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喉痹之三(干燥性咽喉炎、萎缩性咽喉炎)
虚火喉痹之三(干燥性咽喉炎、萎缩性咽喉炎)
干燥性咽喉炎、萎缩性咽喉炎,为一种病程极长而又极为难治的咽、喉慢性病。其早期萎缩的程度尚未达到严重阶段者,则例称干燥性咽炎、干燥性喉炎。
它大多继萎缩性鼻炎而发生,而喉炎又是继萎缩性咽炎之后而续发。有些也是干燥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普济方》的咽干,可能是本病的最早文献资料。虽然更早的《内经》中,早已有五处谈到嗌干、干嗌及病咽干,但都是根据它的症状来描写,属于急性炎症而非本病。
历代名称:咽干《普济方》干喉风《奇效良方》《医学正传》的“喉干燥痛,用四物汤加桔梗、荆芥、黄柏、知母”,完全符合于本病。《喉科紫珍集》的虚火咽痛,似乎也属于本病。
〔症状与检查〕
萎缩性咽炎的初期或程度较轻者,可以没有显著的症状。但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势必产生咽部干燥、毛涩、不舒服及异物感,而且这种异物感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诚如《喉科紫珍集》描写的“有如茅草长刺喉中,又如硬物,咽(噎)于咽下”。即使频频饮水,也不能使这种不快感完全消失。同时咽部感觉迟钝,甚至压舌板触及舌根或后壁而不引起咽反射。
萎缩性喉炎,则声音嘶哑无力,是其主要症状。故《喉科泄秘》谓之:“甚至饮食为之凝,碱物染之痛,久必致哑”。由于喉粘膜分泌腺的萎缩,所以喉内常有稠厚的粘液,甚至形成皮痂,引起剧烈的刺激性咳嗽。所以《喉科心法(潘氏)》称之为“痨嗽咽喉痛”。假如用现代语来解释,是喉源性咳嗽。
萎缩性咽炎的咽部所见,都可看到一定的病变。特出的是咽后壁,它的粘膜失去正常的光泽,每当咽反射时或咽缩肌收缩之际,粘膜起皱,更容易看出它的干燥枯槁的表现。且有稠厚的分泌物,紧贴在咽壁上,形成一层膜样物,甚至以其干燥而成为灰色的痂皮。所以《喉科紫珍集》描写为“斑生苔癣,壘若虾(癞虾蟆)皮”。
萎缩性喉炎,在喉部可见粘膜的干燥充血。声门部常有稠厚的分泌物在前部粘住两侧的声带。声带可能松弛无力,以致在发“衣”时声带中央部闭合不全,成一梭缝。
〔诊断〕
咽喉部异常干燥,甚至有燥痛灼痛,饮水难润。进食干食物很困难。
局部可见粘膜干燥萎缩,分泌物很少或没有。
〔常见证因〕
此症主要病因,在于一燥。至于燥的导致,则有许多因素。但燥气既出现于目前,那末不一定深究致燥之原。不过急、慢、虚、实是必须分清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所以诊断不难。因为燥之为物,诚如《张氏医通》所谓:“偏助狂火而损其阴,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气失润而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生干”。《类证治裁》:“燥为阳明秋金之化,金燥则水源竭而灌溉不固”。至于致燥的原因,林氏又称,“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乎外者,天气肃而燥胜,或风热致伤气分,则津液不腾。因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或服饵偏助阳火,则化原日涸”。根据先贤们的解释,这个燥病之来,源出肺肾两经,所谓“母子同病”(金和水)。因为肺阴一伤则金燥,金燥则水枯而灌溉无源,清窍失濡而燥。肾虚则水亏不能济水,火旺则烁肺伤金,更增加其燥气。肺肾之间,相互因果,相互关系,造成一种螺旋型恶性循环而终至津液枯竭,咽喉失养而枯槁萎缩。
(二)论治要点
1.内治法:一般治疗,大体上和慢性咽炎、喉炎相同。可是在久治不愈之下,应该作进一步的探讨,找寻新的治疗途径。至于在哪一点上来作进一步探讨?当然从“燥”证方面着眼。
治疗燥证,一般的常规就是养阴生津。但在具体的致燥原因上,还有千变万化的机制。如其简单机械化的养阴生津,却是一种呆板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发药疗法,绝非辨证论治。只有分析出致燥之源的主要原因,并针锋相对地处理这个原因才是。
燥既然是津液枯竭的表示,津液袪劫的后果,那末首先来论津液是从哪里来的?所谓津液,可以广泛地指为机体内的一切水份。精细一点的讲来,是指由饮食水谷精微通过胃、脾、肺、三焦等脏腑的共同协作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它在经络之中的,为组成血液、淋巴液的成份,在经络以外的,遍布于组织间隙里。津和液,两者的性质、分布部位和具体功用方面,稍有不同之处。津比较清稀,分布于肌肤之间以温润肌肤。液则比较粘稠,分布并濡养关节、脑髓及孔窍。所以咽、喉部的,严格地说起来,是“液”,但我们日常中还是习惯地称为“津伤”“津枯”及“生津”“养津”。以其习惯已成自然,谁也不会认为是错误的。方才谈到津、液是有所区别,但从整体功能而论,两者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至于津、液的形成、输布的过程,主要是依赖于肺、脾两脏起的主要功能活动。《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知脾主运化升清,把由胃肠道吸收来的有用物质,化为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主通调以朝百脉,使这水谷精微运送散布到全身。一旦而脾的运化失健,则不能转化物质为精气,也就是津液无产生基地,当然津液宣告枯竭。如其肺有病变,则一向以“恶燥”见称的娇脏,偏偏病燥起来,于是既无法散布水谷精微于全身,而且更把接受过来的水液蒸发灼干,咽喉部当然无津液的濡养而干枯起来,这又是一种情况促使咽喉的干燥。另外,以肾亏水涸,不能涵木制火,迫使相火上炎,燔津烁液。那末尽管脾、肺功能正常、津液照常的生产、及时的散布,且也以被灼而干涸,当然咽喉也要干燥了。这种情况,称为伤津或劫津,当健脾培土。由于烁肺伤金者,当养阴润肺。由于肾虚而相火上燔者,应该补肾滋阴而熄其相火。如果仅知一事补肾养阴,犹之一盆没有水源供应的花草,见到它枝枯叶槁,一味地使它荫凉,通风,甚至更除去它周围的一切致热因素,独独不去灌以水源,试问有什么用处?
现在再总结一下治燥大法:
(1)由于津液在生产或散布方面的障碍者:
①脾的运化失健,脾气不升而致者:这是脾脏既不能把水谷精微化为津液,又不能把津液上输心肺。诚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谓:“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所以治法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代表方有参苓白术散或健脾丸。
②燥气伤肺,肺不布津者:这是外来的一切燥气,侵犯肺脏。也有内燥所伤,自戕自贼,终使肺脏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气。这种情况,当润肺生津。常用代表方有加减养阴清肺汤或沙参麦冬汤之类。
(2)由于津液被伤被劫者:
①外邪化燥:这是一切外来邪气,消耗津液的一种病理变化,于是津液受烁而伤。这种情况,多为热性病后期,或吐泻、出汗过多、出血过多,或用药不当而引起的,术语称为热伤津液。不过这种燥证,很少见于本病。故未列治法。
②肾阴虚损,龙火内燔:龙火也就是相火,有人称为龙雷之火,是指肾火、肝阳之火。一旦肾水亏损太过,则水少而火即不受控制而猖狂拔扈,造成相火燔灼,产生阴虚火旺的病理变化,终使肺金受烁,肾水被煎,津液干枯。这种情况,应该补肾育阴以清相火。常用代表方有知母八味汤或左归饮之类。
2.外治法:用参梅含片噙化法,每天4〜5片。外用吹药,以西瓜霜最为理想。
3.其它治法:
(1)常用的为《苏沈良方》:“每夜,……,盘足坐,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待肠满气极,则徐徐出气,候出入息匀调,即以舌搅唇齿内外,漱练津液。未得咽下,复作前法,闭息内乱,……调息漱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它的方法是凌晨趺坐,叩齿36通,叩齿是上下牙齿相碰,作响。然后用舌尖撞击门齿,这样则唾涎分泌即盛旺起来。“握固”,指两手握紧拳头。内视五脏”,是说排除杂念,凝神聚意,好像见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一样。“肠满气极”,是意守丹田,运真气于丹田而发生满腹温煦阳和充气的感觉。“以舌搅唇齿内外”,《内功图说》称为“赤龙搅水津鼓激,三十六神水满口”。引导法称为“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声吞下”。一般初期做导引,津液不多,久练自会增多。
(2)《红炉点雪》的“水潮除后患法”,也适应于本症。龚氏谓:“平时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舐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分作三次,以意送下。此水潮之功也”。
〔转归及预后〕
本病的病程缓慢漫长,预后取决于治疗。
〔调护〕
1.起居方面,宜阴凉而不太干燥之处。在夏天燥热的地方多洒洒冷水。冬天在火炉上多熬不加盖子的水壶。
2.饮食方面,宜清净而容易消化者。不适厚味油腻及生冷。禁食油炸食物、烟、酒、辣。
3.水果,一切都宜,唯忌荸荠、花生。
4.情绪方面,要保持稳定,也就是清心寡欲,切忌胡思乱想,想那些无法实现的妄想。更其是使人懊丧、气愤、不愉快的思想与回忆。
5.本病是相当慢性的慢性病,治疗进药是旷日持久的,故而切忌急躁求痊。
6.适当地注意休息,但不能全休。
〔文献摘录〕
1.上焦有热:《普济方》:“夫脾肺不利,上焦有热,则津液枯燥,搏于咽喉,故令干痛”。
2.上膈虚热:《普济方》:“上膈虚热,咽干”。
3.燥:《医碥》:“伤燥,……在上则鼻咽焦干”。《医学摘粹》:“燥病者,……或清窍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