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淋证

淋证

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即尿频、尿急、尿痛)小腹拘急,痛引脐中为主要特征。临床可分为虚、实两类及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种。

现代医学的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膀胱湿热、肝郁气滞、肾气亏虚所致。

(一)膀胱湿热 小儿常因外阴不洁,秽浊之邪上犯膀胱;或小肠邪热,或心经火热炽盛,或下肢感受丹毒,壅遏脉络,波及膀胱;或多食肥甘煎炸之品,积湿生热,湿热流入膀胱,因之引起膀胱气化不利,遂发为淋证。若湿热毒邪客于膀胱,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若膀胱热盛,热伤阴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为血淋”。若湿热久蕴,煎熬水液,尿液凝结,聚成砂石,则为“石淋”。若湿热稽留,阻滞络脉,脂液不循常道,渗于膀胱,与尿液相混,则为“膏淋”。

(二)肝气郁结 小儿每因惊恐影响肝气之疏泄,气郁而化火,热移下焦,使膀胱气化不利,则发为“气淋”,是为实证。如病久而致肝木侮脾,脾气失健,使输布精微之力减弱,上使肺气不足而令气化不及膀胱,脾气衰则中气虚而温运不行于下,则发为“气淋”,是为虚证。

(三)肾气亏虚 小儿脏腑娇嫩,肾气常虚。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不约膀胱,则发为“劳淋”。肾虚不摄脂液,则发为“膏淋”。肾阳亏虚阳虚火旺,迫血妄行者,则为“血淋”。

所以,淋证的病因以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病初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已虚,则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小便频急,淋沥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诸淋之基本特征,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2.有无尿痛是鉴别虚实的重要指征。尿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而尿痛的轻重程度往往与湿热邪气的盛衰相关,尿痛甚者湿热邪气亦甚,随着湿热邪气被清除,尿痛也减轻或消失,这在热淋、血淋尤为明显。

3.小便混浊黄赤多为湿热邪盛,溺液清白多为邪退或正虚。

4.各种淋证的临床特点是:血淋尿血而痛。气淋脘腹满闷胀痛,小便涩滞,尿后余沥不尽。石淋小便窘急不能卒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而痛止。膏淋小便涩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劳淋遇劳倦加重或诱发,小便涩痛不显著,余沥不尽,腰痛缠绵,痛坠及尻。

本病之血淋应与尿血鉴别:血淋和尿血都以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为共有特征,其鉴别点是尿痛的有无。《丹溪心法•淋》指出:“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血淋多为实证,尿血多为虚证。

(二)论治要点

实者清利除邪,虚者补肾扶正,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膀胱湿热者,清热除湿;血热妄行者,凉血止血;气滞血瘀者,理气化瘀;砂石结聚者,涤除砂石;正气不足者,或滋肾,或补中,或益气养阴。

(三)常见证治

1.热淋:

证候: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色黄赤,灼热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脐中,或伴有腰痛拒按;或见寒热口苦,恶心呕吐;或并见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通淋除湿,清热解毒。

方例:八正散。

若腹胀便秘甚者,加枳实,并加重大黄用量;若小腹坠胀者,加川楝子、乌药。素体阴虚,舌上少苔,脉细数者,用猪苓汤育阴,血虚舌淡脉细,面色萎黄少华者,用五淋散。以上二方均可加银花藤、车前草、紫花地丁。

2.血淋:

主候:尿色红赤,或夹紫暗血块,溲频短急,灼热痛剧,滞涩不利,甚则尿道满急疼痛,牵引脐腹。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尿色淡红,尿痛滞涩不著,腰膝痠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实则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则滋补肾阳,清热止血。

方例:实证,小蓟饮子。虚证,六味地黄丸加龟版、阿胶、

女贞子、旱莲草。

若病热较重者,加黄芩,白茅根;有瘀血征象者,加三七、琥珀粉、川牛膝等。体虚者,宜四物汤加桃仁、牛膝、通草、红花、丹皮等。

虚证若肝郁胁痛腹胀者,加白芍、柴胡。阴虚湿热未尽者,用阿胶散。

3.气淋:

证候:实证,小便滞涩,淋沥不畅,余沥难尽,脐腹满闷,甚则胀痛难忍,脉沉弦,苔薄白。虚证,尿频溲清,滞涩不甚,余沥难尽,小腹坠胀,空痛喜按,不耐劳累,面色㿠白,少气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

治法:实证,宜理气和血,通淋利尿。虚证,宜补中健脾,益气升陷。

方例:实证沉香散。虚证,补中益气汤。

实证,若小腹胀满难涩,气滞较剧者,加木香、青皮、乌药,开郁破气;有刺痛感等瘀血证象者,加川牛膝、红花、赤芍。

虚证,若兼血虚肾弱者,用八珍汤加淮牛膝、枸杞、杜仲。

4.石淋:

证候:实证,尿中时夹砂石,小便滞涩不畅;或尿不能卒出,窘迫难忍,痛引少腹;或尿时中断;或腰痛如绞,牵引少腹,连及外阴,尿中带血。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数;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可伴见少腹空痛,少气无力,或手足心热,或腰痠隐痛,或舌红少苔,或脉细而弱。

治法:实证,涤除砂石,通淋利尿。虚证,益肾消石,攻补兼施。

方例:实证,石苇散加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虚证,治石淋方加金钱草、海金砂、车前草、滑石。

5.膏淋:

证候:实证,可见小便混浊不清,呈乳糜色,置之沉淀如絮状,上有浮油如脂,或夹凝块,或混血液,尿时不畅,灼热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虚证,可见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著,形体消瘦,腰膝痠软,头昏无力。舌淡苔腻,脉细数无力。

治法:实证,清热除湿,分清泌浊,清心通络;虚证,补肾固涩。

方例:实证,萆薢分清饮。虚证,六味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

实证,若小便黄热而痛甚者,加龙胆草、木通,栀子;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益智仁,小便带血者,加大蓟、小蓟、藕节、白茅根。

6.劳淋:

证候: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时轻时重,遇劳加重或诱发,尿液赤涩不甚,溺痛不著,淋沥不已,余沥难尽,不耐劳累。苔薄,脉细。

治法:温阳益肾。

方例:金匮肾气丸。

如小腹坠胀,大便时小便淋漓而出,脉沉弦或微弱者,属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

(四)临证权变

淋证之治疗,前人有忌汗、忌补之谈。但是,若淋家新感外邪,证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肺卫表证者,解表治标势在必行。唯需审其有无正气不足之象,若有气虚、阴虚、血虚等表现者,又当酌情参以补益之品,扶正祛邪并用,使邪去而正不伤。至于淋证忌补之说,及是指实证而言,补则犯实实之戒。诸凡肾虚脾弱,气阴两虚者,决非禁补。故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淋浊》评语中说:“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当分别”。

〔调护〕

1.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外阴不洁,湿热丹毒等。积极治疗消渴、痨瘵等肾虚疾患,避免不必要的导尿等。加强儿童清洁卫生的教育。

2.淋证应多喝开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应用例案〕

吴某,女,6岁。1968年1月24日初诊:一周来,患儿尿短赤,尿频、尿痛,不发热,纳呆,精神不振,大便偏燥,舌质浅红,苔白腻微黄,脉滑数,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0〜2,白细胞10〜15。

辨证:膀胱湿热。

治则:清热通淋。

处方:

车前子9克 滑石18克 瞿麦9克 扁蓄9克 冬葵子9克 甘草梢4克 琥珀末1.6克(冲服) 水煎三剂。

1月26日复诊:尿色不赤,尿次减少,尿痛消失,一般情况见好,脉滑缓,尿常规(-),前方再进二剂以巩固疗效。(《何世英儿科医案》)

:尿频、尿赤,尿痛,舌红苔腻而黄,脉滑数,此乃膀胱湿热无疑,法当清热通淋,车前子、滑石、瞿麦、萹蓄、冬葵子、甘草梢、琥珀末,均为清热利尿之品,紧扣病机,立法确切,选药精当。

〔简便验方〕

1.海金砂草,地锦草、薏苡仁、车前草、萹蓄、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榆白皮、栀子,任选一、二种,每种15〜3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治疗热淋。

2.赤芍、槟榔各7克,鸡肠草,石苇各7克,淡豆豉10克,水煎服,日三次,治气淋。

3.醋炙鳖甲,牛角烧灰,鱼脑石,鸡内金,菝葜,任用一种,研末,每次3克,日三次;或金钱草30克,车前草30克,葵花子30克,胡桃肉十枚,任选一种,水煎服,日三次,治石淋。

4.荠菜花,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茎(取中心粳子),玉米须,任选2种,每日用30克,水煎服,日三次;或鲜葎草一捤捣汁,加醋过量,日三次。治膏淋。

5.菟丝子10克,水煎服,日三次,治劳淋。

〔文献摘录〕

《丹溪心法•淋》:“大凡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执剂之法,并用流行滞气,疏利小便,清解邪热。其于调平心火,又三者之纲领焉。心清则小便利,心平则血不妄行”。

《医学入门•五淋》:“治膏淋、石淋,郁金,琥珀开郁,青皮、木香行气,蒲黄、牛膝破血,黄柏、生地滋阴”。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