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春温

春温

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壮热、烦渴,甚则神昏、痉厥为主要特征,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多。成人与儿童均可患病,但以10岁以下小儿为多见。

“冬令收藏未固”,是小儿好发本病的重要原因。本病既可因伏邪化热而发,也可因感春令气温而生,然其要在于温热之邪,易于化热,传变迅速,往往初起即见里热之证。同时小儿神气怯弱,邪气易于深入而发生抽搐、神昏、甚者角弓反张等危重证。

〔病因病机〕

本病乃春月感受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而发病,其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

(一)邪犯卫气,引动伏热 春温初起,外感邪气,引动伏热而发病,可见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痛等卫分之证。伏热在里,阴液已伤,因而出现咽干口渴,心烦溲赤,舌苔薄黄等气分之证。

(二)邪热外发,郁入少阳 邪热自里外发,故见发热而不恶寒,热邪郁入少阳胆经,津液受伤,而见口苦咽干,口渴心烦,尿短赤,舌质红等症。

(三)热入阳明,腑实阴伤 热入阳明则致腑实阴伤,证见发热不恶寒、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黄燥等;若腑实未去,气阴已虚,则又可见身热、腹满便秘,唇红色焦,口干燥,倦怠少气等;若邪热壅遏于胃,胃热上迫于肺,熬炼津液成痰,而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常,因而咳嗽频作,痰浊如脓,肺络受阻,而胸胁刺痛,胃热伤阴,则见发热,纳呆,唇红口干,苔黄舌质红。

(四)热入营血,消烁营阴 若气分邪热未解,营分热邪已炽,则可形成气营两燔之证。气分热盛,而见壮热口渴,头痛剧烈,舌苔黄,脉洪数。热扰心营,证见烦燥不安,甚或神昏谵语;邪热炽盛,阴液受损,筋脉失养,而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迫血妄行而见肌肤发斑或吐血鈕血等。若邪热陷入营分,营阴耗损,则见身热夜甚;邪热入营,心神被扰,故见心烦躁扰,甚或神昏谵语。营热蒸腾则斑疹隐隐,舌无苔或少苔。若邪热不解,深入血分,心主血,而见壮热躁扰,甚或昏狂谵妄,热邪迫血妄行,故见吐衄、便血、斑疹透露紫黑,舌质绛,脉数等症。

(五)热入下焦,肝肾阴伤: 若温邪久羁,深入下焦,刼烁肝肾之阴,可致阴虚阳亢。而见身热面赤,五心潮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若肝肾阴伤,以致水不涵木,筋脉失养,出现手足抽搐,时急时缓,甚者拘挛强直,唇焦口干,小便黄,舌光无苔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春季。

2.有的患儿发病前可有饮食乏味,身体倦怠,小便短黄等先兆症状。

3.本病一般以突然发病,壮热、烦渴、斑疹,甚则神昏痉厥为主证。

4.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病程较长的特征。

本病应与风温相鉴别:

1.风温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头痛、咳嗽、脉浮数等卫表证为主。

2.风温具有首犯肺卫,易于逆传心包的特点。

3.相对而言,风温发病较轻而缓,病程也较短。

(二)论治要点

本病的治疗,应以清里泄热为主,并应时时注意保存阴液,透邪外出。热在气分者,初起即宜苦寒,直清里热;热在营分的,主以清营解毒,透邪外达,或解表清里,同时并进。热盛动血者,治宜凉血解毒;热盛动风者,治宜凉肝熄风。热入营血,易发斑疹,属斑者,治以清营凉血,清胃解毒;属疹者,治宜清营泄热,宣肺达郁。春温以壮热为主,同时又有神昏抽搐,阴液明显亏损者,应首选神犀丹,以神昏抽搐为主,热势较缓者,应首选至宝丹,开窍通灵:而壮热、神昏、抽搐具重者,则用安宫牛黄丸为佳,春温后期,邪热伤阴,应以养胃滋阴为主。

(三)常见证治

1.卫气同病: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痛,咽干口渴,心烦、溲赤、舌苔黄,舌尖红,脉滑数或数。

治法:解表清里,

方例:葱豉桔梗汤加黄芩、玄参。

若高热惊厥者,可合用小儿牛黄散。

2.邪在气分:

(1)热在少阳经:

证候:发热不恶寒,口苦咽干,口渴心烦,小便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

方例:黄芩汤加玄参,淡豆豉。

(2)热在阳明经: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证候: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黄燥,脉数。

治法:滋阴攻下。

方例:增液承气汤。

②阳明热结,气阴两虚。

证候:身热,腹满便秘,唇红舌焦,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舌苔干黄或焦黑,脉细数无力。

治法:通下泄热。

方例:新加黄龙汤。

③胃热上迫,痰浊壅肺。

证候:发热,咳嗽频作,胸胁刺痛,痰浊如脓,纳呆,唇红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泻肺胃。

方例:麻杏石甘汤合清燥救肺汤。

3.邪在营血:

(1)热灼营阴:

证候:身热、入夜尤甚,心烦躁扰,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咽燥口干而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

方例:清营汤。

(2)热入血分:

证候: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语,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例:犀角地黄汤。

(3)气营两燔:

证候:壮热口渴,头痛剧烈,颈项强直,烦躁不安,甚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或肌肤发斑,或吐血衄血,舌苔黄,舌质绛,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开窍安神。

方例:清瘟败毒饮合至宝丹。

4.肝肾阴伤:

(1)阴虚阳亢。

证候:身热面赤,五心潮热,烦躁不安,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清热。

方例:加减复脉汤加生龙骨、石决明。

(2)虚风内动。

证状:唇焦口干,烦躁,手足蠕动或瘛疭,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光无苔,舌质红,脉虚。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方例:大定风珠。

(四)临证权变

温热之邪,易于化火,传变甚速。若邪入营血,扰及心肝,突然神昏厥逆,斑疹迅速增多,其色紫黑,肢端青盛而凉,此乃痰血内阻,热毒内壅乏象,宜用安宫牛黄丸,以开窍回厥。素体虚弱而起病急骤者,可在短期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肢端青紫,斑疹暗黑,脉象微细,指纹沉滞等症,此乃虚脱之象,治当回阳固脱,宜用参附龙牡汤,如四肢微温、气促、口渴,为气阴两伤,可用生脉散以益气生津。

〔调护〕

1.衣着要适宜,不可重衣过暖,以致经常汗出,阴液暗耗。

2.常食疏菜,如萝卜、大蒜、青菜等。

3.在春季疾病流行时,不要让小儿到公共场所去,以免感都受。

〔应用例案〕

胡某某,男,4岁。春月患温……起病发热头痛,呕吐黄绿粘液,项脊强直,双目斜视,两手乱舞,神志昏迷,口噤不语,舌时伸缩颤动。住院治疗,病势日剧。

诊视脉弦劲而数,舌质干焦而苔反白。由于温邪未透卫表,内陷肺胃,痰热蕴结,逆传心包。法当解热化痰,清心止痉。

双钩藤10克 冬桑叶7克 滁菊花7克 川贝母5克 炒栀仁5克 天竺黄5克 左秦艽5克 淡黄芩5克 胆南星3克 炒僵蚕3克 西枳壳3克 瓜蒌仁(捣)10克 牛黄清心丸(泡)1粒

复诊:服药引吐浓痰粘液甚多,神志稍清,苔变黄燥,邪热充斥三焦,腑气不通,热浊不化,内逼营血,引邪外解,力求开泄,原方去天竺黄、胆南星、僵蚕、牛黄丸,加鲜竹茹10克、川黄连3克、锦纹黄(泡兑)7克。

三诊:大便下溏粪极秽,身热减低,自述项脊强痛,颈动脉(大迎)跳动明显。热结气分,当领邪从枢转化。

冬桑叶7克 滁菊花7克 香清蒿5克 淡黄芩5克 炒山栀5克 瓜蒌仁10克 川浙贝各5克 左秦艽5克 连翘芯7克 天花粉7克 生知母7克 生石膏10克 西枳壳3克 川黄连2克

四诊:连服四剂,人事清醒,脉静身凉,惟大便燥结,上方去桑、菊、加锦纹大黄、玄明粉各7克,连服二剂,大便通利,食欲渐振而瘳。

:本例在危重时,经西医会诊抢救,日趋危笃,要求中医治疗。根据脉证表现,诊断为春温病,按照春温的治则,首先清热止痉,其次泻下存阴。药量虽轻,亦能桴鼓相应。如果不分长幼一概重量,既使药证相等,必致邪去正伤,遗患无穷。(《李聪甫医案》)

〔简便验方〕

1.生石膏15克、栀子5克、竹叶10克、薄荷3克、甘草3克,水煎服,1日1〜2剂,分3~6次温服,用于卫、气分高热阶段。

2.芦根15克、栀子3克,水煎服,1日一剂,分3次温服。用于卫、气分阶段。

〔文献摘录〕

《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石山医案》:“有不同冬伤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曰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之温病也”。

《温热论》:“若于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以苦寒以清里热”。

《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藏于少阴,昔贤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

《温热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