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风热喉痹之一(急性单纯性咽炎)

风热喉痹之一(急性单纯性咽炎)

中医认识此病很早,但名称复杂,后世引申为多种喉病的总名。在喉风或喉痹病名中更纵横跨及咽与喉两者的所有疾病。

本病为咽部粘膜的急性炎症,但有时淋巴组织也常被侵及。它可以为原发病,也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炎之后。

一般多发生于冬、春两季。男性发病率较多于女性。发生于儿童者,较严重。

历代名称:嗌痛《素问•缪刺论》 喉痹《素问•阴阳别论》 喉痹嗌肿《素问•厥论》 嗌肿喉痹《灵枢•经脉篇》 嗌肿《灵枢•经脉篇》 咽喉不利《金匮要略》 咽喉肿痛《诸病源候论》 咽痛《千金要方》 喉风《儒门事亲》 喉闭《三因方》。

古老的喉痹、喉风,就是这样的来历。明代以《窦氏疮疡经验全书》为谈咽喉病最为详细,并有列述了许多名称。如:风热喉症 风毒喉痹 风热喉痹 喉肿 伤寒喉闭。

逮至清初,以喉科专业书的大量刊行,所以名称的变化也较大。如:紧喉《外科正宗》 锁喉风《咽喉论》 淡红喉风、单喉风《喉科指掌》 塞喉风《喉科秘旨》 欠舌风《咽喉经验秘传》 叉喉风、咽疮风、鱼口风、搓颊风《重楼玉钥》 下喉风《齐氏医案》 阳症喉痹《喉科心法》 喉丹、喉痹热风《喉科紫珍集》 伤寒喉闭、风热喉丹《喉科枕秘》 表里喉痛《喉证明辨》。

此外,还有如:烂喉风、烂喉痹、帘珠喉等,也是急性咽炎。因为重的症候,在咽后壁、扁桃体隐窝或表面都可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古人认为是糜烂。

〔症状及检查〕

病起较急,故曰喉“风”。一般成人以局部症状为突出,小儿以全身症状为显著。

初起全身不适、凛寒、头痛、口渴、食欲锐减。甚至恶心呕吐、便闭、溺赤。体温常升至38度左右,甚至高达40度者。如无并发症,约3-4天即可衰退,6-7天至正常。

局部感觉,干燥毛涩,或有胀感及烧灼感,也有痒感而因痒致咳。之后以疼痛为主。在空咽时疼痛更明显,甚至可痛及耳中者,有时也可幅射至颈部。转仄失利,所以就有“锁喉”“叉喉”等名称。如粘液潴积于喉咽处,则更可增窒息及咳嗽。如其波及喉部,则声音嘶哑。喉部也有干燥、毛涩、灼热等种种不适感。或有咳嗽,咳时常常感到喉下的气管也有括痛。始为干咳,呈痉挛性,常在夜间加剧。随着分泌物的增多而粘液性分泌物可以咯出,咯出后片刻之间稍感舒服。局部所见,咽部充血水肿,其色红艳。因外侧壁咽腭弓的粘膜肿胀充血尤甚而突出如皱襞。软腭及扁桃体的表面发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所以中医称之谓帘珠喉、烂喉风。

此外,鼻腔、鼻咽部及喉部也可出现炎性病变。检查颈部,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且有压痛。

〔诊断〕

应详细查验白细胞,以免误作粒细胞缺乏性咽峡炎的诊断。

在患儿,更当注意可能为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急性感染病的前驱期。

〔常见证因〕

一般常见的,大多初起以风寒为多。

此外,平时肺经积热,或寒化为热之后,那末当然属风热了。以上不管风寒、风热,大多邪在肺胃。若邪盛壅结传里,或胃腑向有郁热,证即以实热为主。如果平时湿重,或嗜好膏粱肥腻酒类者,则痰因火煽而易生。也有体胖湿浊的痰体,那末痰证更为多见。

更有风、热、痰三者相互鼓扇,风扇热炽,热助风威,火为生痰之本,痰以热甚而更多。痰火相搏,更促使风邪旋沸者,那是最为严重的了。

〔辨症论治〕

(一)辨证要领

1.风寒与风热:初起浮邪在表,都有寒热、头痛,肢体怠倦,咳嗽……等等。致于咽喉作痛,那是肯定的。

凡风寒见证,凛寒严重,发热一般。头痛在额部,鼻塞,咳嗽,声浊,无汗或少汗,口干喜温饮。局检,粘膜充血不太红艳。白苔,脉浮紧。

凡风热见证,发热重而凛寒轻,甚至无凛寒感觉。咳嗽痰黄。口干多饮,饮料喜冷拒热,大便干结。局检,粘膜充血严重,也可能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岀物,有时口中发出臭气。脉数、大、有力。舌薄黄苔,质红。

2.肺胃实热:咽喉疼痛剧烈,吞咽不利,比风热型的为严重。高热头痛,口干狂饮,水温求冷,大便秘结,小便少而赤。局部检查,粘膜充血严重,甚至岀现义膜,口臭严重。脉实有力。舌黄腻厚苔,甚至干而灰黑。

3.风热痰:主症大多如上,但痰涎特多,喉头辘辘有声不绝,且有严重阻塞感。脉多滑象。舌苔润滑白腻。

(二)论治要点

1.内治法:

(1)风寒:治以疏风散邪、解表利咽法,常用代表方有六味汤之类,严重的荆防败毒散。

(2)风热:法取疏风清热、消炎利咽法。常用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之类。

(3)实热:当清热利咽,常用代表方有清咽利膈汤之类。

(4)风热痰:当取清热解毒、化痰利咽法。常用代表方可取麻杏石甘汤合六味汤,并应加重化痰药。如为小儿,加服鲜竹沥(每天两次,每次1—3毫升)。此外,六神丸也可配合使用(成人每次十粒,每天2—3次。儿童每岁一粒。十岁以上作成人计算)。

2.外治法:喉科的外用喷药,在家传派里是占有主要位置,内服药反而作为辅助治疗。家传派的鼻祖,是江苏省无锡尤氏。药物秘方,似乎很神秘,但一本《尤氏喉科》,早就公之于世。

一般在普通的情况下,常用卯字号吹药(见《尤氏喉科》)。水肿严重者,用通用消肿散。痰涎过多者,用申字号药。

吹法用喷粉器,每天3—4次。需对准口咽、咽峡及后壁喷去。喷吹后,保留数分钟——时间愈长愈好。口水唾涎,以外吐为宜。

妊娠妇,禁用冰片。因其香窜而碍胎,造成流产。

3.其它治法:

(1)刺两手少商、商阳穴,宣砭出血。

(2)多用生理食盐水漱口。

〔调护〕

1.一般预后良好,但幼婴儿较差。所以对幼婴儿患者,倍加注意。

2.要求多休息,严重者多卧床。避风。

3.忌进一切辛辣海鲜发物。

4.多饮开水及流汁饮料。

5.认真咽部喷药及及时内服药。

6.切忌进服甜味药物,否则后患无穷。最多的后遗症为喉源性咳嗽或发音嘶哑。因为一般解表剂多味淡而清,清热解毒剂多苦味,收敛剂多酸涩,补剂多甜味。本症系表邪为患,甜味药属补剂,必然遏邪难泄,终致浮邪愈遏而愈深,于是邪在肺经作困兽矣。

〔文献摘录〕

1.客寒挟风:《喉科家训》:“客寒挟风,传袭太阴”。

2.风热毒:《诸病源候论》:“喉痛者,风热毒客于其间故也。……热乘其肺而搏咽喉,故令喉痛也”。

3.风燥:《三因方》:“诸脏热则肿,寒则缩,皆使喉闭,风燥亦然”。

4.脾胃热:《太平圣惠方》:“脾胃有热,则热气上冲,致咽喉肿痛”。

5.痰与火:《喉科紫珍集》:“风热感于膈间,或过食炙煿厚味,以致火动痰生”。

6.风痰:《咽喉经验秘传》:“因君相二火上攻,致风痰壅塞于咽喉”。

7.风热痰:《包氏喉科家宝》:“喉痹属热、属痰、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