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痧
风痧
风痧是由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初起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征。本病大都发生在冬春两季,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在幼儿教育机构中可发生流行。
本病因感受风热时邪所致。由于邪毒较轻,一般只侵袭肺卫,偶见有邪伤营血的证候。
本病预后良好,但妇女在怀孕三个月内罹患本病者,常易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从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发于皮肤所致。临床可分邪侵肺卫、邪伤气营辨之。
(一)邪侵肺卫 风热邪毒侵袭肺卫,故见恶风发热、咳嗽、流清涕等;肺主皮毛,风毒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表,则见淡红色丘疹。
(二)邪伤气营 风热邪毒伤及气分营分,则见高热、烦渴,疹色焮红,融合成片。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有与风痧患儿接触史。
2.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
3.发热当天或次日,全身透发细小淡红疹,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惟手足心较少或无疹,但有痒感,2〜3天后隐退。
4.疹退后无脱屑和斑痕。
本病应与麻疹、丹痧相鉴别。
(二)论治要点 本病由于毒热较轻,故表现的症状亦较轻,一般仅见发热,全身皮表出疹,很少深陷营血,故治疗当以辛凉宣发为常法,一般不用风阳温燥之品。
(三)常见证治
1.邪在卫分:
证候:发热、恶风、喷嚏、流涕,或见咳嗽,精神倦怠,胃纳欠佳,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搔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舌微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银翘散加野菊花、黄芩。
2.邪热炽盛:
证候:壮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致密,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例:透疹凉解汤。
若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以清热生津止渴。纳差者,加神曲、麦芽以助运消导。大便干结者,加生首乌以通便。
(四)临证权变
个别患儿可因邪热炽盛,内陷营血,证见壮热口渴,烦躁惊惕,甚或昏迷抽搐,舌质绛红,苔黄,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可选用清营汤。少数患儿因搔痒而抓破皮肤,或被污染,以致溃烂成疮,壮热不退,又当重用清热解毒,以五味消毒饮化裁。
〔调护〕
1.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炸、油腻食物。
2.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皮肤。
〔简便验方〕
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儿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79年10月第1版)
〔文献摘录〕
《痘科类编释意》:“疹有小小颗粒,尖而不长,无脓汁,又不结痂,是禀于阳,阳气轻清而然也。若颗粒红润鲜艳,使之不紫黑,不枯焦,则又血之附随其气以成功也,非禀于阳而成于阴乎?寒则伤气,热则伤血,所以谓痘宜温暖而疹宜清凉,此常法也。
《养生方》:“汗出不可露外及浴,使人身振寒热,风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