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单元6

单元6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1);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曰章(2)。章者,暴泽而光。高章相搏,名曰纲(3)。纲者,身筋急,脉强宣故也。卫气弱,名曰惵(4);惵者,心中气动迫怯。荣气弱,名曰卑(5)。卑者、心中常自羞愧。惵卑相搏,名曰损(6)。损者,五脏六腑俱乏气虚惙故也。卫气和,名曰缓(7);缓者,四肢不能自收。荣气和,名曰迟(8)。迟者,身体俱重但欲眠也。缓迟相搏,名曰沉(9)。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行。

讲解〕本条论荣卫强弱及平和的脉法。

(1)高:高大,言脉浮盛有力。

(2)章:彰著,言脉充盈园实。

(3)纲:谓诸阳脉之总纲也。

(4)惵:恐怯,喻脉象之怯懦。

(5)卑:低下,喻脉象之濡弱。

(6)损:减少,亏损。喻脉象之不足。

(7)缓:舒缓。

(8)迟:从容不迫。

(9)沉:沉静有力。

荣卫之气皆会于寸口,故可凭寸口脉之强弱以候荣卫之盛衰和平。卫气盛脉则浮盛有力,名曰高;荣气盛脉则充盈园实,名曰章。高章并见,名曰纲,言为阳脉之总纲,主荣卫俱盛。卫气弱脉则怯懦无力,名曰惵;荣气弱脉则濡弱柔软,名曰卑。惵卑并见,名曰损,主荣卫气血皆亏损不足。卫气和脉则舒缓,名曰缓,荣气和脉则从容,名曰迟。缓迟并见,名曰沉,主荣卫平和无病。

其中荣卫盛似指邪气言,荣卫弱似指正气言,荣卫和平方为不病。旁注乃言其症状表现,亦有难解之处,谨供参考。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1),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鞭。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讲解〕本条论寸口脉缓和,主荣卫谐和而体健无病。

(1)商:商声属金,其声清越响亮。

寸口脉缓而迟,不疾不徐,不强不弱,则主荣卫之气和谐,阴阳相得而无病。所以卫气和则颜色鲜美,容颜光洁,声音清亮,毛发长;荣气和则骨髓生,血脉满,肌肉坚硬。荣卫俱调,则刚柔相得,自然身体轻健而无病。

:此条承上论凡见荣卫俱和之脉,则人体强健无病。可见人以荣卫为宝,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1)疮也。

讲解〕本条从趺阳脉以测知脾胃自伤。

(1)坐作:因作,因致。

趺阳候脾胃病,如见脉滑而紧,滑主胃之邪气实,紧主脾之邪气实。脾胃之邪各恃其强,互相搏击为患,则难免两脏俱伤,正如以手握利刃,因而易导致创伤一样。

:张卿子注本条有独特见解,录之以供参考,他说:“此言脾胃之为实为强,非真实真强也。如不剂量邪正,以实持之,以强击之,误于攻削,乃自取伤耳。故重叹之,即此为医咎同意。‘痛’字,借之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讲解〕本条论“关格”的脉证特点。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正虚,大为邪实。此脉若见于尺,则为正虚于下,邪闭不开,使人不得小便,病名为“关”。此脉若见于寸,则为正虚于上,邪格不通,使人食则吐逆,病名为“格”。可见,关格之病,为阴阳虚而邪气盛,上下闭格不通所致。属正虚邪实之候。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讲解〕本条论脾胃阴阳失调之关格脉证。

趺阳部位,主候脾胃之病。若不见缓迟平和之脉,而反见沉伏涩滞之脉,伏脉主胃气沉抑而不得宣畅;涩脉主脾气涩滞而不得布达,以致脾胃气郁,中州气机不和。于是中焦壅塞,水谷不化,脏气内传,邪气上拒,则可发生吐逆而食不得入的“关格”病。

:关格病,有不得尿者;亦有不得小便而吐逆者,本条则为吐逆而食不得入。由此可见,凡三焦之气不利,而证机符合关格之义者,即可称之为关格,而其证候似不必拘泥划一。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1),久久为痂癞(2)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

讲解〕本条论隐疹、痂癩的脉、因、证候。

(1)泄风:隐疹作痒,是为风邪外泄。

(2)痂癞:皮肤溃烂结疵成癩,亦即“疠风”。

以上曾论脉大为关格,乃正气虚而阴阳失于升降。此条论脉浮大为风疹、为痂癞。同一脉象,而见证各异。隐疹和疠风,皆因正虚而邪风外袭所致。然风疹之痒为泄风,其病为轻;痂癩为“脉风成疠”,其病为重,而且“久久”成病,故根蒂为深。

:有的注家把“脉大”当作卫气强作解,而不以邪气强为论。考“风性疏泄”之义,则知伤人之后阳气必缓,荣阴必泄,焉能成为正气之强?为此,“气强”者,仍属邪气之强为允。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讲解〕本条论荣卫虚寒之病理、证候、脉象。

荣卫气血,俱出中焦脾胃,若脾胃虚寒,则荣卫亦必虚寒,荣卫虚寒,则脾胃亦必虚寒。寸口脉弱为卫气微,迟为阴寒,故寸口脉迟为荣中寒。荣为血,荣虚之后,阳必凑之,故血寒而反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则上焦空虚,故心内饥。因心虚则饥,脾虚则满。心虚于上,脾虚于中,故饥而虚满不能食。

:后天阴阳系于脾胃,而脾胃为气血荣卫之化源,故寸口之脉既候荣卫之虚寒,而又知脾胃之盛衰,因其彼此相通而然也。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讲解〕本条论证虚而脉实是为难治之证。

下利多为脾胃气虚之证,今趺阳部反出现大而紧的邪实之脉,则知脾胃虚而邪气盛实,由于本气先拔,故曰难治。

:脉与证不相符,其中必有原因。如趺阳脉当迟缓,今反见大而紧,经曰:“下利脉大为未止”,故曰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

讲解〕本条论述胃气虚而食滞不化的脉证。

寸口脉弱而缓,脉弱主胃气不足,腐熟水谷之功能下降。缓主胃气有余,言有宿食在胃,故出现噫而吞酸,消化不良等伤食之证。

:本条为虚中挟实之证,由于胃阳虚,而形成水谷不化,胃气上逆,壅满不降,噫气吞酸,而食卒不下等证。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讲解〕本条继前条论胃气虚寒之脉证;以及中寒迫于下焦少阴,而出现尺脉不至与阴肿之证。

趺阳之部,脉见浮紧,浮为胃气虚,紧为脾中寒。胃虚则胀满,脾寒则腹痛;中焦虚寒相搏,则肠鸣而转动,膈气乃下;若寒邪传于下焦,少阴脉不出,其前阴则肿大而虚。

:本条“肠鸣而转”与“膈气乃下”的关系,张令韶注较得体,他说“浮紧之气,两相搏击,则气从脾胃而溜于大肠,故肠鸣而转,转则动其膈气,又从膈而下陷于少阴,寒气与膈气俱聚于少阴,则少阴之水气不升,而下聚于阴器,故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录之以供参考。


寸口脉微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1),荣卫不能相将(2),三焦无所仰(3),身体痹不仁(4)。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5);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讲解〕本条论由于荣卫不能相将,以致三焦失仰所发生的各种证候。

(1)不逮:不及。

(2)相将:相扶持。

(3)仰:仰赖。

(4)不仁:知觉减退,不知痛痒。

(5)酢吞:指吞酸之证。“酢”(cu醋),后世作“醋”。

寸口脉微而涩,微主卫气虚而不行,涩主荣气弱而不畅,因致荣卫二气不能互相扶持。血养三焦,气护三焦。今荣卫两虚,则三焦无所仰护,致使三焦之气不能温煦肌腠,故出现身体麻痹不仁之证。如果是单纯的荣气不足,则使人周身剧痛而口难言;若单纯的卫气不足,则其人恶寒怕冷,而频数打欠。荣卫皆虚,使三焦之气无所仰赖而不能善其职事。上焦主受纳,失职则发为噫气吞酸;中焦主腐熟,失职则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主泌别清浊,失职则遗溲。

:本条论荣卫与三焦之关系,从而扩展了对荣卫生理的认识范围。这是《内》、《难》诸书未曾论及的。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讲解〕本条以脉测证,辨脾胃病证的预后。

趺阳脉候脾胃病,脉来沉数,沉为病在里,数为里有热,有热则消谷能食,此为脉证相合,故为顺而预后尚好。如果于趺阳之处,反见弦紧之木脉,则为肝木之邪来克中土,故为难治之证。

:《医宗金鉴》认为,趺阳见沉紧之脉,是为“里寒,则为残伤胃气之诊,故曰难治也。”沉数为热而易治,沉紧为寒而难治,寒热对举,其说亦可参考。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慄(1)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讲解〕本条论荣卫两虚之脉证。

(1)寒傈:即寒战。

肺为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今寸口脉微而涩,主荣卫之气虚衰,不能充养于肺,华于毛,充于皮,故面色青黄。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荣卫俱虚,则根叶枯槁,卫不能卫外,故寒慄而欬逆;荣不能荣内,故唾腥而吐涎沫。欬逆为肺之病,腥为肺之味,涎沫为肺之液。所以,荣卫皆虚而影响于肺者,其病亦甚。

:本条所论荣卫对肺脏之影响,实可补《内》、《难》二经之不逮。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1),浮芤相搏,宗气(2)衰微,四属(3)断绝。四属者,谓皮肉脂髓俱竭宗气则衰矣。

讲解〕本条论荣卫气血以及脾胃之气虚衰的脉证。

(1)甲错:指皮肤干燥皲裂而如鳞甲之状。

(2)宗气:指水谷精微,上聚胸中,而贯于心脉之气。

(3)四属:见宋臣注。一解为四肢,不尽妥。

卫为水谷之悍气,荣为水谷之精气。荣卫之气来源于脾胃的水谷之气。今趺阳脉浮而芤,反映了脾胃虚弱,荣卫无所禀,则卫气虚而荣气伤矣。荣卫之气俱伤,不能充养于身体,则肌肉消瘦,皮肤粗糙皲裂,如蛇蜥之皮甲错不泽。浮芤中空之脉,主宗气衰微,不能充养身体,故四属不得禀气。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疎(1),疎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疎,三焦绝经(2),名曰血崩(3)。

讲解〕本条论荣盛卫疏而形成的血崩证。

(1)疎:稀少。

(2)绝经:绝者断也。经者常也。“绝经”,此指三焦失其常度。

(3)血崩:血液暴下如山之崩。

寸口脉微而缓,微主卫气空疏,空疏则不能固秘肌腠;缓主胃气有余,有余则能消化水谷。谷入于胃,饮食得运化才能有脉脉道之气的运行;水精入于经脉,才能有荣血的形成。若荣血虽盛而卫气空疏,气血亦会失其经常之道,此曰“三焦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使血液妄行而成崩证。

:前言寸口脉缓而迟,主荣卫皆盛;又言寸口脉微而涩,主荣卫皆衰。本条论寸口脉微而缓,主卫气疏而荣血盛。从中突出了荣卫宜相将,而不宜相离之义。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讲解〕本条以脉喻证而论中州虚寒的病机。

微与紧二脉并不能同时出现,故“微紧相搏”一语,并非言具体脉象,只是提示脾胃虚而有寒。脾胃虚寒既成,则下利短气之证自见。

:中焦虚寒,为何短气?张隐庵曰:“中土虚寒,不能上合于肺,则为短气也。”其说可取。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讲解〕本条论少阴阴阳两虚之脉证。

少阴脉,或指两尺,或指足之太谿。其脉如见无力而弱,或细迟而涩,则反映出肾精与阳气两虚之象。弱者微烦,乃阴虚而阳动;涩者厥逆,乃阴阳气血涩滞而不行,手足失温失养,故见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

讲解〕本条论脾气虚衰升降失司所出现的脉证。

趺阳以候脾胃病,其脉不出似指沉微若无,这是脾气虚衰的反映。脾主运化水谷。今脾衰不运,致使水谷精微不行,荣卫失所禀;气不煦而血不濡,是以其人身冷而肤硬。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1),当刺期门(2)巨阙(3)。宗气者,三焦归气也,有名无形,气之神使也,下荣玉茎,故宗筋聚缩之也。

讲解〕本条论尸厥的脉、因、证、治。

(1)尸厥:指形无所知,其状若尸,四肢厥冷,惟脉来不绝,而心胸、股内尚温的病证。

(2)期门:乳下二肋处,为肝之募穴。

(3)巨阙:上脘上一寸,为任脉穴。

本条承上条趺阳脉不至,而论及少阴脉不至,肾气衰微,精血不足之证。肾者主蛰,藏精为固,今肾阴虚衰,不能潜阳于下,则阳气上奔,迫促胸膈,宗气被阻,遂不能贯心脉以行血液,因使气血壅遏,闭而不行,终致呼吸绝,神志失,身体不仁,其状如尸,故称尸厥。然上奔之阳气郁极则下行阴股,阳热与阴寒相搏,故见阴股间热,凭此则知阳气未灭、生命未绝,治当刺期门以行血脉之结,刺巨阙以行宗气之滞,俾气血一行,则厥回人苏。

:《史记》载秦越人治虢太子尸厥,令其弟子子阳、子豹为刺三阳、五会而使太子复苏。今仲景亦用刺法治尸厥,可见汉末之时,此法犹传。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讲解〕本条论阴盛阳绝的脉证。

寸脉微为阳气虚,尺脉紧主阴气盛。阳虚阴盛,阳不摄阴则虚损多汗,阴盛常在则阳气不续,则为绝矣。

:考本条之“绝”字,在“不见阳”之前,则其汗不一定是亡阳的缘故,如是这样则预后未必不良。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1),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慄也。

讲解〕本条概论平脉辨证之法,兼述脾胃虚寒的见证及其病机。

(1)郁冒不仁:指头目昏冒而失去知觉。

寸口脉微为亡阳,脉濡为亡血,脉弱则发热,脉紧则为寒,这是论述寸口脉诊的大略。如果人被寒邪所乘,寒性凝涩而使气血不能通达于四肢,则其人手足寒冷而成厥;如果其人气血虚而不能上荣于头目,则可发生郁冒不仁之证;气血藉胃中水谷精气而生,如胃之谷精不能上输于脾,则脾气涩滞不通;不能上归于心,心失血养,则口急不能言;若谷精不能外出于肺,则使肺卫不温,阳气虚怯,故身发寒慄而战。

:本条一言脉有亡阳、亡阴、主寒、主热之分;二乃承上条说明气血之虚,亦有内、外、上、下之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气血的盛衰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小结

以上论述了寸口脉、趺阳脉与少阴脉法的特点。寸口之脉,以候荣卫,其脉有弱、有平,以应于荣卫有高、章之纲,惵、卑之损,迟、缓之平。若脉见浮大,则主正虚邪实;若独居于尺,则病不得小便名为“关”;若独见于寸,则病吐逆名为“格”。然亦有寸口脉来浮大,而为风邪之强,则病生隐疹,而周身作痒,日久则成为干疮痂癩;如果寸口脉迟而弱,则属荣卫气血不足,可发生心内饥,饥而虚满与不能食之证;如果寸口脉弱而缓,则主胃气不及,消化无力,可出现噫气吞酸,饮食不下胸膈满闷之证;若寸口脉微而涩,则主荣卫虚微,体痹不仁与恶寒数欠之证;也有发为面色青黄,寒慄咳逆,与唾腥吐涎之证;若寸口脉微而缓,则主卫气疏,而荣血盛,气不摄血,可致血崩,若是寸脉微而尺脉紧,则主阳虚阴盛,可发生虚损多汗与亡阳之变。由此来看,寸口脉归纳起来不外微主亡阳,濡主亡血,弱主发热,紧主寒盛,再结合脾胃气血荣卫三焦的相互关系,便可对气血不足荣卫失调所发生的诸种病变加以辨析了。

趺阳部位,以候脾胃,脉滑而紧,主脾胃邪气有余;脉伏而涩,主脾胃之气涩滞不利,吐逆不食,为中焦关格;脉大而紧,主脾胃气虚而邪气盛实,可为下利,多属难治;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邪在中州则腹满绞痛,肠鸣而转;邪溜于下,而迫及少阴,则使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脉沉而数,主脾胃热实,消谷善饥,如反见弦紧之肝脉,为木来克土,其病难治;脉浮而芤,主中气虚衰,荣卫失禀,则使人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脉微而紧,主中虚且寒,则气自短;趺阳之脉不出,主脾胃气虚,升降失常,而见身冷肤硬。

少阴部位,以候肾气。脉来弱而涩,主肾精阳气不足,当见心微烦与手足厥逆;肾脉不至,主肾气衰微,精血不足,而使奔气促迫、上入胸膈、致气血凝聚,全身不仁,发为“尸厥”。

本文以脉会太渊,故取寸口以候心肺;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取趺阳以候脾胃。肾为先天而主宰阴阳,故取少阴以候肾与命门。先论寸口,后论趺阳,而后又论少阴层次清晰,脉理昭彰,既示手足之脉各有所主,又寓三部脉象自应合参等意,堪可玩味。

复习思考题

1.寸口调候荣卫之虚实,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述寸口的不同脉象及主病。

2.趺阳脉候脾胃之虚实,以本篇原文为依据,试述趺阳的不同脉象及主病。

3.少阴脉候肾气之盛衰,“尸厥”病的少阴脉脉象是什么?并简述其机理。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