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附〕古方药量考证

〔附〕古方药量考证

古方用药分量,从数字看,和现代相差很大,这是由于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古秤(汉制)以黍、铢、两、斤计量,而无分名。到了晋代,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即以铢、分、两、斤计量)。直至唐代医方仍沿用之。

及至宋代,遂立两、钱、分、厘、毫之目,即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钱,十钱为两,以十进累计,积十六两为一斤。元明以至清代,沿用宋制,很少变易,故宋、明、清之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不同于晋代二钱半为一分之分。清代之秤量称为库平,后来通用市秤(其实库平与市秤还有相差)。

古方容量,有斛、斗、升、合、勺之名,但其大小,历代亦多变易,考证亦有差异。兹引《药剂学》(南京药学院编,1960年版)历代衡量与市称的对照表,作为参考。

时代 古代重量 折合市制 古代容量 折合市制
秦代 一两 0.5165市两 一升 0.34市升
西汉 一两 0.5165市两 一升 0.34市升
新莽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0市升
东汉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0市升
魏晋 一两 0.4455市两 一升 0.21市升弱
北周 一两 0.5011市两 一升 0.21市升弱
隋唐 一两 1.0075市两 一升 0.58市升强
宋代 一两 1.1935市两 一升 0.66市升强
明代 一两 1.1936市两 一升 1.07市升强
清代 一两(库平) 1.194市两 一升(营造) 1.0355市升

附注:上表古今用药衡量比较,仅系近似数值。

至于古方有云“等分”者,非重量之分,是谓各药斤两多少相皆等,大都用于丸散剂,在汤酒剂中较少应用。古方有刀圭,方寸匕、钱匕、一字等名称,大多用于散药。所谓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匕者,是以汉五铢钱抄取药末,亦以不落为度;半钱匕者,则为抄取一半;“一字”者,即以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至于刀圭者,乃十分方寸匕之一。其中一方匕药散约合五分,一钱匕药散约合三分,一字药散约合一分(草本药散要轻些)。另外药有以取类比象作药用量的,如1鸡子黄=1弹丸=40桐子=80大豆。

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但汉代和晋代的权衡肯定比现在为小,所以汉晋时代医方的剂量数字都较大。故本教材中的古方,仍录存原剂量,其目的是作为理解古方配伍意义、结构特点、变化原因,以及临证用药比重的参考。在临床应用时,当按近代中药学和参考近代各家医案所用剂量,并随地区、年龄、体质、气候及病情需要来决定。本书所收各古方,原方剂量后的克数,系现代临床习惯用量,所以与历代剂量折合量以及一方内同一古剂量的折合量,不尽相符,特此注明。

复习思考题

1.方剂中某些特殊药物的煎法有哪些?

2.汤剂煎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3.汤剂服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电子版附:关于中医剂量,李可老中医认为传统剂量偏小,应对普通病证尚可,对危重症应加大用量,推荐参考《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最后一章关于剂量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