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身瞤动症

工商局段继元之幼女,段志芳,8 岁,1988 年 1 月 26 日初诊:头摇、手臂抖动已 1 个月,日发作 2~3 次。发作前先觉心下懊侬,发呕而不碍饮食。旋即发冷,上身抖动,不能自制。抖动时神清,语言如常,无恐惧感。每次发作或半小时,或 1~3 小时不等,说停便停。发作后不疲、不困,嬉戏如常。食纳好,二便调。迭经县医院、省一院神经科、儿童医院、市中研等单位专家会诊,未见实质改变。迭用镇静、营养神经、养血柔肝、清热熄风、和解少阳、温阳制水、涤痰止痉、针灸诸法皆不效。近 3 日来多数在 12~14 时许发病,病作时患儿频呼心口难受,随即俯卧床上,以头抵被,扬手掷足,反复颠倒,莫可名状,目眩,觉周围物事旋转,自诉如坐在船上。病前,12 月 23 日,患儿因洗澡受寒,突于 11 时 50 分失语,上肢无力,于 14 时许恢复,后遗口吃。24 日,入夜胸腹胀满。元旦上午,突然高热达 39.5°C,2 日热退,下午 6 时发病,迄今近月不愈。难症痼疾,求教于仲景。”心悸、头眩、身瞤动”似属真武汤证,然小便自利,况市中研已投温阳制水不效,则非真武汤证。从其发作时恶寒,欲厚衣被,则表症仍在;二便调,无里证。其主症“心下痞,烦躁、苦冒眩、干呕、胸腹胀满,肠鸣漉漉……”与痰饮症相符。遂拟一方,以桂枝汤解表,加桂以降冲逆;吴茱萸温肝胃;泽泻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去痰饮之痞、呕、眩;更加生龙牡、紫石英之镇摄浮阳:

桂枝 10 克,油桂 5 克(后下),白芍 10 克,炙草 6 克,党参、吴茱萸、生半夏各 10 克,泽泻 45 克,白术 18 克,伏苓 18 克,紫石英、生龙牡各 18 克,鲜生姜 5 片,姜汁 1 小盅(对入),大枣 6 枚,煎服如桂枝汤法。

6 月 28 日二诊:药后遍身得润汗,12 时稍觉心口难受,欲发未发。昨夜小便 2 次,今日 3 次,寒饮已化,腹满未退。脉弦滑,仍属饮邪,以温药和之。改投温氏奔豚汤小剂治本:

附子 9 克,油桂、沉香、砂仁各 3 克,山药、云苓各 18 克,泽泻、怀牛膝、红参(另炖)各 9 克,生半夏 18 克,炙草 9 克,生龙牡、紫石英各 15 克,姜汁 1 盅(对入),冷水 750 毫升,文火煮取 500 毫升,3 次分服,3 剂。

2 月 4 日,药后 8 日未发,停药后昨 15 时有一次小发作,一显即过。原方量减半,小儿稚阴稚阳,补阳不可太过,加炒麦芽 30 克、肾四味 40 克,3 剂后恢复学业。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