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多寐
附:多寐
多寐为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即一般所谓嗜睡。多寐主要由于脾虚、湿胜所引起,此外,病后或多年阳气虚弱,营血不足,精神困倦,睡眠较多者亦有所见。
多寐一证,在临床上须与“神昏”、“厥证”相鉴别。神昏的特点是不省人事,神志不清,厥证为突然昏厥,并伴有四肢逆冷、脉微欲绝等危象,而多寐虽可终日昏睡,但呼之即醒,神志清楚,不难区别。下面将多寐的证治,分述于下。
1.湿胜多发于雨湿季节,或见于体质丰肥,素体湿盛之人。证见多寐,胸闷纳少,身重嗜睡,苔白腻,脉多濡缓,属痰湿内盛,脾阳受困致病。治宜燥湿健脾,芳香化浊,方用平胃散加藿香、佩兰、苡仁。痰多者,可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
2.脾虚由于中气不足,脾弱运迟,故食后困倦多寐。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肢体乏力,脉虚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健脾,用六君子汤加麦芽、神曲、山楂消痰导滞。
3.阳虚年老阳衰,或久病阳虚,阴寒内生致病。证见神疲食少,懒言易汗,畏寒肢冷,脉弱而嗜睡。治宜温阳益气,理中丸加减。
〔应用例案〕
例、有蒋媪者,年逾六旬,患沉沉好睡之症,不能操作,洗涤因倦怠而失手,走路因阿欠而倾跌,精神疲乏,不欲食。邀余诊治,据云病已两月,按其脉,濡软无力,察其苔,遍布白腻。余断为湿困中阻,蒙蔽清窍,乃用鲜藿香、鲜佩兰、赤苓、制苍术、仙半夏、陈皮、鲜菖蒲、鲜荷叶、焦谷芽、焦麦芽、益元散、竹叶清暑化湿,开窍和中。服一剂后,日间已不睡,精神略能振作,胃纳得馨,苔化薄而边尖露绛。续用厚朴花、鲜藿佩、姜半夏、山栀、猪赤苓、鸡苏散、焦谷芽、制苍术、陈皮、连翘壳、鲜荷梗,又服两剂即恢复正常。
按:可见湿浊如雾,是以蒙蔽清阳,昏昏嗜卧,法用芳香化浊之剂,犹如日出雾消,晴空万里,浊化神清,病乃去矣。
〔简便验方〕
1.花生叶(干品)25〜50克。
水煎沸10分钟,取药汁200毫升,睡前温服,连服3天或3天以上。
资料来源:《江苏中医杂志》1980.4。
2.碎米荠(鲜)30〜60克。
洗净后再用淘米水冲洗,以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于下午5时服;渣再用水150毫升,煎取80毫升,于睡前服。3剂为1疗程。本方适用于肝火旺盛、属热属实的病例。
资料来源:《赤脚医生》1977.4。
3.丹参30〜90克,夜交藤30〜60克,生地30克,百合30克,五味子15克。
每日1剂,煎2次,混合煎液,午睡前及晚睡前1小时分服。头晕加珍珠母、钩藤,心悸加磁石、钩藤,食欲不振加陈皮、谷芽,精神萎靡加太子参、党参。外有表邪,内有实热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资料来源:《辽宁中医杂志》1980.3。
〔文献摘录〕
《灵枢•大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景岳全书•不寐》:“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
《类证治裁•不寐论治》:“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医宗必读•不得卧》:“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大端有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丹溪心法•中湿四》:"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