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五软

五软

五软又名“软瘫”、“胎怯”,是因发育障碍,成长不足而致头项、口、手、足、肌肉痿软为主症的疾病。临床以头项软弱倾斜不举,口软唇弛,咀嚼困难而易流涎,皮、肤松弛,肌肉虚软,手软下垂,难以握举,足软不能站立为主要特征。诸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哺养失调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哺养失调,筋骨肌肉失养所致。

(一)脾肾两亏 父精不足,母血素衰,先天之禀赋则亏。先天之本在肾,肾主骨,生髓,故肾亏则骨弱,髓不充;后天之本在脾,脾主肌肉、四肢、口唇,后天失养则脾虚,脾虚则肌肉、四肢、口唇软弱无力。

(二)气血虚弱 小儿出生后哺养不当,或平素乳食不足,或大病后失于调养则脾胃亏损而致气血虚弱。肌肉筋骨失其气血之滋养则痿软乏力;甚则血不养神,引起神情呆滞,反应迟钝,有如白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

2.无实证,多有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的病史。

3.临床表现为头项软而不举,口唇软而难咀,手软而不握,足软而不立,肌肤软而松弛。

4.诸证并见者难疗,独见者易治。

本病应与五迟及软脚瘟的后期症状相鉴别:

1.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到既定年龄仍不能讲话、不生牙齿,头发稀少,不能站立与行步。

2.软脚瘟:其后期虽亦有肢体痿软、肌肉松弛,但以下肢多见,且无头项软、口唇软、肌肤软的症状。易发于夏秋季,光有发热、咳嗽、咽红、全身肌肉疼痛的前驱症状,且具有传染性。

(二)论治要点

脾肾两亏者治宜健脾补肾,气血虚弱者治宜益气养血。临床虽以脾肾两亏为多见,但二证又往往交络互织,因此,必须脾肾气血兼治,然后再根据临床表现,在治疗上有所侧重。需要强调的是,治疗痿弱重症,治法必以脾胃为主,即使见肾亏之证,也不宜过用滋腻之品。此外,本病多为虚弱重证,非短期治疗所能奏效,而须守方缓图,方可见功。

(三)常见证治

1.脾肾两亏:

证候:头项软弱倾斜,不能抬举,口软唇弱,咀嚼困难,常有流涎,手软下垂,不能握举,足软驰缓,不能站立,肌肉松弛,活动受限,舌淡苔少。

治法:健脾补肾。

方例: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2.气血虚弱:

证候:面色苍白,食少不化,肢体软弱,四肢关节软,口开难合,甚则神情呆滞,智力迟钝,舌伸口外。唇白、舌淡、苔光。

治法:益气养血。

方例:八珍汤。

(四)临证权变

手软甚者,加桂枝、姜黄,足软甚者,加独活、续断,使药力直达病所。病程久,痿废驰纵,酌加鸡血藤、川山甲活血通络。五软日久兼见面色㿠白而肢冷溏泻者,可酌加附子。

〔调护〕

1.体弱孕妇应加强营养。

2.宜用母乳哺育,饮食定时定量,渐增牛奶、鸡蛋、排骨、瘦肉、水果等食品。

3.常抱于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应用例案〕

吴江史万湖子七岁患呕泻,囟目顿陷,天柱骨倒,兼无面色。先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一剂吐泻止而诸证愈,又用钱氏地黄丸料煎服顿安。(《幼科准绳•五软》)

:“天柱骨倒”,乃五软中之头项软,吐泻后“囟目顿陷”,“兼无面色”,脾肾阳虚,故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升脾温肾。又虑阳虚及阴,故服钱氏地黄丸滋补肾阴,辨证准确,方药对证,故诸证自愈。五软虽为虚羸痼疾,若疾病早期使用对证之药,亦可渐复全形。

〔简便验方〕

1.金灵散:用白僵蚕不拘多少,直者,去丝炒为末,每服2克,3克薄荷、酒调下。(《幼科准绳•五软》)

2.针灸:大椎、安眠、哑门、陶道、百会、印堂、内关、合谷、足三里。每日一次。(江育仁•《中医儿科学》)

〔文献摘录〕

《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五软证名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气衰而得,有因母血气弱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母贪色,体气虚弱,或年纪已迈而复见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胎者,耗伤真气,及其降生之后,精气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漫,致使头、项、手、足、身体软弱,名为五软”。

《保婴摄要•五软》:“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源其要,总归于胃。盖胃为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宜用异功散合黄芪建中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凡此证必须多用二药,仍令壮年乳母饮之,兼慎风寒,调饮食,多能全形”。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