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吐乳

吐乳

本病是由于吞入羊水、伤乳、感受寒邪,或胎中受热引起的初生儿疾病。临床以吐出乳汁,反复不愈为其特征。可食后而吐,或朝食暮吐,随乳随吐。如果婴儿偶然吐乳,量不多,往往是哺乳方法不当,或喂乳过饱,满而自溢,毋需服药,只须纠正哺乳方法,节制乳量即可,不属于本病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胃主受纳腐熟,其气以降为和。小儿初生,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发生吐乳。引起小儿吐乳的原因有:

(一)吞入羊水 分娩时间过长或产程处理不当,使胎儿过早呼吸而吞入羊水,停积胃中,秽恶壅结,郁而化热,胃气上逆。

(二)乳食积滞 食乳过量,胃不受纳,宿乳不化,停滞中脘,胃气上逆而吐乳。

(三)感受寒邪 孕母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传入胎儿。或产时婴儿感受风寒,邪扰胃腑,寒滞中焦,浊气蕴结,胃气升降失调而上逆。

(四)胎中受热 孕母恣食肥甘辛燥,胎热壅盛,儿生之后邪热蕴结于胃,胃气上逆而吐乳。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重在辨其寒热与伤乳。吐乳伴清冷稀白之涎沫,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者为寒证;吐乳酸臭,口中气热,面赤者为热证;呕吐奶瓣,气味酸腐,则为伤乳。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法则,胃寒者配合温中散寒;胃热者配合和中清热;伤乳者配合消乳化滞。

(三)常见证治

1.伤乳呕吐:

证候:呕吐奶瓣,气味酸腐,腹胀厌食,阵阵哭闹,烦躁不安。每吐后反觉舒适可以安静入睡,大便酸臭,舌苔白厚,指纹紫滞。

治法:消乳化滞,和胃止呕。

方例:消乳丸。

2.胃寒呕吐:

证候:呕吐乳汁,时作时止,或朝食暮吐,吐乳不酸不臭,伴涎沫清水。面色青白,口鼻气冷,四肢发凉,大便稀溏而带有奶瓣,气味不臭。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隐不显。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例:温中止吐汤。若感受风寒者,可加藿香、苏叶。

3.胃热呕吐:

证候:随食随吐,吐出乳汁酸臭,或伴有黄色粘液。口中气热,面色红赤,烦躁不宁,小便腥臊,大便臭秽或秘结,指趾发热。舌质红,指纹青紫。

治则:和中清热,降逆止呕。

方例:和中凊热饮加竹茹。若腹胀便秘者,可用清热导滞饮。

(四)临证权变

吐乳虽然可分为伤乳、胃寒、胃热三型,但临床实际则错综复杂,必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前述三型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表现为寒热错杂证,治宜寒热并用,兼消乳食,可选用半夏泻心汤加麦芽。(2)应辨明虚实,如呕吐乳汁清稀,伴面黄唇白,食欲不振,腹软便溏者多虚,宜用补法;呕吐乳汁酸臭,恶闻食气,腹胀拒按,大便臭秽者多实,宜用泻法;吐乳日久则多虚实夹杂,治宜攻补兼施。(3)婴儿吐乳还可见于分娩艰难,羊水吞入伤胃者,须问明病史,治以安胃温中降逆之法。

〔调护〕

呕吐时将婴儿置于侧卧位,以免呕味物进入气管而发生窒息。呕吐频繁者,应采取多次少量的喂乳方法,以减轻呕吐。必要时应给予禁食。

〔应用例案〕

张XX,男,10天,潍坊市人,1976年3月8日初诊。患儿自出生后即患吐乳,伴有黄色粘液,乳后即吐,腹胀啼哭,小便黄,舌红苔白。证属秽恶不净,郁积化热。治宜清热止呕、逐秽通便。方用清热导滞饮加味。姜黄连、枳壳、木通、竹叶各1克,大黄、槟榔、赤芍各1.5克,金银花5克,连翘4.5克,水煎服。服药2剂,呕吐即止,泻下黑便而愈。(《幼科条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生后即患吐乳,以和胃降逆为主,本例吐出伴有黄色粘液,而腹胀便秘,应按“哕而腹满,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的治则,逐秽通便而呕吐即止,可见治法之妙。

〔简便验方〕

1.淡竹茹3克,乌梅二粒,鲜芦根4克。水煎服。

2.葛根5克,半夏3克,竹茹3克,生姜二片,水煎,取汁微凉,少量频服。

〔文献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初生下拭掠儿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儿初生,急须拭掠口中令净,若啼声一发则咽下,多生诸病”。

《婴童百问》:“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消化受阻,满而则溢,此非病也,常服消乳丸、异功散,当令乳母节乳为上。冷吐可服观音散、香朴散、快脾等药。热吐则头额温,有黄涎而渴,小便赤少,此是热吐,多是伤暑热者有此症。乳母同服香薷散、五苓散。又有风痰吐,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若经久必然生风,仍宜下疏风化痰药”。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