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疝气

疝气

疝气又称为“小肠气”、“小肠气痛”、“偏坠”、“胎疝”等。是指睾丸、阴囊肿胀疼痛,或牵引少腹疼痛的疾病。临床以少腹及阴部疼痛为主要特征。根据中医历代文献记载,疝气的范围极为广泛,但归纳起来,其临床所指有三:一为腹部剧烈疼痛,兼有二便不通之病证;二为阴部病证兼有腹部症状者;三为阴囊或腹股沟肿大,摸之有条索状物伴有脐腹疼痛的病证。本篇所论限于睾丸之疝,不包括腹中之疝。

现代医学所称的“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急、慢性“副睾炎”等,均可参考本病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寒邪凝滞而成,或因湿热郁于中,复被寒邪束于外,并流入厥阴而发。

(一)寒邪凝滞 患儿多为素体阳虚,或久居潮湿之地,病邪侵入后,客于肝肾经脉,以致寒邪凝滞,聚于阴分,因而成疝。

(二)湿热搏结 多因素有湿热,复加外寒或寒湿之邪,久羁郁而化热,湿热之邪不得外泄,势必随经下注于肝经任脉,搏结而成疝。

(三)气虚下陷 患儿先天不足,发育不全,气虚下陷,筋脉弛缓,不能摄纳而成。

(四)肝郁气滞 小儿忿怒号哭,气胀流窜,内动肝气,气机失于疏泄所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寒疝、水疝、气疝、狐疝的各自具有的特征是:寒疝,阴囊肿硬发冷,睾丸痛引少腹,唇舌淡白;水疝,阴囊水肿,状如水晶;气疝,阴囊肿胀偏痛,少腹有下坠感或疼痛,时缓时急,舌淡苔薄;狐疝,阴囊一侧肿大,时上时下,如有物状,卧则入腹,立则入囊,胀痛俱作。

2.上述常见的四种小儿疝气,就其本身来说,需进一步辨别寒热虚实,如寒疝为寒,但有虚寒和实寒之别;水疝为湿,亦有寒湿和湿热之分;气疝为气,但有气滞、气虚之辨。

3.疝气多为气分病,但久病入络,亦可病入血分,出现瘀血凝聚之疝。

(二)论治要点

小儿常见疝气病可分为寒疝、水疝、气疝、狐疝等四种。寒疝治宜温经散寒、疏肝理气;水疝治宜化气利水;气疝治宜益气举陷;狐疝治宜疏肝理气。疝气病,多病在气分,因此治疝必先治气,此为治疗疝气病的主要原则。

(三)常见证治

1.寒疝:

证候:阴囊肿硬而冷,牵引少腹作痛,啼哭不安,面色青白,唇舌淡白,脉沉迟,指纹青紫。

治法: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方例:椒桂汤。

若阴囊肿胀而冷、按之不坚、腹中切痛、形寒肢冷、脉沉细者,宜暖肝煎。若兼气滞明显者,可选用天台乌药散加肉桂、吴萸。

2.水疝:

证候:阴囊肿如水晶,坠重而痛,囊湿汗出,或少腹按之作水声,小便短小,舌苔白腻,脉濡,指纹滞。

治法:化气利水。

方例:五苓散加橘核、木香。

若有水气聚结者,加黄芪、苡米。舌苔白厚,湿邪盛者,去白术,加苍术、苡米。苔黄脉数,兼挟湿热者,去桂枝,加黄柏。啼哭不安,疼痛甚者,加橘核、金铃子。若寒湿之邪郁久化热,或复感外邪,出现阴囊红肿而痛痒、皮肤破损而出黄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此乃湿热内蕴之征,宜大分清饮加川柏、龙胆草。

3.气疝:

证候:阴囊肿胀偏痛,反复发作,时因哭闹、咳嗽等引发,少腹胀痛有下坠感,小便短涩不畅,舌淡边有齿印,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益气举陷。

方例:补中益气汤。

若虚中夹滞者,可酌加橘核、茴香、川楝子。兼肾气虚者,加巴戟天、淫羊藿、肉桂。

4.狐疝:

证候:阴囊肿大,或左或右,卧则入于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疝之出入,上下往来,与狐相类。一般唇、舌、脉、纹无大变化。

治法:疏肝理气。

方例:导气汤加乌药、玄胡索、青皮,橘核。

若久病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柴胡、升麻。血分不足者,宜加当归、白芍。阴寒内盛者,加肉桂、附片。

(四)临证权变

小儿上述四类疝气,经过适当的治疗,多能使症状缓解或痊愈。若由于热毒壅盛而致阴囊溃烂成痈者,应积极治疗,密切观察。

〔调护〕

1.注意环境卫生,居处避免潮湿。

2.避免感冒、咳嗽、哭闹及过分的情绪激动。

3.疝病发作期,应卧床休息。

4.根据疝气属性不同,注意饮食禁忌。如一般寒疝禁服水果生冷,热疝禁食辛辣油炸的食物。

5.患儿内裤布质要柔软,以免摩擦损破阴囊、睾丸。

6.可用布带或弹性绷带托住肿胀的阴囊,以减轻坠胀和疼痛。

〔应用例案〕

杨某,男,2岁。寒湿久滞,右疝大如鹅卵,时坚时软,脐腹胀痛,曲腰啼哭,大便溏薄,纳谷不香,面色苍黄,夜烦寝汗,舌苔薄腻,脉象濡弱。证系肝肾虚寒,脾胃湿滞也。治以温通化湿。处方:

桂枝2.4克 桂心2.4克 白芍6克 广木香2.4克 陈香橼6克 陈皮3克 煨生姜2片 红枣3枚 橘核9克 槟榔6克 山楂炭9克 川朴2.4克 四剂。

复诊:胀痛减轻,纳谷好转,神色转润,舌苔已薄;夜眠欠安,大便稀溏。兹拟补中益气。处方:

太子参4.5克 炙黄芪6克 麦冬9克 焦白术9克 柴胡1.5克 五味子2.4克 炙甘草2.4克 陈皮3克 当归6克 煨生姜2片 红枣3枚 五剂。

三诊:药后疝肿日见缩小,舌苔薄润,胃口已佳,夜睡亦安;神色稍振,惟便稀稠。则阴邪已散,肾阳未复也。宗丹溪通阳泻浊法,以杜其根。处方:

肉桂1.5克 淡附片3克 杜仲6克 淮山药9克 小茴香3克 广木香2.4克 橘核9克 萸肉4.5克 六剂。

四诊:疝肿已平,痛止不哭,纳佳色润,大便亦调。再予温补肝肾,以使巩固。处方:

炙黄芪9克 淡附片3克 当归4.5克 淮山药9克 荔枝核9克 熟地12克 巴戟肉9克 龟版12克 橘核9克 桂心2.4克

上药连服十剂而愈

按:本例疝症,为肾阳虚,寒湿内阻。初诊时投以桂枝加桂法,温经暖下,理气化湿,即见胀痛减轻;改予补中益气法加减,疝肿亦见缩小。三、四诊时以肾阳未复,余邪未尽,乃以温补肝肾,通阳泄浊主之,其疾遂平。(《幼科刍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8月)

〔简便验方〕

1.桂枝15克,蜘蛛14枚(焙),共为细末,每服8分,蜜丸亦可。(《金匮要略》)

2.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共烧存性,研细末,每服3克,小茴香汤空心送下。

3.全蝎不拘多少,炒焦为末,每服8分,小茴香酒送下。

4.雄黄30克,矾石60克,生甘草20克,煎水薰洗阴囊,有较好的止痛消肿效果。

5.鲜地骨皮及糯米饭适量,捣烂后外敷睾丸处,局部感热痒即除,可治睾丸肿痛。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多因先天不足,本脏虚弱,复因外感风邪,内食生冷,寒邪凝滞而成者有之,或因湿热郁于中,复被寒邪束于外,邪气乘虚并于血遂,流入厥阴。厥阴属肝,其性急速,故牵引睾丸少腹绞痛也”。

《景岳全书•疝气》:“故治疝者,必于诸证之中,俱当兼用气药”。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