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
钩虫病
钩虫病又称“桑叶黄”、“黄肿病”、“懒黄病”等。钩虫病是指钩虫寄生于小肠内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以疲劳乏力,心悸气促,面色萎黄、苍白、浮肿力主要特征。本病分布很广,各地均有发生流行,其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由于小儿喜欢坐地玩耍,或赤脚接触含有钩蚴的泥土而导致本病。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因钩蚴从体表皮肤侵入,间或亦可从口而入。在流行区,由于小儿赤脚或坐地,接触了含有钩蚴的泥土,或垫用被钩蚴污染的尿布,钩蚴钻入皮肤,并渐渐移行到小肠定居,或因生吃了沾有钩蚴而未洗净的蔬菜、瓜果,直接进入小肠导致发病。钩虫钻入皮肤之内,肌腠受邪,故有局部奇痒、灼热、皮疹等症:虫邪移居肠道,脾胃受伤,升降运化失职,故腹胺、大便不调、恶心呕吐;脏气被虫毒所扰,则出现嗜食生米,泥土、茶叶、火炭等异嗜症;虫毒吸血耗气,日久气血亏虚,水湿不化,故见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浮肿体重等;由于虫邪深伏而移行,故致病多端。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临床见有疲劳乏力,心悸气促、腹胀不食,大便不调,面色萎黄、异食、浮肿等证,又曾在流行地区有赤脚下地及手足发痒史,则应考虑为钩虫病。
2.若大便排出钩虫或粪便镜检有钩虫卵。则可确诊。
本病出现面色发黄、浮肿时,应与黄疸、水肿病相鉴别。
1.黄疸病: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特征,虽见色黄,伹不浮肿,无异嗜症。
2.水肿病:以但肿不黄,肿处皮薄光亮,按之可有凹陷,小便不利为特点。无异嗜症和皮肤瘙痒史。
(二)论治要点
钩虫致病,见证多端,初起有虫蚀皮腠的奇痒和虫邪扰肺的喘咳,当随证治之。当虫邪栖居于肠道,则以脾虚湿困、气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证。虽有虫毒湿热,总为虚多实少,故治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在驱虫的同时,当配合调理脾胃,若体虚较盛者,应先调理脾胃,补益气血,然后再予驱虫。驱虫与调理脾胃,孰重孰轻,孰先孰后,当视其病情,灵活变通。
(三)常见证治
证候:上腹部胀痛不适,大便不调,或干或稀,食欲不振,或消谷善肌,恶心呕吐,或嗜食生米、泥土、炭渣等物,甚者面色萎黄,浮肿、四肢困倦,头晕心悸、动则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以驱虫为主,调理脾胃为辅。若体虚不任克伐者,先调补气血,再予驱虫去邪。
方例:杀虫消积,雷榧丸;祛湿除黄,皂矾平胃散;调理脾胃,香砂六君子汤,补益气血,十全大补汤。
(四)临证权变
本病初起,虫毒侵入皮肤,引起皮肤瘙痒,形成颗粒样疮疹者称之为“粪毒”治以杀虫止痒为主,可用止痒洗剂(黄柏、苍术、荆芥、防风、蛇床子、明矾,共研成粗末,煎汤,趁热熏洗)。若虫邪犯肺,肺失宣降,出现咳喘者,宜用止嗽散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调护〕
1.症状较重者,要让患儿充分休息,注意营养及冷暖调摄。
2.服驱虫药后,随时观察有无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毒副反应,以便及时妥善处理。
3.注意不要让有异嗜症的患儿吞食泥土、煤渣等物。
〔应用例案〕
例一、蛔虫例案
丁孩,十一月初六日诊,腹痛。屡吐蛔虫,既愈复发,脉沉弦。脾湿停阻,生虫之因,防其痛厥。
鹤虱钱半 连皮苓三钱 薏仁五钱 羌荑钱半 青陈皮各一钱 榧子二钱 高良姜三分 香附三钱 川楝钱半 制黄精二钱乌梅六分 椒目二十粒 另鸡内金一钱 九香虫四分 使君子四十粒研末,糖汤下。三剂痛止,蛔自便解。(《周小农医案》)
例二、姜片虫例案
某弟,满腹胀大,青筋暴露,形质日渐消瘦……是虫积也。病者绍兴籍,恐是地方性之姜片虫病。
黑白丑各5克 槟榔9克 大戟5克 芫花6克 甘遂3克 鹤虱9克 芦荟3克 大枣12枚(《章次公医案》
按:虫病以杀虫为基本治法,若体虚不受药攻者,先补虚后杀虫,虚而能受药攻者,先杀虫后补虚,或攻补兼施。如例一之一补九攻法;体实能受药攻者,直驱其虫即可。如例二。
〔简便验方〕
1.鲜苦楝根皮30克、槟榔10克,煎汤,于临睡前顿服,连服3〜5天。
2.使君子肉30克、槟榔30克、雷丸1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早晨空腹服5克,连服3天。
3.雷丸研末,每次10克,一日二次,连服三天。
4.贯众、苦楝根皮、土荆芥、紫苏各15克,煎汤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天。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蚘虫候》:“蚘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者。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贯伤心者,则死。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洪而大,则是蚘虫也”。
《幼幼集成•虫痛证治》:“凡腹内有虫,必口谗好甜,或喜食泥土、茶叶、火炭之类,宜攻去之,槟榔丸”。
《伤寒来苏集》:“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圣济总录:蛲虫》:“蛲虫咬人下部痒”。
《诸病源候论•九虫候》:“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蛔虫病、蛲虫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常见证治。
2.蛔虫病有哪些主要并发症?如何治疗这些并发症?
3.如何预防与治疗姜片虫病和钩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