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
单元1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遊布(1),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2),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3),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昂退低(4),心迷意惑,动失纪纲,(5)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6),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7)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讲解〕本条为平脉法之纲领,以问答形式论述了脉的部位,常脉与变脉,时脉与病脉等内容。
(1)因息遊布:指依赖气息的活动,而使荣卫、津液得以遊行敷布。
(2)效象形容:用取类比象之法,形象地描述脉态特征。
(3)尺寸参差:指尺寸之脉有浮沉迟数之高低不齐。
(4)进退低昂:指脉之往来,有快慢高低之不等。
(5)动失纪纲:指不懂脉法之人则难免顾此失彼而失于法度。
(6)不失衡铨:指荣卫之运行,如衡权之度轻重,无错讹可言。
(7)漏刻:是古代用以计算时刻的滴水仪器,总以百刻分于昼夜。漏水一百刻约合现在的二十四小时。
本条分为问答两部分内容。第一部份,主要问了脉诊的部位,脉的搏动,时脉与病脉,寸脉与尺脉之参差不同。第二部份,主要以答为主,回答了以下六个问题:
1.脉之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
2.脉之往来:与荣卫气血的运行相一致;
3.脉随时变: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之分;
4.五脏之脉:肾沉心洪,肺浮肝弦;
5.脉会寸口:脉随呼吸出入,阴阳升降而与漏刻相应。漏水下一百刻,脉行五十度而周于一身,复会于寸口。因此,诊寸口之脉,可以诊察人体虚实之病情;
6.病脉变化:脉的各种变化,是由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失其平和之所致。如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
原文大意一览表
脉之来源 | 由于呼吸与荣卫气血之流动 |
---|---|
脉之度数 | 漏水下百刻共行五十度而周于身, |
脉之会处 | 复会于寸口 |
脉之部会 | 手桡骨动脉——寸、关、尺三部 |
平人之脉 | 1.四时平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2.五脏平脉:肾沉心洪肺浮肝弦 |
病脉 |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动主痛,数主热烦等 |
按:清人张令韶对脉之度数,论述甚详,录之供参考:
“脉之度数,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常以平旦为纪。漏下百刻,行一周身,终而复始,与天地同度。十二经脉,合蹻脉、督脉、任脉,计长十六丈二尺。一息脉行六寸,一日十二时,子午二时每十刻,馀俱八刻,共百刻,以合漏水之下。水下一刻,人一百三十息,计脉行八丈一尺,一日一夜,共五十周,所谓五十度而大周于身,计一日一夜,共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⑴疾去(2)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3)迟入(4)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讲解〕本条论呼吸为脉之头,从脉的来去之快慢,以测内外阴阳虚实之病情。
(1)来、(2)去、(3)出、(4)入:气之呼出者,为来为出;气之吸入者,为去为入。
脉随呼吸而动,呼吸在脉之先,故曰:呼吸者,脉之头也。脉的流行,既与气有关,所以医生以己之呼吸来辨别脉搏的快慢程度。正常的脉数,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命曰平人;不足曰迟,太过曰数,这就是以呼吸辨脉迟、数之法。脉之来为阳,脉之去为阴,阳主外而阴主内。至于来疾去迟,来迟去疾,是以呼出为来,吸入为去,“疾”为有余而实,“迟”为不足而虚,故来疾去迟为外实内虚,来迟去疾为外虚内实。说明了脉搏与呼吸必须调匀,而曰和平。
问曰:上工(1)望而知之,中工(2)问而知之,下工(3)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讲解〕本条论述了四诊合参,以察病愈之理。
(1)上工、(2)中工、(3)下工:“工”,在此指医生。上、中、下代表医生技术水平的差异。
本条先论医生之技术,有上工、中工、下工之分。次论医生治病之法,必须以四诊合参,方能察知客观病情。其一,如病人发热,身体疼痛的,这是通过问诊而知其表有邪而未愈。如见病人自卧,而无热盛烦躁之象,这是经过望诊而知其人并无邪热。最后又切其脉不见浮大而反沉迟的,此从切诊而知其表证已罢。综合以上问诊、望诊、切诊等法,则知其人表证已愈,无须治疗。其二,如果病人诉说他的腹部突然发生了疼痛,照理应该出现呼号辗转不安之状;脉象亦应见沉细主里之脉方符病情。今者不然,病人自坐,而无所苦,同时切其脉又见浮大的,证明里气已和,则为病欲愈之候。
按:本条强调四诊合参在临诊中的重要性。不能只凭脉诊去分辨技术之高低,只有四诊合参,方能达到上工水平。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1)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眄(2)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嚥唾者,此诈病(3)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讲解〕本条论四诊合参并提出对诈病的处理方法。
(1)处言:即医师告诉病人的言语。
(2)眄(miao面):目偏合。赵开美刻《注解伤寒论》作盻(xì系):怒视。
(3)诈病:装病以欺人。
本条之精神有二:一、论凭证不凭脉:例如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医师来到,而患者犹能向壁安然睡卧,根据察情度理则知其烦热已去。此时尽管脉尚不和,亦可断言其病已愈。二、论察情知诈:例如病人主诉发热烦极,听说医师到,却面向壁卧,并不惊起,甚而有怒视的样子。问其话则三言三止,诊其脉则频频嚥唾,这是诈病以欺人,非为真病。故以权变之法,而惊怖其心,则使其不敢再装病。
按:在病人发热烦极前提下,文中连用三个“设”字,使问题层层深入,效果极佳。一为辨真病,一为辨诈病,而治诈病之法,则取以其人之道而治其人之身之法。
师持脉,病人欠(1)者,无病也。脉之呻(2)者,病也。言迟(3)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4)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讲解〕本条论切脉与闻声望色之诊必须互相结合。
(1)欠:俗称“打呵欠”。
(2)呻:呻吟,有病痛时发出的哼声。
(3)言迟:舌根发蹇,语言迟慢不利。
(4)脚:小腿。《说文》:“脚,胫也。”
“欠”为阴阳气上下相引,阴阳气相引则为和,故“欠”之象为无病。“呻”为身有所苦发出的哼声,故“呻”之象为有病。“言迟”为舌强而难以运用,主风疾之邪客于经。“摇头言者”,主腹中疼痛,而时言时不言。“行迟者”,由于表邪强实,筋骨紧急,而致行步不利。“坐而伏者”,为短气而胸不能挺直。“坐而下一脚者”,为腰痛而坐不能正,古坐犹今之跪,故伸一腿以缓腰中之痛。“里实护腹”者,内有所痛而拒人按也。如怀卵物畏人碰撞,则为心痛之证。
按:本条重点在于说明切脉必须与闻声望色相结合。所述欠、呻、言迟者,此皆闻声察病之法。摇头、行迟、坐而伏、坐而下一脚者,此皆望诊知病之法。由此可见,仲景非执平脉之一法。
小结
以上之第1、2两条,是《平脉法》的纲领,有指导以下诸条之意义。第3、4、5条,突出地说明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为上工之道。因为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其反映于外之各种表现,都具有辨证价值。所以要充分利用感官去捕捉病人的各种反映,这就是四诊合参的最终目的。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四时平脉、五脏平脉,阴阳相等之平脉?
2.病脉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举例加以说明。
3.为什么说呼吸为脉之头?“内实外虚”和“外实内虚”的脉搏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必须四诊合参?如果只凭脉诊一法,将会出现什么问题?
勘误:
- 复习思考题3:原文为"3.为什么说呼吸为脉之头?“内实外虚”和“外虚内实”的脉搏特点是什么?",其中“外虚内实”应改为“外实内虚”,电子版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