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120-123条

120-123条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⑴。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⑵;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⑶,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⑷。[120]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病误吐而致中焦虚寒的证候。

(1)自汗出,……过也:太阳病本不当用吐法,但因吐法向外、向上涌泄,寓有发汗的作用,故误用后可见“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则示表邪已解。“关上脉细数”即关脉数而无力,这是误吐伤了胃阳,虚阳浮动而不潜敛的反映。

(2)一二日吐之者,……不能食:发病一二日,病证轻浅而误用吐法,中阳被伤,虚阳浮动,则腹中饥;但胃阳不足,受纳无权,故“口不能食”。

(3)三四日吐之者,……朝食暮吐:发病三四日,病证渐重而误用吐法,胃阳伤而生虚热,则不喜食熬热的稀粥,反想吃寒凉的食物,但终因胃阳已伤,假证非真,因腐熟无权,饮食不化而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之“胃反”证候。

(4)小逆:犹言小错。误吐所致中焦虚寒,与温中和胃之剂救治,尚不甚难,故谓“小逆”。

临证意义〕吐逆一证,有寒热之分。一般说来,食入口即吐多属胃热,因火性急之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多属胃寒,因腐熟无权之故。临证以此可辨寒热之大略。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121]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病误吐后致津伤而生内热之证。

“内”,里也;“烦”,热也。“内烦”,即里热。太阳病误用吐法,致使胃中津伤,邪从燥化,而成“内烦”之证。里有热,故不恶寒,不欲近衣。这和本篇第〔70〕条“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机理相近。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122]

讲解〕本条论述汗后胃寒气逆的脉证及其机理。

因发汗而致中焦阳气、膈间宗气皆虚,虚阳浮动而见虚数之脉。若胃阳盛,则能消谷引食,然此数脉仅是“客热”,亦即假热,并非胃中真阳,故不能消磨水谷,并因胃中虚寒,腐熟无权,而见吐逆之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⑴,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⑵。调胃承气汤。[123]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病误用吐下之变证及治法,并指出其与柴胡证的鉴别。

(1)心下温温欲吐,……可与:胸中痛,腹微满,郁郁微烦,为邪热壅遏,气机不畅之证,这是因为太阳病先用了大吐大下之法,伤津耗液,邪从燥化而胃气不和。“心下温温欲吐”即心中泛泛欲吐,这是胃中燥热、气不下降,为误吐所致,大便反溏则为误下之咎。胸痛腹微满,乃燥热之邪偏结于上,故治以调胃承气汤和胃润燥,使气下行则愈。若不是因于大吐下而致的津伤胃燥,就不要与本方治疗。

(2)但欲呕,……极吐下也:上述心下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微溏等证,和小柴胡汤证的“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大柴胡汤证的“呕不止,心下痞硬”与“下利”有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是柴胡汤证,从要吐的情况可以判断出本证是由于大吐大下所致,吐下则多伤中焦阴液而使邪从燥化,故非柴胡汤证之可比。


小结

从第〔120〕条至〔123〕条,论述了误汗所致胃中虚冷;误吐而致中阳虚衰或津伤内烦;误吐下而致津伤化燥、燥热壅遏等变证,以见误治损伤中焦气液所成的寒热虚实诸种不同病变,临证自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