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
鼻衄
鼻衄是以鼻孔出血为主要特征。多发于春秋二季。
〔病因病机〕
本证多由邪热壅肺、胃火炽盛、虚火上炎、心脾气虚等因所致。
(一)邪热壅肺 鼻为肺窍,阳明经脉上交鼻頞,肺家实热或外感风热,燥热之邪,上壅清道,热伤脉络,故发为鼻衄。
(二)胃火炽盛 胃经积热,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而致鼻衄。
(三)虚火上炎 肝火上炎,或久病阴虚,虚火上炎,血随火升,蒸迫鼻窍,损伤脉络,均可使血溢于鼻外而为鼻衄。
(四)心脾气虚 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液离经外溢,亦可致鼻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出血量少、色鲜,并伴有发热者,多为邪热壅肺的实证。
2.出血量少、色红、腥味甚浓者,多为胃火炽盛的实证。
3.出血或多或少,色淡红或淡,伴有咽干口苦者,多为虚火上逆之虚证。
4.出血量时多时少,色淡红,伴有纳差、气短者,多为心脾气虚之虚证。
(二)论治要点
根据引起鼻衄的不同原因,采用疏风清热、清胃泻火、清肝泻火、滋阴降火、益气摄血等治则,但均须加以对症治疗的止血药。
(三)常见证治
1.邪热壅肺:
证候:鼻血点滴而出,量少色鲜,鼻孔有干燥烘热感。咳嗽痰少、口干,或发热,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例:桑菊饮加白茅根、丹皮、山栀。
2.胃火炽盛:
证候:鼻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鼻孔干燥,口干口臭,口渴引饮,便秘、溺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指纹紫。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例:玉女煎,熟地易生地,加丹皮、茅根、大、小蓟。
3.肝火上逆:
证候:鼻血量多,血色深红,头晕头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脉弦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例:龙胆泻肝汤加丹皮炭、蒲黄炭、大、小莉。
4.阴虚火旺:
证候:鼻血鲜红,量少,时作时止,经久不愈,头晕耳鸣心悸,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清热止血。
方例:知柏地黄汤加旱莲草、仙鹤草、阿胶珠、藕节。
5.心脾气虚:
证候:鼻衄经久不愈,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纳呆,舌质淡,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摄血。
方例:归脾汤,去生姜,加仙鹤草、侧柏叶、藕节。
(四)临证权变
鼻孔流血有因外伤或挖鼻引起者,临证时不宜以虚实论处,应针对病因,局部止血即可。
〔调护〕
1.出血时患儿应取平卧位,或坐位头向后倾。
2.冷水浸湿药棉(或毛巾)敷额部、鼻根部及后颈部。
3.饮食宜清淡,忌进辛辣及香燥之食物。
〔应用例案〕
李右,鼻衄咳呛,不时头晕,肝肺郁热,法当清解。
桑叶4.5克 丹皮4.5克 杞根皮6克 杏仁9克 沙参6克 麦冬6克 煅决明12克 知母4.5克 橘红3克 三剂而安。(《孟何马培之医案论精要》)
按:本案症状描述之精要,以“肝郁肺热”而肝风煽肺,故伴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善太息等肝郁之证及咳嗽痰少,鼻血鲜红等肺热之症,以清热平肝熄风之剂而愈。
〔简便验方〕
1.血余炭、栀子炭或百草霜研末吹鼻。
2.大蒜一枚,去皮,捣如泥作饼,敷同侧足心。
3.白茅根30克、栀子炭10克煎水饮,用治实火鼻衄。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衄,由血气虚热故也。肝藏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血之与气,相随而行,循于经络,荣于脏腑,若劳伤过度,脏腑生热,热乘血气,血气得热则流散妄行,从鼻出者,谓之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