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痿躄

痿躄

痿躄,是由于风热暑湿疫毒之邪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以先发热而后全身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松弛和萎缩为主要特征。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但春季也可偶见。以1〜5岁为好发年龄,尤以6个月〜2岁为最多,学龄儿童及成人亦偶有发生。

本病初起症状为外感风热暑湿时邪所致,属风温范畴;后期出现肢体痿软,肌肉萎缩畸形,则属于痿证等范畴。初期以邪实为主,后期则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现代医学所称的“小儿麻痹证”可参照本病诊治。

〔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风热暑湿疫毒之邪,从口鼻入侵,初起邪在肺胃。肺失清肃,出现类似感冒的发热,身痛,咽红,咳嗽等症状;胃失和降,则见呕吐,腹胀,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若疫毒入侵肺胃后,旋即流注经络,波及四肢、百骸。盖肺主气而朝百脉,使气血通畅,经络流利;胃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而利关节。由于邪毒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宗筋不利,从而发生肢体疼痛,渐至出现麻痹状态。如病久则损及肝肾,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被损,精血不足,无以濡养筋脉,故后期筋、骨、脉均失所养而致筋软,骨痿,松弛不收,及肌肉萎缩、骨骼畸形等后遗症。故本病与一般温热病的传变不同,不是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的病证,而是手太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少阴四经受病,肌肉、血脉、筋骨三者受损的疾患。临床可分肺胃受病、经络湿热、气虚血瘀、肝肾亏损辨之。

(一)肺胃受病 肺主气,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朝百脉使气血运行于全身以灌溉诸经。咽喉为肺卫之门户,外邪犯肺,则肺失清肃。故出现发热、咳嗽,头痛,汗出,全身不适,咽红等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外邪犯胃则胃失和降,故见恶心呕吐,纳呆食少,腹痛腹泻,苔薄白,舌质红,脉濡数等皆为外感风热之证。

(二)经络湿热 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水谷之气以为养,阳明为宗筋之长,主束骨利机关。湿热内蕴阳明,窜犯经络,故再度发热,肢体疼痛,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湿热薰蒸于里,故见汗多,苔腻舌质红,脉濡细。

(三)气虚血瘀 机体赖气血以为濡养,气血以经络为通路。若经络为外邪阻闭,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气血受损,气虚则不能运血,血虚则不能养气,气因虚而滞,血因滞而为瘀,加之湿热虽退未清,故见热退后,肢体麻痹,瘫痪无力或口眼歪斜,苔腻,脉濡。

(四)肝肾亏损 长期瘫痪,患部经络闭塞,久失气血的濡养,故肌肉逐渐萎缩。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两伤,筋骨无所养,故见肌肉明显消瘦,肢体变细,皮肤欠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畸形,苔薄、脉细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

1.本病发生于夏秋季节;多见于1〜5岁的小儿,6个月〜2岁的小儿尤为多见。

2.本病初起与感冒相似,故诊断较为困难。在发生瘫痪的前期,可见身热复起(称“双峰热”),患儿多有面赤,咽红,出汗,呕吐等。其特点:①全身肌肉或四肢疼痛,且非常敏感,不许别人抚摸触动,穿盖被服亦觉沉重不适;②项背强直疼痛,不能转侧;③足部肌肉拘急,四肢震顫。此乃瘫痪期的先兆。

3.瘫痪的特点是分布不规则,而且不对称,常见者为四肢,见于下肢者更多,而又很少出现双侧对称性瘫痪。

4.若瘫痪不能恢复,则形成持久性麻痹,患肢肌肉明显萎缩,甚者骨骼变形。

(二)论治要点

本病初起可按一般外感及肠胃疾患处理。瘫痪时可采取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益肝肾等治则,并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

(三)常见证治

1.邪犯肺胃:

证候:发热有汗,咳嗽流涕,咽红咽痛,全身不适,或有头痛,腹痛腹泻,便秘,𫫇心呕吐,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化湿。

方例:葛根芩连汤。

咳甚者,加桑叶、前胡、桔梗、浙贝以疏风止咳;表湿盛者,加防风、晚蚕砂解表祛湿;湿偏重者,可加藿香、半夏、苡仁和胃化湿;烦躁不安者,加灯心,地龙安神镇静;嗜睡苔腻者,加陈胆星、茯苓、菖蒲等化痰浊;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决明子清热润肠。

2.邪注经络:

证候:再度发热,肢体疼痛,转侧不利,拒绝抚抱,烦躁不安,汗多,苔薄腻微黄,舌红,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疏通经络。

方例:三妙丸。

湿热盛者,加苡仁、滑石清热化痰;经络痹阻者,加海风藤、地龙、络石藤疏通经络;肢体麻木不仁或有痛感者,加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止痛;局部有冷感,去黄拍,加桂枝温通经脉。

3.气虚血滞:

证候:身热不退,肢体麻痹,瘫痪无力,面色苍黄,苔薄,舌质稍暗,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例:补阳还五汤加丹参。

4.肝肾亏损:

证候:长期瘫痪,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皮肤欠温。

治法:滋养肝肾,温经通络。

方例:虎潜丸。

(四)临证权变

病轻者,通过治疗可完全恢复,病重者可致终身残疾。有些患儿,可因邪陷心胞而出现烦躁不安,神昏谵语,频繁抽搐等证,治当清心开窍,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合羚羊钩藤汤;若痰阻肺络,呼吸不利者,当用豁痰理气之法,加服葶苈子、猴枣散,痰多者,加鲜竹沥;若见呼吸麻痹者,可针刺会阴穴。具体操作方法,取2寸长的灸针,会阴穴常规消毒后,进针1.5寸,强刺激,不留针。

〔调护〕

1.注意补充营养。

2.早期瘫痪的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缓瘫痪的继续发展。

3.有肌痛者,可局部热敷。

4.肢体瘫痪者,宜将患肢置于功能位置,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发生。

5.后遗症患儿,应加强锻炼,以求改善功能。

〔应用例案〕

张培,仓浜,子十余岁,己未三月患温邪,越两月后,余热逗留,肉削肤枯,体痿不起。五月招诊,述知当热重时,谵妄昏痉,多医贵药,且事巫神,华祖仙方龙眼百粒,炮姜一钱,且进之也。示其体仅胜皮骨,面形枯腊、大股无肉,宛若截竹,危状若斯,以资乏,拟不予治,询可治否。余思热久伤阴,如云难治,其家必坐视其殆,乃允设法。见证形羸,干咳,便艰,溲赤溷浊,痿软不起,脉虚数,苔淡黄,是脏阴大伤,余热尙蒸,宗吴氏甘苦合化阴气法,甘露饮加味。如石斛、生地,天冬、黄芩、黑山栀、北沙参、地骨、花粉、桑皮、功劳叶、白薇、珍珠母、黑芝麻等,出入为方。另嘱以甜杏仁、西瓜子去壳,杵烂,煮酪饮之,咳止便润,溲淡热清,续以香粳米粥,猪肺肚腰煮汤以养之,并饮人乳,渐能坐起;越半月,能行步,肤转润泽,肉渐壮复,拟石斛、丹皮、生地、山药、玉竹、二冬、白芍、牛膝、龟板、鳖甲、西洋参,以清养脏阴乃痊。

按:观此儿之疾,若单以药治而不以食养,难以奏效;若但以食养而不以药治,则性命难保。周氏以良药起沉疴,以(美)食养身体,可谓因人制宜。(《历代儿科医案集成•周小农医案》)

〔简便验方〕

(一)内服法

1.野菊花、银花藤、鲜扁豆花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初起阶段。(王伯岳主编《中医儿科学》)

2.桂枝、地鳖虫各等分,研末。6月〜1岁,每次0.6克,1〜2岁每次1克,3〜5岁,每次1.5克,每日三次,连服2周。适用于瘫痪初期。(同上)

3.猪或牛脊髓,加黄豆适量煮食。适用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同上)

(二)外治法

桑枝15克、川芎、当归、桑寄生、土牛膝各10克,煎汤,加黄酒一盅。每日用清洁纱布蘸药液在瘫患部位揉擦2〜3次,使筋脉流通。(同上)

〔文献摘录〕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肺热叶焦,发为足躄,……阳明合于宗筋,阴阳㧾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诸病源候论》:“夫风邪中于肢节,经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即缓纵不随”。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痿论》:“痿证之旨,不外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肺主气,为高清之脏,肺虚则高源化绝,化绝则水涸,水涸则不能润养筋骨。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筋骨利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症作矣”。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