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藿香三两(10克) 白芷(10克) 紫苏(10克) 大腹皮(15克) 茯苓各一两(12克) 白术(10克) 半夏曲(12克) 陈皮去白(10克)厚朴皮粗去姜汁炙(12克)苦桔梗各二两(6克)甘草二两半(3克)

〔服法〕原方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讲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四时不正之气袭于人体表里之症,尤多用于夏天时令病。暑夏外感风寒,邪正交争则发热。邪侵太阳经脉故头痛。湿浊阻滞,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胀痛。湿滞中焦,升降失司,故恶心呕吐,肠鸣泄泻。里有湿滞,则口淡苔腻。湿阻经脉,则脉缓而濡。总之为湿滞夹杂,湿多热少者设。

方用藿香为君,芳香辛温,理气和中,辟秽止呕,外散时邪,内化湿浊,表里同治。因用藿香之芬芳开胃,以正不正之气,故以名方。臣以苏叶、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以解表邪,如无外感寒邪可不用。佐以厚朴、大腹皮利气行水消满,如无里湿者可不用。陈皮、半夏可理气降逆,燥湿运脾,佐之以疏里滞。湿浊与不正之气伤人,全是因中气不足,故以茯苓、白术健脾祛湿,扶助正气为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脾胃。

综观全方,既有藿、苏、芷之解表,又有朴、腹皮之疏里,体现表里双解;既有苏、芷、桔梗之升清,又有苓、夏、腹皮之降浊,体现升清降浊;既用藿、苏、芷、陈、朴之芳香化湿以祛邪,又用苓、术、甘草健脾养胃以扶正,又体现扶正祛邪。如此配伍,面面照顾,使表里两解则寒热胀满可除;升降复,脾胃调则吐泻止;邪去正安,正气复则足可御邪。由此可见,本方以和中化浊为主,略具发汗作用,故不可当做发汗剂使用。

〔临证应用〕本方多用于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以寒热头痛,呕吐泄泻,脘腹闷痛,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对暑湿外感,脾胃不和或山岚瘴疟,水土不服所致吐利,也可应用。此方药味和平,不偏温不偏凉,为外内有湿可用之方。所以在临床用时比较多,又病证诊断不确时先调和脾胃以振消化也可应用此方。

本方如去苏叶、白芷、生姜、半夏、桔梗、白术、甘草.大枣,用藿香梗、茯苓皮加杏仁、神粬、麦芽、茵陈,名一加减正气散,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有宣湿浊,利气机之效。

本方保留藿香(梗)、厚朴、广皮、茯苓(皮)、加防己、大豆黄卷、通草、苡仁名二加减正气散。治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有化湿理气、宣通经络之效。

本方保留藿香、茯苓(皮)、厚朴、广皮,再加杏仁、滑石,名三加减正气散。治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郁久酿热证。有理气化湿,清利湿热之效。

本方保留藿香、厚朴、广皮、茯苓,加草果、山楂、神粬、名四加减正气散。治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红苔滑、脉右缓之证。有温中化湿导滞之效。

本方保留藿香、厚朴、广皮、茯苓、再加大腹皮、苍术、谷芽,名五加减正气散。治秽湿着里,脘闷便泄。有运脾行气燥湿之效。

由上可见,处方用药,要药随证变,方随证裁。一、二、三加减正气散属苦辛寒法,为治湿热之方,而四、五加减正气散属苦辛温法,是治寒湿之方,每方各有特点。

本方合三味香薷饮(香薷、扁豆、黄连)名香薷汤,主治伏暑吐泻转筋。香薷饮病轻偏表,临证以身热恶寒无汗为主,藿香正气散病重偏里,临证以内伤湿滞之痛、吐、泻为主。

又本方去半夏、茯苓、腹皮,加羌活、防风、前胡、川芎、柴胡、连翘、枳实、山楂、神粬、麦芽、陈茶,糊为小块,名“午时茶”,载《经验百病内外方》,治风寒感冒,停食,水土不服,腹泻腹痛。其主治虽与藿香正气散略同,但解表退热,健脾消食之力,均大于藿香正气散,又午时茶用茶叶甚重,即半茶半药,既便携带,又易服用,诚为简便良方。

〔方论选录〕张秉成:“夫四时不正之气,与岚瘴疟疾等证无不皆由中气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虚之人,每多痰滞,然后无形之气,挟有形之痰,互结为患。故此方以白术甘草补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陈皮茯苓化痰除湿继之,但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复以桔梗之宣肺,厚朴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达乎胃也。藿香紫苏白芷皆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发表宣里,辟恶祛邪。大腹皮独入脾胃,行水散满,破气宽中,加姜枣以和营卫致津液,和中达表,如是则邪有不退气有不正者哉。”(《成方便读》)

复习思考题

1.小柴胡汤在组方上有何特点?并结合特点分析方义?

2.逍遥散在组方上有何特点?并结合特点分析方义?

3.小柴胡汤、逍遥散均以柴胡为君,其在用量上有何不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