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赤游丹

赤游丹

赤游丹又名“丹毒”、“丹疹”、“丹慓”、“赤游肿”、“赤游风”,是新生儿感受毒热之气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临床以皮肤红肿热痛、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高热、神昏、抽搐。本病多见于夏季,以婴幼儿最易发生,最早的可于出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

〔病因病机〕

本病可分外感风热,胎热内蕴两类。

(一)外感风热 多由护理不善,小儿皮肤损伤,以致风热邪毒入侵,与血中之热相搏,随气血游走全身,外发肌肤而成。

(二)胎热内蕴 孕母素体阳盛,或妊娠嗜辛辣厚味过甚,热毒蕴结于内,搏于气血,蓄伏胎热,致使小儿初生即患此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起病较急,初起即伴有憎寒壮热,头痛骨楚,唇焦口干等全身症状。

2.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形如云片,边缘隆起,界线分明。

3.常发于一处,继则游走至其他部位,尤以颜面及耳部多见,新生儿则常见于脐部及下腹部。

4.本病自腹出四肢者轻,自四肢入腹者重;一岁以上小儿发病轻,未满周岁的发病重,初生儿患此,每多不治。本病邪毒炽盛,内陷营血,可见神昏抽搐等危象,预后多不良。

本病应与丹痧、荨麻疹、胎赤等病鉴别:

1.丹痧: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皮肤发红疹,并见线状疹,不游走,疹退后有脱屑,伴咽喉肿痛。

2.荨麻疹:皮肤突然发生风团,痒而不疼,消退迅速,反复发作,且发作时必有诱发因素。多不伴憎寒壮热。

3.胎赤:皮肤红赤,但不游走,局部发热,以手触之则幼儿骚动啼哭,但吮乳如常,精神仍好。

(二)论治要点

本病以病情轻重可分为风火热毒和邪毒入营二证,前者治宜疏风散邪,泻火解毒,后者治以清营解毒。证情重者,应配合外治之法,如用大青叶煎水,调如意金黄散敷患处;或用砭刺法去毒血,再用药外敷。本病以风火热毒最为常见。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晚则内陷营血,多致不救,正如沈金鳌在《幼科释谜》中所说:“欲发丹者,必先见于外,如在襁褓中无故生厚够者,此丹毒欲发也;更微喘急,毒气已甚,上乘于肺也,才觉有此,急以水调龙脑饮子,或蓝根、犀角等潜消其毒”。

(三)常见证治

1.风火热毒:

证候:皮肤局部红肿,形如云片,游走疼痛,伴憎寒壮热,烦躁多啼,唇焦口干,舌红苔白或黄。

治法:疏风散邪,泻火解毒。

方例:犀角解毒饮。

2.邪毒入营:

证候:局部皮肤焮赤疼痛,伴高热心烦,唇燥口干;甚则神昏抽搐,舌绛苔黄。

治法:清营解毒、开窍熄风。

方例:神犀丹合紫雪丹。

(四)临证权变

若高热烦躁,大便秘结,宜以蓝叶散泻火通腑;若烦躁口渴,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者,可用凉膈散清上泄下;若肝风内动、四肢抽搐,可用神犀丹合羚角钩藤汤;若高热烦躁,口渴舌绛,为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安宫牛黄丸;若丹毒反复发作,为湿热毒邪互结留恋,可用丹毒饮及外洗方。

〔调护〕

1.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干燥,尤其要加强脐部和臀部护理,避免损伤。

2.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夏天可饮绿豆或金银花露。

3.忌食鸡、鱼、虾、南瓜等发物及煎炸,油腻等食物。

〔应用例案〕

一小儿患此,其色或赤或白,或痛或痒,询之因母食膏粱厚味所致,余用东垣清胃散治其母,牛黄丸治其儿而愈。(《保婴撮要•赤白游风》)

按:小儿患赤游风,固然因外感风热所致,但因孕母嗜辛辣厚味,胎热内蕴所致者亦不少见,故薛氏治此儿,首先询问乳母的饮食,知“因母食膏粱厚味所致”,乃母子同治,故见效甚速。

〔简便验方〕

1.芸苔菜(即油菜),取菜叶捣烂敷之,随手即消;如无生菜,干者为末调敷,(《幼幼集成•丹毒证治》)

2.治赤白游肿、手近微痛。川大黄,生蒲黄、伏龙肝各30克,为细末,水和如薄泥涂之,干则易之。(《证治准绳•幼科赤白游肿》)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有肌肉虚者,为风毒热气所乘,热毒搏于血气,则皮肤赤如肿起,其风随气行,游走不定,故名赤游肿也”。

《幼幼集成•丹毒证治》:“小儿赤游丹毒,皆由心火内壅,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凡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难治”。

复习思考题

1.鉴别下列五组疾病:

(1)疖肿;外痈;疔疮。

(2)黄水疮;小儿湿疹。

(3)赤游丹;冻疮。

(4)赤游丹;丹痧;荨麻疹;胎赤。

(5)白秃疮;肥疮;油风。

2.如何鉴别疖肿是否成脓?成脓与未成脓者各应如何治疗?

3.试述瘰疬、小儿湿疹、赤游丹的证治。

4.如何治疗白秃疮、黄水疮、冻疮、尿布疹和烫火伤?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