀满。“阳络”,指在上在表的络脉。“阴络”,指在下在里的络脉。“衄血”,有广狭两义。广义泛指皮肤及五官七窍出血。狭义指鼻出血。这里用如广义。“后血”,指前后二阴出血。因暴饮暴食,窒塞肠胃,使肠胃胀满;或因生活起居没有规律,劳作用力太过,损伤人体络脉。人体的络脉,就阴阳属性而言,向上向外的属阳,向下向内的属阴,故在上在表的称阳络,在下在里的称阴络。损伤阳络,则络脉中血向外向上溢出,故见衄血。损伤阴络,则络脉中血向下向内溢出,而见后血。如果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损伤肠胃的络脉,则血溢于肠外。倘若肠外有寒(可由寒气厥上而来),寒主收引凝滞,则寒邪、肠外之津液以及溢出肠外的血液,搏结交合,凝聚而成积块。

(3)“六输”,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之输脉。“温气”,即阳气。“蕴里”,“里”,《甲乙经》、《太素》作“裹”,今从。“蕴裹”,即聚积包裹的意思。“涩渗”,以《甲乙经》作“凝涩”为是。突然外感寒邪,或者内伤忧怒,都能导致气机上逆,影响手足三阴三阳经脉气血的正常运行,使阳气运行不畅,无以推动血液运行,则血液聚积包裹而不能消散。又因阳气不行,津液也因此凝聚而不能布散,血与津液凝聚留著,从而形成积病。

本文分三部分讨论了积病的成因。指出感受寒邪,或饮食劳倦、或内伤忧怒,皆可导致气机运行滞涩,血液蕴裹不散,津液迫聚不布,留著日久,而形成积病。可见,气滞、血瘀和津聚,是积病的重要病理变化,这为后世医家治疗积病使用理气、温阳、行水、利湿、活血等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1)。寸口脉沉而横,曰肋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2)。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3)。

​《素问•平人气象论》

[讲解]

本文论述瘕、积的脉象。

(1)“疝”,指疝气。“瘕(jiǎ甲),腹中积块,与积聚属同类疾病,故张景岳注:“瘕,积聚也。”脉沉、弱皆主阳虚阴盛。阳虚阴盛,寒从中生,伤于肝经。寒主收引凝滞,则肝经气滞血瘀,闭结不通。肝脉过阴器抵少腹,故见疝瘕少腹痛。

(2)“横”,谓数急弦劲,为中有实邪搏结之象。脉沉主病在里,横主有积。胁下及腹中有积块,故脉象沉而弦急有力。因脏腑气机失和,气滞血瘀,结块中生;气血不通,故痛。

(3)“急”,指弦急。弦主病在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诸急者多寒。”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少腹。故寒客肝经,气滞血瘀,凝结不通,而见疝瘕,少腹疼痛者,脉必弦急。吴崑注:“急,弦急也。是为厥阴病脉,故曰疝瘕少腹痛。”


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灵枢•卫气》

[讲解]

本文论述积聚病的预后。

“积不痛”,据杨上善注:“积而不痛,不可移者,难已也。”似“不痛”下脱“不移”二字。积病新成,病位尚浅,虽因气机不通,而见疼痛,但因气血尚未胶结,故按之尚可移动,预后较好,容易治愈。若病邪深入,病在血与津液,虽然不痛,但气血津液搏结日久,坚硬如石,按之不移者,就较难治愈。张景岳注:“若以新感之积,知痛而可移者,血气所及,无固结之形也,故治之易已。若其不痛,及坚硬如石不动者,其积结已深,此非毫针能治矣。”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1)。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稸积留止,大聚乃起(2)。

​《灵枢•五变》

[讲解]

本文论述善病积聚的原因。

(1)“淖泽”,这里有柔脆之意。丹波元简说:“马云:其肉不坚反为淖泽。淖泽者,推之则移也。此以淖泽为柔脆之义也。”“肠胃恶”,即肠胃功能素差的意思。“伤”,据《甲乙经》改为“作”,有发生之意。人有容易患肠中积聚病的,可以从皮肤肌肉等处的表现上来测候。因为津液血气,肠胃之所生也。所以肠胃功能素差,则气血津液不足,不能敷布于外,濡养皮肤肌肉,故见皮肤薄而不润泽,肌肉不坚实而柔弱。这样就容易遭受邪气的侵袭。邪气留滞在内,即易形成积聚。

(2)“不次”,即没有规律。“稸”,同畜,蓄积的意思。脾胃素亏,又遇饮食寒温不节,邪气稍有侵犯,就能蓄积停留,发生比较严重的积聚病。张景岳说:“此其肠胃薄恶,气禀之有亏也。故或中外邪,留而不去。或肠胃寒温,有不以次,皆足致邪而大聚起矣。”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灵枢•百病始生》

[讲解]

本文论述积的形成与外邪的关系。

“虚邪”,泛指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舍”,停留。“募原”,又称膜原,这里指肠胃外的脂膜,“息”,长也。虚邪中入,由表入里,渐次传变。邪气滞留于人体而未被祛除,则传到肠胃外的膜原之间。膜原之间,分布有络脉,是血与津液运行的通道,《体仁汇编〉〉说,“募原之间,皆有络脉,以其升降津液也”。因此,邪气入侵膜原之间,留舍闭阻于络脉,于是气血津液不得流行,郁结留阻,逐渐长大而成积病。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