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76-81条

76-81条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⑴。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音到,下同。心中懊憹,上乌浩,下奴冬切。下同。栀子豉汤主之⑵。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⑶。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⑷。[76]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⑸。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讲解〕本条论述汗后胃虚吐利证和汗、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1)发汗后,……不止:汗后致使水药不进,可知发汗不当而使胃气大伤,这是治疗上的错误,所以“为逆”。若一误再误,一汗再汗,必更伤中气,而致升降紊乱吐泻不止。

(2)发汗吐下后,……主之:“烦”有热与心烦双重含义,即因热以致烦。心中懊憹(ào nǎo奥恼),是心中烦乱特甚,无可奈何之状。“虚烦”是和实烦相对而言,邪热与痰水、肠胃糟粕、宿食、湿浊等有形之邪相结,皆可致心烦,甚则心中懊憹,以其邪之有形,故称“实”。本条所述,乃因汗、吐、下后,表邪入胸,无形之邪热留扰蕴郁胸膈,并未与有形之邪相结,故称“虚”,并非指正气虚衰。无形之邪热蕴郁心胸,热扰心神,轻则“心烦不得眠”重则展转反侧,心中懊憹,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除烦。

栀子豉汤由栀子、豆豉二药组成。栀子苦寒,清利三焦,导热下行,体轻上浮,清中有宣,与芩连苦降折热不同;豆豉味薄气寒,解表宣热,和胃降气,宣中有降。二药相合,清宣互济,既可清宣郁热而除烦,又可调理气机之升降,对治火郁胸膈之证很是合拍。先煮栀子取其味降,后纳豆豉取其气宣,以其气味轻薄,久煮则失掉宣散的作用。

(3)若少气者,……主之:“少气”是火热伤气之证。胸为气海,火郁胸膈,极易伤气,气虚则兼见少气不足以息,故治当清热泄烦兼以益气,但益气药中参、芪之类偏于温补,难以选用,唯甘草味甘,性尚平和,益气缓急而不助热。所以在栀子豉汤中增入甘草一味,此即栀子甘草豉汤。

(4)若呕者,……主之:火郁胸膈,进而迫胃,胃失和降,因而兼见呕噁之证。治用栀子生姜豉汤清热除烦,兼以和胃降逆止呕。生姜在此,不仅有和胃降逆之效,而且以其辛散可助栀豉宣泄火郁之邪。不选半夏,恐其温燥助热之故。

(5)得吐者,止后服:栀、豉并非催吐剂,为何药后可以得吐?这是因为本证火郁胸膈,胸中气机被遏,正气被困而不得伸展。药后火郁得宣,正气得伸,正胜邪却,祛邪外出,则可有吐而作解的机转。这和邪在肠胃,自利作解的机理相同。一但得吐,则说明邪热已泄,就不必再进汤药,故当“止后服”。火郁越甚,郁烦懊憹越严重,药后正邪斗争越激烈,作吐的机会也越多。但对一般火郁心烦之证,因其正邪斗争尚达不到这样激烈的程度,故药后多不出现呕吐的反应,只要热泄烦除,同样也当止后服。

临证意义

(1)本条所述三方,开火郁不用芩、连苦寒直折,而用栀子清中有宣;治少气不用参、芪甘温壅补,而用甘草平补甘缓;治呕吐不用半夏辛温燥烈,而用生姜辛散降逆,其制方选药之精心严谨,很值得学习与研究。

(2)栀子豉汤为开火郁治虚烦的祖方。后世医家受本方之启迪,不断扩展了栀子治疗诸郁证的适应范围。如丹栀逍遥散治肝气郁结、血虚生热;越鞠丸治气、血、痰、火、湿、食六种郁证,都采用栀子以治火郁。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讲解〕本条论述虚烦兼胸中窒的证治。

“烦热”为汗下后邪陷化热,蕴郁胸中所致。“窒”,塞也。火郁胸中,气机不畅,故胸中有憋闷窒塞之感。此虚烦又兼见胸中窒,治用栀子豉汤清热泄烦。热除烦止,气机畅达,窒塞自解,故不必加用理气、畅气之药。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讲解〕本条论述虚烦兼心中结痛证治。

下后身热不去,未言恶寒,知邪已化热入里。以方测证,当属火郁胸膈,应有虚烦不得眠等证。火郁胸中,气机不畅,则兼见胸中窒,进而影响血脉不利,不利则作痛,故见“心中结痛”,即心中有一种滞结不通而疼痛的感觉,较“胸中窒”证更为严重,治用栀子豉汤清热泄烦。郁火得除,气机畅达,血脉调和,诸证悉除,故不必加用行气活血止痛之药。且栀子本身还具有调理血脉,止痛等作用。如《医宗金鉴》治心痛用栀子、乌头二药,偏热者重用栀子,偏寒者、重用乌头;伤科以栀子泡酒外搓,治跌打损伤;外科单用本品外敷,以治火疮、丹毒等。

临证意义〕由于栀子豉汤可用于治疗火郁胸膈而致的“胸中窒”和“心中结痛”,故今在临床有人用栀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而有热象者,或心中热痛者,都有一定疗效。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⑴者,栀子厚朴汤⑵主之。[79]。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讲解〕本条论述虚烦兼腹满证治。

(1)伤寒,……不安:“卧起不安”与“反复颠倒”义同,伤寒见“心烦,腹满”,有因阳明腑实而致者,多为腹满而痛,大便秘结;有因热壅气机而致者,多见腹满而不痛,大便尚可。本条是下后方见“心烦、腹满”,则知并非阳明腑实,而是伤寒下后邪气内陷化热,热郁胸膈脘腹,热扰心神则烦,热壅气机则腹满。

(2)栀子厚朴汤:本方由栀子、厚朴、枳实三药组成。栀子清宣郁热以除烦;厚朴苦辛偏温,下气消胀;枳实苦而微寒,破气除满,共成清宣郁热,利气相满之剂。本方实即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亦可看作是小承气汤与栀子豉汤化裁的合方。因腹满只是气滞而非腑实,故不用大黄之泻实;因郁热已迫及脘腹,偏于内里,故不再用豆豉之宣透。

临证意义〕用本方治郁热壅遏气机而见心烦、腹胀者甚效。曾在湖北潜江县治一董姓妇女,心烦懊憹,昼轻夜重,并有脘腹气胀如物阻塞之感。脉弦数,舌尖红,根部黄苔,小便黄,大便尚可。辨为胸膈火郁,胃脘不和之证,用本方而取效。


伤寒,医以丸药⑴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⑵。[80]

栀子十四个,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讲解〕本条论述虚烦兼中寒下利证治。

(1)丸药:汉时流行的具有较强泻下作用的一类成药,有巴豆制剂和甘遂制剂之分。

(2)身热不去,……主之:大下之后,身热不去,是邪陷化热之证。热扰胸膈则见心烦,言“微烦”,只不过是较“虚烦”重证“心中懊憹、反复颠倒”者轻一点而已。大下之后,中气受伤,以方测证,当有便溏、下利。这是热郁胸膈,中寒下利,寒热错杂之证,故用栀子干姜汤清热以除烦,温中以止利。

临证意义〕栀子干姜汤是苦寒与辛热并用,以治寒热错杂之证,药与证丝丝入扣。这种寒热并行不悖的组方用药法则,对临证治疗错综复杂的寒热病证时很有指导意义。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

讲解〕本条论栀子汤的禁忌证。

栀子汤,指上述以栀子为主要药物的一类方剂。“旧微溏”指素来大便溏薄,这多是脾胃阳虚或脾肾阳虚之人。因栀子苦寒,走而不守,易伤阳气,故对“旧微溏”者当禁用。但如这类人,又患虚烦证,则可仿照上条栀子干姜汤寒热并行之法治之。


小结

从第〔76〕条至〔81〕条主要论述热扰胸膈证及其兼证的辨治。凡无形之邪热蕴郁心胸,热扰心神而见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或兼见胸中窒,心中结痛者,皆用栀子豉汤清热泄烦。兼少气者,用栀子甘草豉汤;兼呕者,用栀子生姜豉汤;兼腹满者,用栀子厚朴汤;兼下利者,用栀子干姜汤。然栀子汤类,毕竟是寒凉之剂,凡脾肾虚寒者,皆当禁用。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把热扰胸膈证称作“虚烦”?

2.你对服栀子汤后“得吐者,止后服”如何理解?

3.试述虚烦证的特点及栀子豉汤的方义。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