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哮喘

哮喘

哮喘,是婴幼儿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临床以突然发作阵发性哮鸣气促、呼气延长,及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为主要特征。多发于春秋两季,但也有常年发作的。一般年龄越小,身体素弱,发病率越高,随着小儿生长发育,体质渐充,发病率越少,发作间隙延长,以至逐渐缓解。但少数小儿亦可迁延反复,日久不愈,致成痼疾。

本病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或其它因素触动肺中伏痰所致。小儿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化,导致宿痰内伏,忽又外感风寒雨湿,饮食酸咸,甘肥生冷,恼怒气逆,劳累乏力,即可诱发本病。若急性发作期,可按寒性哮喘、热性哮喘、虚寒哮喘,宜分别采用温肺化痰、清肺涤痰、温肺平喘、补肾纳气之剂治之;进入缓解期,当扶正以顾其本,分别予以补肺、健脾、益肾之法。

〔病因病机〕

哮喘的成因,有内外两重因素。小儿肺脏娇嫩,治节失司;脾气虚弱,运化无权;肾阳不振,失于蒸化,酿生痰湿内停,留伏肺俞,是为潜在内因;而气候变化,寒暖失常,感受六淫;饮食不当,或过食生冷酸咸;以及吸入花粉、绒毛、灰尘,接触油漆、煤气、刺激性气体;甚至啼哭呛乳,均乃诱发哮喘的外来因素。故本病虽发作于肺,而又与脾肾二脏有关。如宿痰伏肺,遇寒触发;痰热交阻,肺失清肃;寒痰壅肺,肾虚失纳;肺脾气虚,肾失摄纳等等。

(一)宿痰伏肺,遇寒触发 或坐卧湿地,或进食生冷,新感引动在里之伏痰,壅于气道,以致喘逆气促,哮鸣有声。肺气不宣,故胸感闷塞;而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吐色白,清稀多沫。

(二)痰热交阻,肺失清肃 风热犯肺,或寒因热化,内迫停痰;或嗜食肥甘厚味,酿痰积热,使肺气不宣,气逆而上,发为胸高气粗,咳喘哮鸣。且邪热灼津,痰火壅盛,故痰黄粘稠,烦渴而喜冷饮。

(三)寒痰壅肺,肾失纳摄 哮喘反复不愈,由肺及肾,致肾虚不能纳气,一旦气候变化,感受风寒,即寒痰壅肺,肾失摄纳。此时上虚下盛,哮鸣短气、端坐喘息。而肾虚气损,故肢冷面青,小便清长。

(四)肺脾气虚,肾失摄纳 哮喘日久,或大病之后,肺脾气虚,肾元亏耗,失其摄纳,气无所归,以致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且肺虚气失所主,脾虚精微不化,肾虚蒸化无力,故多伴有形瘦神惫,跗肿肢冷。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有反复发作喘急哮鸣的病史。

2.有气候变化外感时邪、疲劳、起居失宜的病史。

3.有呼吸迫促,喉间痰鸣有声,咳嗽,咯痰,胸闷为主的临床症状。

4.突然呼吸困难,咳痰不利,喉中哮鸣,声若拽锯,至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额渗冷汗,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表情不安,为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表现。若胸闷憋气缓解,痰鸣气喘消失,一如常人;或仍有轻度咳嗽咯痰,呼吸紧迫感,则转入哮喘缓解期。

本病应与慢性咳嗽、肺炎喘嗽相鉴别:

1.慢性咳嗽:①以咳嗽咯痰、经久不愈为主要特征;②病势可时轻时重,但无明显的发作与歇止。

2.肺炎喘嗽:①以身热咳嗽、气息鼻煽为突出见证;②多继发于感冒、麻疹之后,或其它疾病过程中;③无明显的复发性。

(二)论治要点

1.急性发作,邪实为主,治宜攻邪;缓解之后,肺脾肾虚,当宜扶正。

2.痰为本病之宿根,发时以宣肺豁痰为重点,寒喘温化,热喘清化;未发扶正,阳虚宜温补,阴虚宜润养。

3.若表邪未解兼恶寒发热、身痛者,可适当配合解表之药;若哮甚者,宣用降逆平喘之药;若痰多者,应增强化痰利气之药。平时治肾,发时治肺,治肺宜升,治肾宜纳。

(三)常见证治

1.发作期:

(1)寒性哮喘:

证候:咳嗽喘促,喉中哮鸣,痰吐色白、清稀、多沫,胸膈闷塞,形寒无汗,肢冷不温,面色晦滞,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弦。

治法:温肺祛寒,化痰定喘。

方例:小青龙汤加减。

(2)热性哮喘:

证候:咳逆喘促,喉间哮鸣,痰黄稠粘,胸满气粗,声高息涌,呼出为快;身热面赤,烦渴喜冷,小溲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肺涤痰,降逆平喘。

方例:麻杏石甘汤加味。

(3)寒喘兼阳虚:

证候:咳嗽气促,喉间哮鸣如鼾声,痰多白沫,张口抬肩,端坐喘息;面色青灰,肢冷神疲,头汗涔涔,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肺平喘,补肾纳气。

方例:真武汤加杜仲、故纸。

2.缓解期:

(1)肺气虚弱:

证候:自汗怕风,神疲倦怠,气短懒言,语声低微,面色㿠白,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每遇气候变化即发哮喘。

治法:补肺固卫。

方例:苓桂术甘汤加黄芪、淮药。

(2)脾虚气弱:

证候:食少纳呆,脘痞便溏,咳嗽气短,咯痰清稀量多,肢软无力,面黄少华,或虚胖浮肿;舌淡,或边有齿痕,脉濡无力。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作哮。

治法:健脾益气,补肾化痰。

方例:六君子汤加杜仲、故纸。

(3)肾虚不纳:

证候:静息短气息促,呼多吸少,动则心悸气促。阳虚者,面色㿠白,肢冷畏寒,大便澄清,夜尿遗床,或尿后余沥,舌淡胖嫩,苔白,脉细无力;阴虚者,颧红舌干,五心烦热,消瘦盗汗,腰膝酸软,便结尿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治法:补肾摄纳。阳虚,温肾纳气;阴虚,滋肾纳气。

方例:阳虚,金匮肾气丸;阴虚,都气丸。

(四)临证权变

哮喘发作严重,心阳受累,症见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者,为肺气欲绝,心肾阳衰的喘脱之象,急以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扶阳固脱,镇摄肾气。若寒性哮喘见胸闷烦躁兼热渴者,宜辛凉并投,用麻杏甘石汤;若热性哮喘兼便秘者,宜清化、通下合施,用泻白散合小陷胸汤;若未发时,肺之气阴两伤,自汗怕风,气短乏力,呛咳,痰少稠粘,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宜益气养阴,用生脉散加黄芪、沙参、玉竹。若阴阳两虚,时值缓解期也气短息促明显,用参蛤散加胡桃肉或紫河车粉大补阴阳。

〔调护〕

1.发作时应保持安静,设法解除病儿的紧张情绪。

2.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小儿体质。

3.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受凉感冒。

4.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吸入烟尘和刺激性气体。

5.勿食过甜过咸及生冷之品。特别乳幼儿啼哭未定,不可立即喂乳,以免气逆引哮。

〔应用例案〕

朱姓儿,年九岁。素有奶哮。初起恶寒发热,面赤唇红,继则痰涎上壅,喉中䶎齁如水鸡声,或如拽锯,鼻煽口干,二便不利。脉右浮滑搏数,左浮弦,舌苔黄白相兼,脉证合参,此由于痰火内郁,风寒外束。治疗非麻黄不足以开其肺窍,非石膏不足以清镇痰火,故以为君;然痰为有形之物,故又以橘、半、蒌、枳为臣,辛滑涤痰,化脓为薄,化薄为无;佐以杏仁下气降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处方:

麻黄1.5克 光杏仁4.5克 生石膏12克(研细) 清炙草1.5克 广皮红3克 姜半夏4.5克 栝蒌仁12克(杵) 生枳壳3克 生姜汁四滴 淡竹沥两瓢(分冲)

效果:一剂知,二剂诸症皆减,后用清金丹(莱菔子30克拌炒猪牙皂15克研细,姜汁竹沥打面粉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朝晚各一次,用金橘脯一枚,剪碎泡汤送下),调理旬日而愈。(《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按:小儿奶哮,往往由儿患伤风,乳母不知忌口,以荤酒油腻盐醋酸咸姜椒辛辣等一概乱投,以致乳汁不清,醖酿而成,此案汤丸二方,确切病情,宜乎投之颇效,惜近世畏麻黄石膏如虎,不肯放胆照服以贻误病机。

〔简便验方〕

1.热哮发作,用冰片3克,调凡士林一两,敷贴膻中穴。

2.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内服,每次1〜3克,每日三次,连用三天,用于热性哮喘。

3.哮喘发作痰多,用皂荚15克煎水,浸白芥子20克,12小时后焙干,每次1〜1.5克,每日3次。

4.哮喘缓解期脾肾两虚,长期生食胡桃肉,每次3〜5克,每日3次。

〔文献摘录〕

《幼科释谜》:“大多幼稚多吃咸酸,渗透气脘,一遇风寒窒寒道路,气息喘促,故多发于冬初”。

《幼科释谜》引圣惠方:“小儿嗽而呀呷作声者,由胸膈痰多嗽动,其痰上搏于咽喉之间,痰与气相击,随嗽动息,呀呷有声”。

《幼科发挥》:“小儿素有哮喘,遇天雨则发者,苏陈九宝汤主之。”“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

《幼科发挥•肺所主病》:“一女子素有喘病,发则多痰,予用补肾地黄丸服之。或怪而问曰:喘者肺腑也,今补肾何也?予曰:肺主气,肾则纳而藏之,痰涎者,肾之津液所生也,哮喘吐涎,乃气不归元,津液无所受也,果服此丸而安。”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