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十五) 增生性喉炎与喉厚皮病

(十五)增生性喉炎与喉厚皮病

这是最难治而又是没有危险性的两个喉科慢性病。常见于一些患有慢性咽炎而又不加注意治疗者。各种外在因素如高声狂叫,嗜烟酗酒等等,也常是致病的诱发因素。

〔症状及检查〕

1.增生性喉炎:症状同于一般慢性喉炎,主要也是嘶哑,且在喉部有胀感及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不舒服感。局部检查可见喉部粘膜增生性肥厚,两侧声带肥肿如球。常可覆盖于声带上面,有盖去1/3者2/3者,甚至声帶全部被肿胀的室带所淹没,形成双重的声带。

2.喉厚皮症:此病比增生性喉炎要少见得多,好发于30—60岁的男性。病灶局限于后部。局部可见杓间区明显隆起。位于声带突者,对称性呈结状隆起。

〔病因〕

瘀滞声门,胶凝难化。也有夹杂气滞与痰凝者。

〔辨证〕

凡充血呈晦暗型者,主要为瘀滞。凡充血不明显而呈淡白苍血者,为痰气相凝。而且,它的痰之凝、气之滞、血之瘀,已达到了冥顽不灵的地步。如充血红艳者,为急性发作期间。

〔论治〕

瘀证,宜活血化瘀,但以其顽固,故用药不嫌猛峻,可用加减三甲散,偏于痰者,加昆布、海藻及控涎丹。气滞严重的,加木香、乌药、大腹皮或槟榔。

〔调护〕

〔预防与护理〕

1.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暖,多饮开水。更注意的是休息。

2.严格执行声带休息。最禁忌的是长时间谈话与高声叫喊。

3.绝对禁食烟、酒、辣等刺激性的食物。

4.尽量少进多糖的甜食品与多盐的过咸食物。

5.不宜进食过冷过热的食品。盛夏季节更禁忌冷饮,以免阴寒直逼,使气之凝更凝,血之瘀更瘀。

6.清晨应在空气新鲜的环境中锻炼或活动。

7.服药要有恒心,抱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文献摘录〕

1.局部感染:《伤寒论》:“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

2.受凉当风、风寒外袭:《诸病源候论》:“中冷声嘶者,风冷伤于肺之所为也。肺生气,气为阳,若温暖则阳气和宣,其声通畅。风凉为阴,阴邪搏于阳气,使气不调流,所以声嘶也”。

3.醉卧当风:《类证治裁》:“醉卧当风,邪干肺窍”。

4.风痰客肺:《张氏医通》:“喉中声嘶者,则又喉喑,此风痰阻塞,使气道不通,故声不能发而无音也”。

5.痰:《医学入门》:“痰塞不语”。

6.痰湿:《张氏医通》:“肥人痰湿壅滞,气道不通而声喑者”。

7.痰热:《类证治裁》:“痰热客肺,喘急上气,致失音”。

8.火:《类证治裁》:“火邪伤肺,咽痛声哑”。

9.湿:《名医类案》:“凡新宅壁皆湿,地亦阴多,人乍来,阴气未散,……毛窍皆开,阴湿之气,从而乘心经。心经既虚,而湿又乘之,所以不能语”。

10.虫:《存存斋医话藁》:“陆氏子,患咳失音,医治殆遍,不得效。乌程汪谢城孝廉,司铎会稽,因求诊。曰此虫嗽症也,为疏杀虫方,分量颇轻,并命服榧果。旬日全愈”。

11.酒色:《杂病广要》:“酒色过度,肾脏亏伤,不能纳气归元,气奔咽隘,……致气乏失音者”。

12.酒肉:《名医类案》:“……食酒肉,遂厥气走喉,病暴喑”。

13.饱食伤胃:《古今医案按》:“饮食骤饱,倦卧半响,醒后忽喑哑不言,……劳倦伤脾,饥饱伤胃,阳明之气遏而不升,津液不行,贲门拥涩,语言不能出耳”。

14.逆气号叫:《类证治裁》:“其逆风叫号,致伤会厌者”。《包氏•喉科指掌》:“迎风损肺”。这型嘶哑,小儿最为多见。

15.惊:《直指方》:“大惊入心,则败血。顽痰填塞心窍,故喑”。《鲍氏验方新编》:“因受惊吓,失音不语”。部分癔性失音,大多来之于惊。

16.冬令特别严寒者:《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暴喑”。

17.肺气过实:《张氏医通》:“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

18.大肠燥结:《医述》:“大肠之脉散舌下,大肠燥结,热气上蒸心肺,肺与大肠相表里”。

19.窍闭:《景岳全书》:“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喑也”。

20.多言损气:《包氏喉科指掌》:“本原不足,诵读太急”。这型病人,以外语院校的低年级学生最多。《医统》:“因歌唱伤气而声不出。此不内外因也。养息自愈”。最多见者为演员、歌唱家等,唯一的好办法,就是声带休息。

21.痛哭叫骂:《景岳全书》:“有号叫歌唱悲哭,……但知养息,弗药可愈”。《张氏医通》亦有叫骂声嘶而喉破失音者”。

22.月经期失音:《医参》:“室女有无故而喑者,月闭也,亦胞脉绝也,……皆瘀血阻塞,少阴通舌本之道也”。

23.妊娠期失音:《女科经纶》:“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何为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24.痰火失音:《红炉点雪》:“火病失音,唯痰火声嘶,则与绝症大异。何也?以水涸火炎,熏烁肺窍,金为火烁而损”。这是结核病导致的失音。

25.厉风失音:《解围元薮》:“哑风,此症音哑无声,风邪触于关户,橐钥闭塞,激动痰火。轻则声嘶而喉破,重则语哑而失音”。

26.结毒失音:《霉疮秘录》治验第26案:“喉闭声哑,余谓:毒气壅于肺道,以至音声不出”。

27.误治误药:《临证指南》:“久嗽失音,必由药误。麦冬,五味,此失音之灵丹也。服之久,无不失音者”。

28.后遗症:《景岳全书》:“凡患风毒或病喉痈,病既愈而声则喑者,此其悬痈已损。虽喑无害也,不必治之”。

29.邪气:《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搏阴则为喑”。

30.肝急脏躁:《素问•大奇论》:“肝脉惊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己”。

31.忧思:《景岳全书》:“凡忧思过度,致损心脾而为喑”。

32.过敏性:《金子久医案》:“张左,吸入洋油气味,陡然咽喉癣痒,旋即声音失扬,绵延已有二月”。

33.伤气:《医统》:“有咳嗽久远,伤气而散者”。

34.阳气衰:《脾胃论》:“多言之故,皆阳气衰弱,不得舒伸”。

35.元气不足:《医统》:“凡病人久嗽声哑,乃是元气不足,肺气不滋”。

36.血虚受热:《杂病广要》:“咳嗽声嘶者,此血虚受热也”。

37.虚损:《世医得效方》:“虚损憔悴,气血不足,失声久喑”。

38.肾虚:“《直指方》:“肾虚为病,不能纳诸气以归元,故气逆而上咳,……则其声愈干矣”。

39.肾怯:《钱乙指迷篇》:“乃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

40.肝火犯肺:《百病辨证录》:“火过于大旺,未免刑金太甚,煅炼销烁,唯有化焚之形”。

41.肝旺肺燥:《临证指南》:“有肺金燥甚,木火上炎,咽干喉痹而喑也”。

42.津枯血槁:《张氏医通》:“久病得之,津枯血燥”。

43.五脏皆可病:《医述》:“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忧思积虑,久而致喑者,心病也。惊恐愤郁,卒然致喑者,肝病也。风寒外袭,火燥型金,咳嗽而致喑者,肺病也。饥饱疲劳,致败中气,而喘息为喑者,脾病也。酒色过伤,欲火燔灼,以致阴亏而盗气于阳,精竭而移槁于肺,肺燥而嗽,嗽久而喑者,肾水枯涸也”。

44.阴阳俱绝:《难经》:“病人阴阳俱绝,失音不语”。

45.精气内夺:《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皆虚也”。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