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耳病四则

一、金匮痰饮三方治内耳眩晕症

曹乃勤,62 岁,乡镇局驻站人员。1987 年 10 月 17 日急诊。患者于昨晚 1 时许,睡梦中突然剧烈心跳惊醒。随觉脐下有气上攻,呕吐痰涎不止,头痛、眩晕,不能自持,觉整座房屋如走马灯相似,旋转不停,心中恐惧,闭目宁神亦无济于事。约 10 余分钟后稍好,移时又发作如前。天亮后请西医检查,心脏、血压正常,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

询知患者一生嗜酒如命,痰湿内蕴。近来郁怒伤肝,致痰随气升,犯胃则呕,凌心则悸,上冲清窍则眩迷。且患者高年,肾亏于下,冲脉不守,冲气夹痰饮上攻,故见上症。诊脉沉滑,舌胖苔腻。考痰饮之为病,其本在肾。肾虚则命火哀,脾胃失其温煦,则饮食不化精微,化为痰涎。饮属阴邪,子时阳气大虚,阴气独盛,故病作。《金匮》治饮有三方:“支饮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生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于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本例病人,三证悉具,当三方合用。更加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温肾镇冲,协调上下。

泽泻 90 克,白术 36 克,野党参、吴茱萸各 30 克(开水冲洗 7 次),炙草 15 克,生半夏、茯苓、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各 30 克,鲜生姜 30 克,姜汁 20 毫升,大枣 20 枚,浓煎,缓缓呷饮,呕止后每次 200 毫升,3 小时 1 次,日夜连服 2 剂。

10 月 18 日再诊,已能下床活动,腻苔退净,唯觉腰困如折,予原方去吴茱萸(性燥烈,为开冰解冻圣剂,只可暂用)加肾四味,滋养肝肾,又服 3 剂而愈,追访 2 年未犯。

按:美尼尔氏综合症,一般认为起因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迷路痉挛,继而使内淋巴液产生过多,吸收障碍,致迷路水肿,内淋巴压力增高,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而成本病。病理、病机虽了如指掌,但无有效疗法。

本病相当于祖国医学之“眩晕”。其病因、病机,古人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之论述。根本之点,在一“虚”字。由虚生痰,为本病之主因。或肾阳虚,火不生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肾阴虚,五志过极化火,津液熬炼成病,痰既成则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经络则疼痛、麻木、瘫痪、结核;入于肌腠则凝滞成痈;犯肺为咳、为喘;凌心则悸;犯胃则呕;冲于上则为眩晕;入于脑络则为痰厥、癫痫、痴呆、昏迷;流于下则为痿痹、鹤膝、骨疽。总之,痰生百病,怪病多痰。中医之“痰饮”,包罗甚广;凡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头脑五官,脏腑肢节,一切由整体失调,导致之局部病理渗出物、赘生物,皆可从痰饮沦治。内耳迷路痉挛、积水,自也包括在内。《金匮》关于痰饮病人的病因、病机、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内耳眩晕病,可说十分契合。篇中三方,实为本病之特效疗法。泽泻汤泽泻利水排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去,白术补中燥湿,以杜生痰之源,使痰饮不再复聚。生半夏加茯苓汤降逆止呕,利水化饮。吴菜萸汤暖肝和胃,降逆补虚,温化寒饮。三方合用,使浊阴下泄,清阳上升。吴茱萸更擅解一切痉挛,迷路之痉挛解,积水去,耳窍复清虚之常,其症自愈。余治此症,约 200 多例,用此方者约占 2/3。若久病五脏受损过甚,则又当随证辨治,不可执一。

二、防风通圣汤治暴聋

刘家庄大队书记李兴光,41 岁。1975 年 2 月 1 日由其弟陪同来诊。暴聋 3 日,火车鸣笛亦听不见。面赤气粗,目赤眵多。舌绛,中根灰黑燥裂,瑟缩畏寒,神情痴呆。因其耳聋,无法回答询问。乃取笔谈方法,患者以点头摇头示有无,得其大略。曾患外感,头如裹,项背强痛,五日不大便,尿若浓茶,滴沥涩痛。恶心口苦,极渴,冷水一喝一大碗,左胁痛,肌肉关节亦痛。五日彻夜不寐,烦躁易怒。诊脉弦实搏指。外有太阳、少阳见证,内有阳明里实见证。盖由风寒郁闭表气,失予疏解,入里化热成实。表里三焦,肺胃肝胆皆被热邪熏灼,上则窍闭,下则便闭,乃选防风通圣丸变汤,加龙胆草、葛根、芦荟,毕开表攻里于一役:

透明生石膏粉 120 克(另包)、荆防、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赤芍、白术、生栀子、生大黄、黄芩各 15 克,元明粉 40 克(另包),滑石 30 克,桔梗、龙胆草、甘草各 10 克,芦荟 12 克,葛根 60 克,葱白 5 茎,生姜 10 片。

上药,冷水浸泡 1 小时,急火煮沸 10 分钟,得汁 1200 毫升,分作 4 次,每次服药汁 300 毫升送下石膏粉 30 克、元明粉 10 克,3 小时 1 次,待汗出、便通,余药弃之不用。

2 月 2 日患者一大早跑来门诊,神情激动,言及昨晚 8 时服药 1 次,混身躁热,皮肤如针刺,约 20 分钟后出畅汗,1 小时后腹中雷鸣,但未便。于 11 时眼第 2 次,午夜 1 时大便干粪球数粒。随即服第 3 次,不久睡去。黎明时痛痛快快大便一次,极臭,极热,耳内忽然一下通了窍,今已一点点也不聋了。

按:耳为肾窍,又为胆经所过。故耳聋一症,暴聋属实,渐聋、久聋多虚;实则肝胆,虚则脾肾。实症多由风火相煽,脏腑积热或五志过极化火,或寒邪入里化热上攻所致。防风通圣丸为主火派鼻祖河间先生所创: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三焦郁热。汗、下、清三法并用,以荆防麻薄疏风解表,使热从汗解;硝黄滑石通便利湿,使热从二便而解,上下分消;膏芩翘梗清肺胃之热,以四物汤(去生地)养血,加白术甘草鲜生姜,健脾和中,顾护胃气。使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变丸为汤,取效更速,对暴聋之属于风火郁热闭窍者,最为合拍。此方原属“煮散”(制为粉,服时加水煮服)剂型,用途极广。上至五官七窍,下至前后二阴,内则五脏六腑,外则皮肤肌表,伤寒时疫,内外妇儿各科,一切风、火热症之表里俱实者,皆可随宜施用。

三、耳源性脑炎

1987 年 10 月 7 日,卫生局王承业副局长病重邀诊。患左耳痛 10 余日,每日打针输液不停,病势日重。上午突然剧烈头痛伴喷射状呕吐,血象:白细胞 19500,中性 90。脉沉滑数实,舌红苔黑燥干。口苦,时时欲睡,左耳不断排出脓液,极臭。寒战高热达 39.5°C,二便艰涩,里急后重,小便急痛。内科、五官科云、赵二位大夫拟诊“耳源性脑炎”,请余协治。断为肝胆胃湿热久蕴,上攻于耳,失治酿脓,火毒入血,上攻清窍。表证未罢,里热成实。以拙拟攻毒承气汤增损,急急大剂频进,以阻断病势:

二花 90 克,连翘 30 克,柴胡 25 克,黄芩 30 克,生半夏 30 克,木鳖子 30 克,元参 30 克,生大黄 30 克,元明粉 20 克(冲),车前子 15 克(包),丹皮、紫草各 15 克,甘草、白芷、皂刺各 10 克,白酒 100 毫升,冷水浸泡 1 小时,急火煮沸 10 分钟,滤汁,3 小时 1 次,不分昼夜连进 3 剂。

10 月 8 日二诊:得畅泻,诸症均退,微呕,黑燥苔转化为黄腻板滞苔,须防余烬复燃,仍从少阳清透,化湿排脓:

柴胡、黄芩各 15 克,生半夏 20 克,枳实、大黄、木香、白芷、皂刺、甘草各 10 克,生苡仁 30 克,桃仁 15 克,二花、连翘、芦根各 30 克,鲜生姜 10 大片,1 剂。

10 月 10 日三诊:腻苔化净,微渴,脉弦数,养阴清透余邪:

柴胡 15 克,青黛 10 克,生地、元参各 30 克,蝉衣、寸冬、黄芩各 15 克,甘草、白芷各 10 克,二花、连翘各 30 克,二剂后痊愈。

四、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987 年 10 月 28 日,城关居委 1 号院 6 个月女婴杨慧,患急性中耳炎,双耳流脓味臭,面红目赤,高热寒战,体温 39 °C,哭声尖亮刺耳,指纹沉紫,直透命关,已输液一日,未能控制病情,恐邪毒内攻,动风惊搐。急以三棱针点刺十宣,十二井出血,病孩出汗,热势少刹。拟清热解毒透邪于外,清泻胆火以靖内热。

二花、连翘、生苡仁各 15 克,苍术、黄柏、生栀子、柴胡、青黛(包)、牛子、车前子(包)、苦参、甘草、蚤休各 10 克,白芷 5 克,煎取浓汁 150 毫升,日分多次频灌,热退脓止,余药弃去。

次日诊之,药尽 1 剂的 2/3,已全好。嘱再煎 50 毫升,以清余邪。

按:余以以上方治婴幼儿本病,多则 2 剂,少则 1 剂,经治约 30 余例,均治愈。凡 5 岁以下,皆用本方;5 岁以上,二花、连翘增为 30 克,小儿脏腑娇嫩,脾胃气弱,似乎剂量过大。然小儿又有凡病传变迅急的特点,穷乡僻壤,配药不易。故宁可多备少服,中病则止,余药弃去不用,不可急用无备,延误病机。关键在服法上掌握分寸,自无药过病所之弊。

本方以银翘蚤牛清热解毒透邪,柴栀青柏泻肝胆之热,三妙散合苦参车前子清化湿热而排脓,小量白芷,既能透窍排脓,又可引诸药直达病所。加用蚤休,既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又可清热熄风,阻断惊厥动风之变。热势亢盛者,加生石膏清肺胃;里热已结者,加大黄釜底抽薪,表里双解,收效更速。若迁延失治,正虚邪恋,脓汁清稀者,用半阴半阳症加减方:芪,归,炮甲珠,皂刺,白芷,白芍,二花,香附,柴胡,甘草,姜枣。重用生芪 50 克,益气托毒,化腐生肌,以促进穿孔之鼓膜,迅速愈合。凡经上法治愈者,追访 10 年以上,无一例发生耳聋,可有效保护病孩听力。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