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硬
五硬
五硬是指婴幼儿头项、口、手、足、肌肉等部位板硬不灵的疾病。临床以头项、胸背和腰腹等处肌肤紧张强硬不柔、难以屈伸仰俯、伴以手足冰凉、身体不温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季,以早产体弱之新生儿为多见。主要由阳虚寒凝所致。
〔病因病机〕
临床多由阳气虚衰,寒凝血涩所致。
(一)阳气虚衰 新生儿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气血未充,元阳不振,以致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达于四末,故见手足冰冷,身体不温,头项乏气血濡养,则板硬不灵活,难以屈伸俯仰。
(二)寒凝血涩 因气候寒冷,加之保暖较差,寒邪袭人,血得寒则凝,寒凝血涩,故肌肤肿硬发凉,皮色发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常发生于寒冷季节,尤以早产、难产、产伤、体弱出生一周左右的新生儿为多见;
2.其证全身发凉,局部皮肤僵硬苍白肿亮,难于用手捏起,头项难以屈伸。
肌肤不温、皮肤板硬、身冷肢厥,心腹硬急而痛,哭声低怯乏力,面色苍白为内寒,乃正气不足;面色苍白或紫绀,肢端发凉,形寒踡缩,皮肤板硬而凉,关节强直不利,肌肉肿胀,为外寒,乃邪气有余。
本病应与胎寒、新生儿水肿、硬肿症相鉴别:
1.胎寒:胎儿生下后,即昏昏欲睡,面色㿠白,口气清冷,腹痛便清,四肢厥逆,间有手足挛急现象但无板硬如木、强直不能转动之症。
2.新生儿水肿:皮肤苍白肿亮,但皮肤不板硬、且多发于全身,波及眼睑、阴囊等部位。
3.硬肿症:各论第一章。
(二)论治要点
阳气虚衰者宜益气温阳,寒凝血涩者宜温经通络。关键在于及时治疗,并注意保暖,因本病病情严重,若治不及时,调护失宜,往往危及生命。此外,适当配合外治法,亦可促使病情缓解。
(三)常见证治
1.阳气虚衰:
证候:体质虚弱,全身清冷,僵卧少动,哭声低怯,不能吮乳,关节不利,局部皮肤板硬如木,苍白肿亮,唇舌淡白,指纹淡红或沉滞。
治法:益气温阳。
方例:六味回阳饮。
2.寒凝血涩: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僵硬不能捏起,肿硬多见于小腿、臀、臂、面颊等处,患处皮肤色暗发紫,面色晦暗,唇舌暗红,指纹红滞或不显。
治法:温经通络。
方例:当归四逆汤。
(四)临证权变
本病阳气虚甚者,加黄芪桂枝,并配合温灸局部;若有风寒表证者,宜用小续命汤;若肚大青筋隐现者,乃肝木乘脾,宜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白芍、柴胡。
〔调护〕
1.分娩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2.不要把新生儿胎脂拭得太净,因胎脂有保暖作用。
〔简便验方〕
1.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2.韭菜150克,切,煮熟,加白酒适量,候温,用纱布蘸擦硬肿处,每日二次。
〔文献摘录〕
《幼幼集成•五软五硬证治》:“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清冷而硬,此阳气不荣四末也”。
《保婴撮要•五硬》:“此证从肝脾二脏受病,当补脾平肝,仍参痉证急慢惊风门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