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嗅气味
(七)嗅气味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1),病至则先闻腥臊臭(7),出清液(3),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4)……病名曰血枯(5)。
《素问•腹中论》
[讲解]
本文论述血枯病的病机和症候,并讨论了闻气味以测知病位与病性的原理和方法。
(1)血枯病的主要病机是肝血不足,张志聪注:“此论腹中血脱,所伤在肝也。”肺在胸部,肝在胁部。肝藏血,肝血不足则疏泄无权。血为气母,肝血不足,则肺气失宣。肝肺之气壅塞逆乱,故胸胁胀满,如有物支撑。
(2)“臭”,气味。肝血不足,肝阳上亢,金不制木,肺失肃降,肺肝之浊气俱逆,肝臭臊,肺臭腥,故能闻到腥臊气味。
(3)“出清液”,指鼻流清涕。肝血不足,则肝气逆乱,此为木郁。木郁则土衰,土衰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上客于肺。木郁,金不制木,肺气随肝气上逆,鼻流清涕。
(4)肝气逆乱,血随逆气上出,故唾血。“清”,通清,冷也。肝气逆乱,脾胃清阳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逆冷。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不能注目,又因肝血不足,虚阳上扰,故两目昏花。“前后血”,指大小便出血。肝气逆乱,肝不藏血,故前后两阴不时血随便泄。
(5)“血枯”,即血液干枯。素患出血疾患,或少时醉酒入房,肝肾精气俱损,无以滋养冲任,而见女子月事不来,男子精液枯竭者,即为血枯病。
[临证意义]
这里,《内经》从五脏与气味的关系讨论嗅气味的临床意义。后世在《内经》基础上不断发展,通过嗅病人身体,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气味的异常变化诊察疾病。如《形色外诊简摩》对嗅气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人病尸臭不可近者,死。口气重者,胃热盛也,阳气尚充,其病虽剧,可治。汗出稠粘,有腥羶气或色黄者,风湿久蕴于皮肤,津液为之蒸变也,风湿、湿温,热病失汗者,多有之。唾腥吐涎沫者,将为肺痈也,唾脓血腥腐者,肺痈已成也。小便臊甚者,心与膀胱热盛也;不禁而不臊者,火败也。大便色坏,无粪气者,大肠气绝胃败也。小儿粪有酸气者,停滞也。病人后气极臭者,为胃有停食,肠有宿粪,为内实,易治。若不臭者,在平人为气滞;病剧而出多连连不止者,为气虚下陷,恐将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