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325条
301-325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⑴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⑵。 [301]
麻黄 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少阴两感证治之一。
(1)少阴病,……脉沉:少阴初病,不当见发热, 今反发热,知非单纯少阴为病。初病即见发热,多为太阳受邪,太阳受邪,其脉当浮,今不浮而沉,则知非单纯太阳为病。因此当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故治用温经发汗,表里两解之法。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以解太阳之表;附子辛温助阳气以温少阴之里寒;细辛既能解在表之邪,又能温少阴里寒,与麻黄、附子相伍,更可扬其长,以收表里双解之功。三药共成温阳解表,表里双解之剂。
〔临证意义〕张X X,42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肾气素亏,於1929年9月2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痛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但欲寐之证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紧。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於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固表以抵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中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解表,扶正祛邪。
黑附片30克,麻黄10克(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克,桂尖13克。
3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温阳祛寒。
黑附片50克,干姜26克,甘草10克,广皮10克,法夏13克,茯苓13克,北细辛4克,五味子2克。
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吴佩衡医案》)
本证身热恶寒系由风寒袭表,沉迷嗜卧,脉沉细系少阴阳衰,此属太、少两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温经解表,标本同治,一剂热退。药后余邪未尽阳虚未复,仍咳嗽、头晕,再拟四逆合二陈汤扶阳祛邪而病痊愈。可见本方用之得当,疗效甚佳。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⑴,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⑵。 [302]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太阳两感证治之二。
(1)少阴病,……发汗: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则较上条“始得之”正虚的程度有所加重,故虽是少阴、太阳两感于寒,拟用表里两解之法时,麻黄细辛附子汤尚恐辛散太过,而当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解表,微发其汗。
麻黄附子甘草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去细辛之辛温,加炙甘草之甘温,既可扶中益气,又可监制麻黄发散,使之成为温阳解表,微发汗而又不伤正气的平和之方。
(2)以二三日无证,……汗也:“无证”,《玉函)、成本并作“无里证”,当从。少阴,太阳两感,之所以可采用表里双解,温阳发汗之法,全在尚无少阴阳衰阴盛、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里证,因此说“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言外之意,一但出现上述里证,则不仅麻黄细辛附子汤不可用,而且麻黄附子甘草汤也不可用了,这就应先救其里,专用四逆汤来温阳了。
〔临证意义〕归纳太阳、少阴两感证治,风寒之邪初客太、少,脉沉,反发热,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邪客太、少,病程稍长,正气渐衰,若未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证,犹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发汗;若用此两方后病不差,甚或见下利,肢厥等里阳虚衰之重证者,则当用四逆汤先复里阳。此即治太、少两感之三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⑴,黄连阿胶汤主之⑵。 [303]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阴虚火旺的证治。
(1)少阴病,……得卧: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心火下蛰於肾,以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於心,以滋心阴,使心火不亢,心肾水火交通既济,则阴阳谐和,身体健康。邪犯少阴,若素体阳虚阴盛,病邪可从阴化寒,而形成少阴寒化证;若素体阴虚阳盛,病邪可从阳化热而形成少阴热化证。本条所言,病在少阴,又经过了二三天,出现了心中烦,不得卧之证,是少阴阴虚,邪从热化,阴虚而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无水以制则上亢,故心中烦,不得卧。治以滋阴泄火,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即愈。
(2)黄连阿胶汤主之:本方由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五味药物组成。黄芩、黄连苦寒清上中焦之火热,泻心火以除烦;阿胶滋肾水,鸡子黄以养心血:芍药与芩、连相伍,酸苦涌泄以泻火:与鸡子黄、阿胶相伍,酸甘化液以滋阴,共成泻心火、滋肾水、交通心肾之剂。
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两点:一是阿胶烊化於汤液中或烊化兑服。一是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煎,应纳入煎好去滓后的汤液中,即如方后注所说:“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临证意义〕吴XX,昆明人,有长子年15岁,於1921年3月患病延余诊视,发热不退已十一日,面红唇赤而焦,舌红苔黄而无津,虚烦不得卧。食物不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不解,脉来沉细而数。查其先煎所服之方,始为九味羌活汤,继则,服以黄连、栀子、连翘、黄芩、银花、桑叶、薄荷等未效。此系春温病,误以辛温发散,又复苦燥清热,耗伤真阴,邪热内蕴,转为少阴阴虚热化证。拟黄连阿胶汤治之。
黄连10克,黄芩12克,杭芍24克,阿胶10克(烊化兑入)鸡子黄二枚。
先煎芩、连、芍药为汤,稍凉,兑入已烊化之阿胶,再搅入鸡子黄二枚,和匀而服。
服一剂后即得安静,烦渴已止,唇舌转润,脉静身凉,继以生脉散加生地、玄参、黄连。上方连进二剂而愈。(《吴佩衡医案》)
此例初病春温,反治以辛温,苦燥之剂,以致邪热愈炽,真阴大伤,遂成少阴温病。此时甘寒滋润,苦寒直折,皆非所宜,只有滋阴御阳,泻热存阴同时并举,方属合拍,故选黄连阿胶汤与之,果然一剂而愈。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⑴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⑵。 [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阳虚背恶寒证治。
(1)少阴病,……恶寒:“背恶寒,可见于阳明热盛,气阴两伤之证,今“背恶寒”而“口中和”,即口中不渴、不燥,知非里热,因而当是少阴阳气虚衰,不能温煦所致。背为阳之府,又为督脉与太阳经脉所过之处,故少阴阳衰,温煦失司、背恶寒尤著。
(2)当灸之,……主之:治疗少阴阳衰背恶寒,当先用灸法以消阴,继用附子汤以扶阳气。
灸治多选用大椎、膈俞、关元、气海等穴。
附子汤用附子温肾以扶真阳之本;用人参大补元气以扶后天之虚,凡阳虚则阴必盛,阴盛则水湿凝滞而不化,故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湿,以助阳气之宣通。然此四药性多温燥,恐有伤阴之虑,故用芍药以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且配苓、术,又可助疏泄以利水。本方以附子、人参为主药,故其主治在于补益脾肾而固根本。附子用熟不用生,且剂量较大,说明重在扶阳,而且能行水祛湿以消阴,故对治疗阳虚寒凝的身痛,骨节疼痛有效,这在下一条将得到证明。
〔临证意义〕(1)本条“背恶寒”若与169条白虎加人参汤的“背微恶寒”对比,一为热伤气阴,一为寒伤阳气。两证鉴别之处,一为口中燥渴,一为口中和;一为有热,一为无热;一为“背微恶寒”,一为背恶寒甚重。仔细分析,则不难辨别。
(2)唐XX,男,51岁,1 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
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医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3月26日突发心绞痛,症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
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术,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顿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二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一140/100一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唐祖宣:附子汤的临床辨证新用,《中医杂志》,11:39,1981)
按:此例据脉证所见系胸阳式微,阴寒内盛所致。用附子汤温阳散寒祛湿,一剂即效,二剂痛止。如四肢发凉者,加桂枝;气虚者,重用参、附,加黄芪;夹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舌有瘀斑者,加丹参、红花,灵活化裁,其效益佳。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
〔讲解〕本条续论阴虚寒盛的附子汤证。
附子汤的适应证,一为阳虚,一为寒盛。 [304]条主要讲阳虚证,本条主要讲阳虚寒湿盛的证候要点。
身体痛,骨节痛,是少阴阳衰,不能温化寒湿,寒湿停滞,留注骨节,侵淫肌肤,气血郁滞所致。手足寒,为阳虚寒盛,四末失温所致。脉沉,则主病在里,以与寒邪束表之身疼痛、骨节疼相鉴别。证属少阴阳衰,寒湿不化,故用附子汤温肾阳、化寒湿、止身痛为治。
〔临证意义〕身痛一证,在太阳篇及少阴篇均有论述。但太阳病身痛因风寒之邪闭塞肌表所致,证当伴有头痛发热等,用麻、桂发汗解表,身痛自除。而少阴病身疼,因阳虚寒盛、寒湿凝滞所致,证当伴有无热恶寒,脉沉等,用附子汤扶阳抑阴,温化寒湿,身疼可解。亦有汗后气血两伤,肌肤失养而见“身疼痛,脉沉迟者”,治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益气养血以荣肌肤,身痛可除,临证当悉心鉴别。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⑴者,桃花汤主之⑵。[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讲解〕本条论述下焦虚寒不能约束的下利便脓血证治。
(1)少阴病,……脓血:少阴病本为肾阳虚衰,下焦虚寒之证。肾阳虚衰,火不暖土,中焦运化失司则下利。下利日久,肾阳愈衰,关门不固则滑脱不禁。虚寒下利日久,阳气愈衰,气不摄血,而致下利脓血。治当用温阳散寒,涩肠固脱之法。
(2)桃花汤主之:桃花汤由赤石脂、粳米、干姜三味组成。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直抵下焦血分,收涩固脱,止血止泻。干姜辛温,入脾、胃经,温中散寒,守而不走。粳米甘温,益气调中,补久利之虚。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用末,取其收涩气血,固肠止利,用末令其留着於肠中,吸附肠中水液,对属虚寒下利,滑脱不禁之久利,临床用之,常可取效。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
〔讲解〕本条补叙虚寒下利便脓血的证治。
少阴病,延至四五日,病程稍长,则肾阳更衰,寒邪更盛。阳衰不能温化脾土,中焦失运,寒气凝滞,故腹痛,下利不止。阳气衰弱不能摄血,不仅下利不止,还挟有脓血。利久不止,势必伤阴,而见小便短少不利。治疗仍用桃花汤,温阳散寒,涩肠固脱。
〔临证意义〕[306]条和[307]条均为桃花汤证治,当两条合参。其临床特点为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相杂,血色晦暗不泽,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感。常伴见腹痛,并喜温喜按,下利不止,必伤津液,故多伴见小便短少。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308]
〔讲解〕本条论述了少阴病阴虚有热便脓血的可刺之法。
张仲景所用的针、灸之法,一般说来,刺法是泄其实热,灸法是补其虚寒。本条论述下利脓血,用刺法而不用灸法,知其下利是热利而非寒利。少阴受邪,素体阴虚阳亢时,邪必从阳化热,热灼阴络而便脓血,即为热利,证当伴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少苔等阴虚有热之象。故在治疗时,可采用针刺之法,泻其积热而止泻。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⑴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寒盛吐利烦躁的可治证。
(1)少阴病,……欲死:少阴阳虚寒盛,寒邪伤及脾胃,致使中焦升降逆乱,因而吐利交作。阳为阴寒所郁,而不能达于四未,故而手足逆冷。吐利频作,使病人展转难安,故言烦躁欲死。既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是知此证当以呕吐为主。方解见《阳明病篇》。
〔临证意义〕(1)[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与本条所述在字面上颇为接近,然彼为死证,此为可治证,何也?因[296]条为阳气大衰,阴寒独盛,大有残阳欲脱之势,吐利无度,四肢厥深,上冷过肘,下冷过膝,躁扰不宁,躁重于烦,故为死证。本条所述则仅是手足发冷,因剧吐而烦躁,以烦为主,故为可治。
(2)选用本方治神经性呕吐医案一则以供参考。
运XX,女,25岁,工人。
于一年前开始呕吐,最初症状较轻,自己和家人却以饮食不当所致,未予治疗,但呕吐日益加重,方始求医,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但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症状不见好转,患者于1976年4月16日来院就医,症见:一般情况尚好,每每饭后即吐,特点为一口一口吐少量食物和稀水,吐物淡而无味,吐前无𫫇心,也无痛苦,食欲尚可,二便正常,但伴有周身乏力。脉沉,舌淡苔白。
辨证:本证属脾胃虚寒,寒气客于胃,久恋不去,升降失司,故胃气上逆而呕。
治则: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处方:吴萸9克,太子参15克,生姜9克,大枣5个,半夏15克,茯苓15克。
上方服三剂症除,原方再服二剂以巩固疗效。(张俊杰:吴茱萸汤加味治疗神经性呕吐,《新中医》,1:31,1978)
仲景治寒用温之法,脾胃寒者,用干姜、白术;命火衰者,用附子;肝胃寒者,用吴茱萸。此例西医诊为神经性呕吐,观其呕吐物无臭无味,舌淡苔白,脉沉,缘病久肝胃俱寒,浊阴上逆所致。与吴茱萸汤温暖肝胃,加茯苓,半夏降浊化饮,三剂呕吐则止。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⑴,猪肤汤主之⑵。 [310]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虚热咽痛证治。
(1)少阴病,……心烦:证本为少阴虚寒下利,但下利日久,阴液必然耗伤,阴液损伤,则生虚火。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少阴虚火循经上扰,经气不利,故而可见咽痛,胸满,心烦等证。
(2)猪肤汤主之:猪肤即猪皮,可滋肺肾之阴,清少阴浮游之火,此物虽润,但无滑肠之弊,入药时应将肥肉刮净。白蜜甘寒生津润燥以除烦。白粉熬香,即将白米粉炒香,可醒脾和胃,以补下利之虚。本方清热而不伤阴,润燥而不滞腻,对治疗阴虚而热不甚,又兼下利脾虚的虚热咽喉疼痛最为相宜。
〔临证意义〕曾治一女学生,咽痛,音哑,屡服麦冬、胖大海之类无效,舌红,少苔、脉细。诊为肺肾阴虚,虚火上扰,金破不鸣之证。拟猪肤一味熬汤,调鸡子白,徐徐呷服,尽一剂则咽痛止而音哑除。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⑴。不差,与桔梗汤⑵。[311]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阴火上扰所致咽痛的证治。
(1)少阴病,……甘草汤:少阴病二三日而见咽痛,若为少阴阴火上扰,客于经脉所致,可用甘草汤,以清阴经中之热毒而缓咽中之疼痛。
(2)不差,与桔梗汤:若阴火上扰之咽痛,用甘草汤后,效果不佳,再用桔梗汤,宣肺豁痰,利咽止痛。
桔梗汤由桔梗,生甘草组成,桔梗入肺经,辛开苦泄,宣通肺气;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虽只二味,但配伍精当,疗效尚佳。
〔临证意义〕(1)本条所述之少阴阴火客于经脉而生咽痛,当伴有轻微红肿,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2)论中用甘草之处颇多,生用者,唯此一处,甘草生用味甘平,善清少阴伏火,解阴经之毒,缓急止痛,后世凡阴经有热毒者,皆用之。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⑴者,苦酒汤主之⑵。[312]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的治法。
(1)少阴病,……不出:少阴病“咽中伤,生疮”,多为邪热痰浊损伤少阴之络,致使咽部溃烂,声门不利,不能语言,而声音难出。治当涤痰消肿、敛疮止痛。
(2)苦酒汤主之:苦酒汤由半夏、鸡子。苦酒组成。半夏涤痰散结,开喉痹。鸡子白甘寒利血脉,止疼痛,润咽喉以开声门。苦酒即米醋,味苦酸,能制火毒,消疮肿,敛疮面,活血行瘀止痛,共成涤痰消肿,敛疮止痛之剂。
〔临证意义〕苦酒汤煎服法应特别注意,煎法用半夏、鸡子内入苦酒中於火上令三沸,去滓。服法是“少少含咽之”。这种服法和剂型可为今之口含剂的先河。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讲解〕:本条论述寒痹少阴经脉而致咽痛的证治。
本条所述,只有“咽中痛”一证,以方测证,当属风寒客於少阴经脉,并兼有痰湿阻滞经络所致,证属喉痹,并当伴有恶寒,痰涎缠喉,咳吐不利等证。治疗用半夏散及汤,散风祛寒,涤痰开痹。
半夏散及汤由半夏、桂枝、甘草组成。半夏、桂枝辛温,散寒涤痰。甘草甘以和中缓急止痛。客饮和服,取其保胃存津,以防半夏、桂枝辛燥客阴。客半夏有刺激作用,不能服散者,可改为汤剂。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阳虚寒盛,阳气被郁的证治。
少阴阳虚寒盛之下利,当首选四逆汤温经回阳而止利。本条少阴虚寒性下利,选用白通汤治疗,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病重药轻,曾用过四逆汤不效,而后改为白通汤。二是少阴虚寒性下利,阳气衰微,寒邪内盛,阳气被寒邪所闭郁而不能外达,则非四逆汤所能奏效,故选用白通汤破阴以通阳。三是本病下利较重,故去掉甘草之缓,以求速效。
白通汤由葱白、干姜、附子组成。即四逆汤去甘草易葱白。干姜、附子辛热,温经散寒;葱白辛温通阳,能破阴寒之结,舒抑郁之阳。共奏温经回阳,破阴散寒之功。
〔临证意义〕病案一则:
王XX,体质素弱,多服温补剂,渐强壮。次年3月24日晨,头晕,胸满;四肢逆冷,汗出,即延余诊,与四逆汤一剂,服后手足暖,汗收,能寝一时许,喜甚。不意甫醒辛苦如故,再服四逆汤稍顺。十时许,更辛苦,再服四逆汤(附子加重60克),稍能睡,醒后辛苦异常。余曰病势剧烈,然非多服频服则药气过而寒气即发矣:遂改四逆为白通汤(附子用至90克),入口如烘炉点雪,胸中之阴霾四散,暂安一时,乃嘱其用吴茱萸炒热,布包频频熨之,胸稍舒适,再拟白通原方加吴萸15克,频频服之,安然入睡,至三鼓未醒,余嘱勿扰,次晨往诊,已行动如常。后数日连服大剂四逆、白通,始复原。(黎庇留先生医案数则,《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40,1963)
按:大气积于胸中。今阳微寒凝,大气不转则胸满;阴寒盛极,虚阳外越则汗出,头晕。此属寒入厥、少二阴之重证,故初服四逆汤而病不稍煞,后用白通汤加吴茱萸散厥少之阴寒,启一阳之生气,病始渐愈。此至重至绝之候,若见地不坚,稍缓则不能救矣。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⑴;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⑵,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⑶。[315]
白通加猪胆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相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讲解〕本条承接上条,再论少阴寒盛,虚阳被郁的证治及预后。
(1)少阴病,……通汤:此句与上条意义相同。少阴病虚寒性下利,阳气衰微,阴盛抑阳,使阳气既不能固于内,又不能通于脉,而处于既虚且抑的状态,因此,在下利的同时,见到脉微,治疗用白通汤,破阴通阳,使阳气振奋,利当自止。
(2)利不止,……主之:服白通汤后,非但不效,反而病情加重,出现了“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等证。这种证候的出现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阴寒太盛,对大热之品拒而不受,并且更加激发寒邪,使病情加重。二是下利之后,不仅阳气受伤,而且阴液也耗损。白通汤只能温经回阳而不能滋阴,阴液不复则脉不出;阴不敛阳,虚热浮于上,故见干呕而烦。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在治疗上当依《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而从之,从而逆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的道理,变正治法为从治法。在白通汤基础上加猪胆汁、人尿,用苦咸寒反佐,使同气相求,引阳药直入阴分,既扶阳又育阴。
(3)服汤脉暴出者死,……者生:本证已发展到阴液下脱不能相继,虚阳上扰而被格拒的阶段。若服药后暴然出现脉大的,是元气欲脱的征象,欲后凶险,故曰“服汤脉暴出者死”。若服药后脉由沉伏不出而渐渐来复,是寒邪渐退,真阳已回,正气渐复,疾病向愈的好征兆,故曰“微续者生”。
〔临证意义〕(1)人尿、猪胆汁,皆血肉有情之品,容易吸收并可直接为人所用。二药既不损阴,又不碍阳,实为平和有效之药。猪胆汁在现代药品中仍为常用之药;人尿,一般多用童便,亦为历代医家所喜用。
(2)论中有“若无胆亦可用”,似乎猪胆汁可用可不用,但据程门雪先生的临床经验,猪胆汁绝不是可有可无之品。程老先生曾用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救治两例因食河蟹中毒的患者,找到而用上猪胆汁者终获痊愈;未找到猪胆汁者,则无效身亡,似可说明猪胆汁对全方的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关于白通汤方名的由来及方药组成,历来争议很多,归纳为两方面的意见。有人认为“葱白”色白,善破阴通阳,故名“白通”。也有人认为白通即是人尿,并认为,白通加猪胆汁汤,方名只提猪胆汁,未提及人尿,说明白通汤的组成当有人尿,因而才名“白通”。这两种意见,似乎后一种较为贴切。
(4)医案一例
田某儿媳患霍乱,吐泻无度,冷汗出,腹痛筋急,肢厥声小,皮瘪目陷,病来颇暴。予诊时,已服来苏散、藿香正气丸等药,虽无大讹,却不着痛痒,半日时刻,吐泻各在三十次以外,消息停顿,六脉全无,病已濒危,势不及救。察证属寒多,欲与疠疫搏斗,拟通脉四逆汤加重其剂,方用:甘草6克,干姜18克,乌附24克。并书简明医案于方首(霍乱寒多,渴不欲饮,饮亦喜热,舌苔白,吐泻多清水,不大臭,惟耽搁时间过久,救治较迟,肢厥筋挛,皮瘪目陷,六脉全无,病已造极。拟大剂温肾以启下焦生气,温脾以扶中宫颓阳,作最后挽救)。隔三时复诊,吐泻虽缓,厥逆仍未回,俨似正气与邪气同归于尽状。细审细察,探其手心,微有温意。曰:生机在此。盖正气过伤,迟迟其复,兆端已见,稍俟即当厥回向愈,嘱其续将三煎药服完。另用前方,姜、附各减为9克,并加党参12克,夜间作二次缓服。翌晨复诊,厥回脉出,已能起坐,特精力匮乏,为拟理中加知母,栝蒌根善后。(《冉雪峰医案》11页)
按:此系阳亡液脱,格阳于外之候。阳亡则吐泻无度,肢厥声小,六脉全无;液脱则腹痛筋挛,皮瘪目陷;虚阳外越则冷汗不止。故先予通脉四逆汤重剂扶阳益阴,通达内外,以消除格拒。三剂后,生阳来复,手心微温,吐泻渐止,遂于上方加党参续服,回阳护阴。翌日厥回脉出。此乃治疗寒湿霍乱之常法。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⑴,其人或欬,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⑵。[316]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病阳虚水泛证治。
(1)腹痛,……水气:少阴病,延至四五日,证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是因为阳气虚衰,不能制水,以致水邪泛滥而为病。脾肾阳衰,水气浸渍于胃肠,则腹痛、下利、阳虚,水寒之气停蓄于内,阻碍膀胱气化,则小便不利。少阴阳衰,下焦寒盛,水气不能运化,浸淫肌体,故四肢沉重疼痛。
(2)其人或咳,……主之:由于水邪游溢不定,可随气机升降而到处为患,故可见众多或见证。若水邪上凌心肺则见心悸而咳;上逆于胃,则气逆而呕;若阳虚肾关不固,不能制水,则可见小便利,即小便清长。以上诸多或然证,均为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邪泛滥而致,故曰“此为有水气”。治疗用真武汤,温阳散寒,化气行水。
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附子、生姜辛热,温经回阳以散水寒之邪,助白术温运脾气,补土以制水;术、附合用,温煦经脉、除寒湿;茯苓甘淡,利水渗湿与白术协同,共行温补脾阳,利水渗湿之功,配附子扶阳消阴以散水邪;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并制姜、附之辛燥,使本方温经散寒而不伤阴。方中诸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成扶阳镇水之剂。方后加减诸法,是为随证化裁举例示范,亦即随证治之的意思。
〔临证意义〕(1)《太阳中篇》第〔82〕条所述真武汤证,是太阳病过汗损伤少阴之阳气,致使水泛为患;而本条是少阴阳衰阴盛水邪为患。太阳、少阴互为表里,一为水腑,一为水脏,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两条当互相参照。
(2)医案一则
魏XX,男,59岁,城关水果店营业员,于1963年7月诊治。
患者初病时,因头面及下肢午后浮肿,服西药治疗月余,未见疗效,改用中药治疗两月左右,仍未见效,病日增重,而来就诊。现症:全身除胸部及手心未肿之外,均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稀少,饮食不进,口虽渴但不欲饮,神倦体寒,着衣被而不暖,面色灰黯无华。舌苔黑而滑润,舌质红色娇艳,脉浮大无根。此乃真阳衰微,土不制水所致。拟方:炮附子60克(先煎50分钟,下同),白术24克,潞党参60克,玉桂6克,炙甘草24克,生姜30克。
水煎三次,头煎一次顿服,二、三煎不论次数,频频饮服,一日尽一剂。
上药连进三剂,浮肿已消退十之六七,查其苔已不黑,脉不浮而反沉,此乃虚焰渐衰,正气渐复之佳象。上方附片、党参、玉桂、生姜量减半,续服四剂而愈。(唐声菴:真武汤临床运用点滴经验。《中医杂志》,7:39,1965)。
按:本案之全身浮肿,神疲恶寒,小便不利,舌苔黑滑,乃阳衰寒水失制之象;舌质娇艳,脉浮大无根,乃阴盛阳浮之征。故用重剂真武汤加玉桂益火温阳,化气行水,服三剂浮肿大减,虚焰渐收,减量续服而愈。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⑴,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⑵。[317]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病里寒外热,阴盛格阳的证治。
(1)少阴病,……色赤:本条所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少阴阳气大衰,阴寒内盛的反映。阳衰亦必导致营血不足。阳衰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营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故“脉微欲绝”。由于阴寒太盛,将衰弱之阳气格拒于外,因而出现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的内真寒。外假热的阴阳格拒之势。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故出现手足厥逆。
(2)或腹痛,……主之:少阴阳衰寒盛,寒凝气滞则或可见腹痛;阴寒气逆,胃失和降则或可见干呕;少阴虚阳循经上浮,或可见咽痛;阳衰阴竭,化源已断,或可见利止、脉不出之证,举诸多或见证,以示阳衰阴盛证候变化之多端。
综上所述,证为阴盛格阳,虚阳外浮,甚是危重。若不及时救治,恐有大汗亡阳之变。当急用通脉四逆汤,以宣通内外,破阴回阳为治。
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重用附子,倍用干姜,加强了破阴回阳的力量。若见面色赤者,是阴盛于下格阳于上的“戴阳”证,应加葱白九茎,通阳破阴,宣通上下,引浮越之阳气归于下焦。若证见腹中痛者,则为寒凝气滞,血脉不和,治疗当去掉辛滑走阳而不利于血的葱白,加芍药以利血脉,缓急止痛。若兼见干呕证者,是为中焦寒盛,胃气挟饮邪上逆而呕,治当加生姜化饮止呕。若兼见咽痛喉痹者,去芍药之酸敛,加桔梗以开喉痹。若见利止,脉不出者,是阴阳俱竭,气血大衰,去桔梗以防耗散真阴,加人参以益元气而复脉。
〔临证意义〕(1)对本方的组成,历代注家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本方当有葱白,因为既有面色赤,不用葱白则不足以破阴通阳,引浮越之阳气入于下焦,另一种意见认为,方中当有人参,因为人参有复脉的作用,无人参则证与药不能相应,两种意见均可参考。
(2)择录医案,以供参考:
男性患儿,1岁,于1960年8月28日因发烧7天就诊。其母代述:七天前发烧,经西医诊断为重感冒,用百尔定、青霉素、链霉素等烧终未退。检查体温39.5°C,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化验白血球19800/立方毫米,中性80%,淋巴15%。望诊:眼睛无神,欲睡懒言,但欲寐,四肢逆冷,脉浮大无根。诊断为少阴病的里寒外热,阴盛格阳证。法宜宣通内外,破阴通阳。方用通脉四逆汤。处方:干姜2.4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水煎,冷服。
服药后,患儿熟睡四小时,醒后精神好转,四肢转温,眼睛睁大。约两小时后,检查体温37°C,化验白血球8400/立方毫米,前后六小时一切症状消失而痊愈。(许云斋:少阴格阳证辨证治疗的初步经验。《中医杂志》,2:14,1962)
少阴病四逆⑴,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⑵者,四逆散主之⑶[318]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欬者,加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讲解〕本条论述阳气抑郁不达四肢的证治。
(1)少阴病四逆: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内寄真阴真阳,水火交通,阴阳既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正常水火,阴阳的交通既济,有赖于少阴的枢机作用,少阴不仅为三阴之枢,而且也是调节阴阳,水火平衡的重要枢纽。本条所述少阴病,即指少阴枢机不利,而致阳气郁遏,不能达于四末,因而见四肢逆冷。
(2)其人或咳、……下重:诸多或见证,皆因少阴枢机不利,阳气被抑而变生,兼肺寒气逆则喘,兼水气凌心则悸,兼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兼寒凝气滞则腹中疼痛,泄利下重。
(3)四逆散主之:证属少阴枢机不利,阳气被郁,故治用四逆散疏阳气,调气血。
本方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四药组成,柴胡疏调气机以达阳气;枳实行气散结以利脾胃;二药合用以解郁开结疏达阳气。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利阴和血,正是“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之义。
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散寒以治喘:加桂枝温通心阳而治悸;加茯苓淡渗利水以治小便不利;加附子温阳散寒以治腹痛;加薤白通阳散寒,行气导滞。以治泄利下重,皆随证化裁之法。
〔临证意义〕(1)本证成因,从临床角度看,或是过服寒凉药物,使少阴阳气冰伏所致,或是因于精神刺激,使肝气不舒,进而使少阴之阳气抑郁所致。四逆散能调达气血,疏畅阴阳,故可取效。
(2)本证之四逆比少阴阳衰寒盛之四逆,手足发凉的程度较轻,范围较小,病机也不相同。此因阳郁而致,彼因阳衰而致,故此用疏气解郁法治疗,彼用回阳救逆法治疗,二者不可混淆。
(3)举验案一例,以供参考:
颜某,男孩,1岁多。1956年9月间,突然高热沤吐泻泄,经县人民医院作急性肠胃炎治疗三日,呕泄均止,转而心烦扰乱,口渴索饮,四肢厥冷,其母抱往我院诊治。甲医生以吐泻后,四肢逆冷,为阴寒内盛,拟桂附理中汤,因病势较急,就商于予。予视之,手足虽厥冷如冰,扪其胸部跳动急促,肤热灼手,触其腹部亦如炕。予曰:初病即手足逆冷,桂附理中是为正的,此发病三日之后,手足逆冷,桂附理中不可轻试,况患儿舌深绛,溲短赤涩,大便不滑泄,粪成黑黄色,又带有窘迫,时索冷饮,烦扰不宁,是为阳邪厥逆也,宜四逆散。甲医生惑其四肢冰冷,疑四逆散不能胜任,适乙医生至,复邀参看此证,乙医生亦赞同四逆散,非急服不可,遂投以此药。服尽一剂,夜半手足阳回,心亦不烦,尚能安睡,继以原药二剂而得痊愈。(《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
按:此例患儿虽四肢逆冷,但胸腹灼热,心烦饮冷,小溲短赤,大便黑黄色而有窘迫感,舌深绛。系属利后,气失条达,阳气内郁而厥。故以四逆散解郁疏肝清热,药到病除。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欬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阴虚有热,水热互结的证治。
少阴主水,其主水的功能,有赖于肾阴、肾阳的协调。阴阳失调,则会造成水液代谢的障碍而致水邪为患。如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泛为患,治用真武汤,扶阳镇水。而本条所述,则是肾阴虚亏,阴虚生热,水热互结,影响水液代谢,使水蓄不行。膀胱气化障碍,则当伴有小便不利。阴虚生热,虚热上扰,故见心烦不得眠。水热互结,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口渴。水蓄不行,上迫于肺则咳;逆于胃则呕,渗于大肠则下利。治疗用猪苓汤,以育阴清热利水。方解见《阳明篇》中。
〔临证意义〕(1)猪苓汤证与真武汤证,皆有下利,咳,呕,小便不利等证。然猪苓汤证属阴虚生热,水热互结。而真武汤证则属阳衰不能制水,为水邪泛滥之证,当注意鉴别。
(2)猪苓汤证、黄连阿胶汤证、栀子豉汤证虽都有心烦不寐一证,但猪苓汤证属少阴阴虚生热,水热互结,故其证伴有咳而呕渴,小便不利,舌红苔滑,脉细数而弦。黄连阿胶汤证属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上炎,阴虚火旺之证,故其证伴有口燥咽干,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净而光,脉细数;栀子豉汤证则属郁热留扰于胸膈,可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等证。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
枳实五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 大黄四两,酒洗 芒消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令一两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急下证之一。
少阴病二三日即见口燥,咽干,此为燥热之邪灼伤肾水,阴液将欲涸竭之象。故以大承气汤急下燥热,以救少阴阴液。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一法用大柴胡汤。[321]
〔讲解〕本条论述了少阴急下证之二。
少阴病下利,多属虚寒,所下之物多为稀薄清冷,或完谷不化,治宜急温少阴。本条之下利,为青黑色之污水,其气臭秽而无屎块,并伴有口干舌燥之证,此是燥热内结,逼迫津液下渗所致。津液下渗,少阴阴液被劫夺,故见口干、舌燥之证。然燥结之干屎,却又滞留肠间,而不随泻下排出体外,故又见里气壅实的“心下必痛”等证。此证愈甚,则津液愈伤而燥结亦愈重,热结旁流,不涸不止,治当急下存阴,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2]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病急下证之三。
钱天来对本证注释比较合理,他说:“少阴病而至六七日,邪入已深,然少阴每多自利,而反腹胀不大便者,此少阴之邪,复还阳明也。所谓阳明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地,故当急下,与阳明篇腹满痛者,急下之无异也。”
〔临证意义〕(1)少阴篇有三条急下证,而阳明篇也有三条急下证。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阳明三急下证,是阳明腑实证,病势急,发展快,恐有劫灼少阴真阴之虑,当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少阴之真阴。少阴三急下证,是少阴阴虚,邪从热化。复传阳明,燥热内盛,病势危重,大有阴亡水竭之势,亦必釜底抽薪以存阴液。
(2)在临床辨证过程中,辨为少阴病,就是以阴阳、气血、水火的不足为前提。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看到邪气,也要顾及到正气,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三急下证,祛邪是手段,护正是目的。所采取急下的治疗方法,必须是以里实热证为根据。
(3)观急下三条,均言“宜”大承气汤,“宜”包含斟酌,推敲之意。提示在用攻下法时,当据正气与真阴的具体情况,斟酌选方。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阳虚寒盛,应当急温的原则。
脉微细是少阴病主脉,今言脉沉,必是脉沉而微细,这是阳气大衰,阴寒内盛之象,急用四逆汤温经回阳,以防有亡阳之变。
〔临证意义〕上三条言燥盛阴伤当急下,本条言阳衰阴盛,应急温,提示凡病及少阴,皆当积极救治,而不可因循观望,坐待自毙。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⑴。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⑵。[324]
〔讲解〕本条论述气郁痰实之证与阳虚寒饮的辨证论治。
(1)少阴病,……吐之:“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反映了痰饮实邪壅积胸膈为病。弦脉主饮,迟脉主寒,今脉弦迟有力,则知胸膈之邪为寒痰有形之邪。痰实之邪郁遏胸中,则必阻滞阳气,使之不能布达于四肢,故见“手足寒”而如厥逆;胸中实邪阻格于上,则使饮食入口即吐,但邪滞不出,故又不能很畅快地吐。寒痰实邪阻于胸中,而使气机不利,故亦可见太阳下篇第〔166〕条所述“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等证。此属寒痰阻滞胸中之实证,所以不可用下法,而当因势利导用吐法则愈。可选瓜蒂散涌吐在上之实邪。
(2)若膈上有寒饮,……逆汤:若少阴阳虚而致胸阳不振,则寒饮不化,停于胸膈,而见干呕欲吐,其脉应沉弦无力。治寒饮则不能用吐法,当用四逆汤以扶阳行饮为法。
〔临证意义〕本条所述二证皆为呕逆之证,但一为寒痰实邪郁阻胸膈,有形之邪则非攻不去,故用瓜蒂散吐之。一为阳虚失运,寒饮之邪弥漫胸中,则非温不化,故用四逆汤温阳化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⑴,当温其上,灸之⑵。《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325]
〔讲解〕本条论述少阴虚寒下利,阳虚气陷的证治。
(1)少阴病,……少者:少阴病下利,证属虚寒。脉微涩,微主阳气虚,涩主阴血少。阳虚而阴寒之气上逆则作呕;卫阳不能固表则汗出。必数更衣,即大便次数增多之意,为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咎。下利过多则津血必伤,故虽大便频繁,但所下之物反甚少。
(2)当温其上灸之:虚寒下利日久,势必造成阳气下陷,阴液涸竭之证。然考虑到阳虚阴伤,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而无形之阳气则必须先顾,因此,治疗则“当温其上,灸之”,以温阳消阴,急救于顷刻,然后方容煎煮汤药以固阳摄阴。根据注家意见及临床经验,以灸百会、关元等穴为好。
〔临证意义〕少阴病篇最后一条以灸法收尾,一则提示临证治病当注意药、针、灸并用,二则提示灸法最为方便易取而求效甚速,进而说明少阴病当急温的原则。
小结
第〔301〕条至〔325〕条为少阴病的各论,其内容大致分阳虚寒化证与阴虚热化证两类,重点在于论述阳虚寒化证,诸如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附子汤证、真武汤证等的辨证分析,皆很详尽。少阴病的热化证,多是阴虚阳亢,水不敌火为患,如阴虚火旺的黄连阿胶汤证和阴虚有热,热与水结的猪苓汤证等。
咽痛一证,可以看作是少阴之经证。少阴三急下证当和阳明三急下证互相结合来研究,这样就可明白仲景一从邪气立论,一从正气出发,而互文见义的用心。
少阴主心肾而司水火,心为一身之大主,肾为阴阳之根本。因此,少阴病常关系到生命的存亡,故临床不可等闲视之。尤其是在治疗阳衰寒化证时,更是宜急不宜缓,只要抓住阳衰的苗头,就应积极采取措施,予急温之法,扶阳抑阴。
复习思考题
1.少阴病为何会有寒化与热化之异?
2.四逆汤证、白通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3.真武汤与附子汤在药物组成上只有一药之差,其功效与适应证有何不同?
4.太少两感的证治为何?
5.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皆可见到心烦不得眠,二者的因、机、证、治有何异同?
6.桃花汤适用于什么样的下利?它属于什么治法?
7.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分别适用于何种咽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