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痿证

痿证

小儿痿证是由湿热之邪所致肢体筋脉弛缓的病证。临床以抬举、握持、起坐、行走、蹲站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日久肢体瘫痪废用,甚至肌肉痿缩为主要特征。因下肢痿较多见,故亦有称为“痿躄”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10月多见。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一般以5〜10岁发病率最高。

本病的发生,大多数起于湿热病之后,亦有部分患儿,出生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显现症状。致病主要原因是气热伤津,湿热侵淫,脾胃虚弱及肝肾亏虚。

现代医学所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多发性神经根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均可参考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气热伤津、湿热侵淫及脾胃虚弱,肝肾亏虚等因所致。

(一)气热伤津 小儿稚阴未长,感受六气之邪则极易化热、耗伤津液。使水之上源干涸,不能输布津液以润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手足痿弱不用。此即《素问•痿论》所言“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二)湿热侵淫 因久处湿地,或外感湿邪,久积不去,郁而生热,湿热侵淫筋脉,以致经脉弛缓不用,成为痿证。或因小儿饮食不节,过食膏梁厚味,损伤脾胃,内生湿热,阻碍运化,致脾胃不能生化精微,筋脉肌肉失养,产生痿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说明湿热蕴积,不能及时消除,可以产生痿证。

(三)脾胃虚弱 小儿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致虚,脾胃受纳、运化和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可使肌肉筋脉失养而产生痿证。如《医宗必读•痿》:“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

(四)肝肾亏虚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调,元气败损,肝肾亏虚。肾虚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肝阴不足则筋膜干枯,筋挛拘急,导致肢体松弛,大肉削减,骨骼畸形,而形成痿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凡患儿自觉下肢或上肢,一侧或双侧肢体软弱无力,不能隨意运动,患侧肢体形成弛缓性瘫痪或肌肉萎缩者,即可诊为痿证。但本证应与风、痹、厥、偏枯、脚气其他类似痿证相鉴别:

1.风、痹、厥:痿与风、痹、厥是四种不同的证候。但在痿证发病过程中,往往混同出现,不易辨别。《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谓其“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者为厥。”此说可作为辨别要点。

2.偏枯:偏枯,属中风的一类。起病急骤,证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半身不遂),或兼疼痛。久则患部肌肉枯瘦。痿证多起于温热病后,大病之余,缓慢起病,多为双下肢,或单个肢体痿软无力,很少一侧上下肢瘫痪。

3.脚气:脚气多有肿胀苦痛之状。故《罗氏会约医镜》云:“凡痿证与脚气相关。脚气外因风寒湿,正气与邪气相搏,故作肿痛,多邪实也。痿由内脏不足所致,但不任用,亦无痛处,此气血之虚也”。

(二)论治要点

本证的治疗,应紧密结合发病情况和临床证候进行辨证论治。若因得之温热病后,湿热浸淫,起病初期多因病邪未去,故治疗应以祛邪为先。如因于热病伤津者,重在清热润燥;因于湿热不攘者,则宜清热渗湿。若因瘘证日久或得之脾胃虚弱或肝肾亏虚者,治疗又应以扶正为主,分别采用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等法。然而,痿之为病,迁延日久,终为一虚证,《素问•痿论》言“治痿独取阳明”,一般系指采用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亦有赖于脾胃的生化,若能使脾胃功能健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协调,五体得以濡养,则有利于痿证的恢复。故补益后天这一治疗原则,不失为治痿之大法。

(三)常见证治

1.气热伤津:

证候:突然两足痿软无力或四肢全瘫,伴发热,皮肤干燥,口渴心烦,咳嗽咽干,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润燥、养肺益胃。

方例:清燥救肺汤。

身热神倦,食纳不振者,宜原方去石膏加山药、苡米、红枣、生谷芽、生麦芽。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者,可用白虎汤加鲜生地、银花、连翘。

2.湿热侵淫:

证候:两下肢痿软,足跗微肿麻木,喜冷恶热,身重身热,面色发黄,胸脘痞满,小便短赤热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渗湿。

方例:三妙丸。

可加木瓜、苡仁、香砂、萆薢、防己、泽泻加强清热渗湿之功。胸脘痞闷,肢体痠软者,加厚朴、陈皮、茯苓。长夏季节加藿香、佩兰。热邪偏重,热甚伤津,消瘦而足热心烦,口燥咽干者,加鲜生地、龟版、麦冬。肢体麻木不仁,足软兼痛感,舌紫脉涩,病久兼瘀血阻滞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素体肥胖成痿,气虚多痰者,可用原方加六君子汤。素体瘦弱成痿,血虚有火者,原方加四物汤。

3.脾胃虚弱:

证候:下肢逐渐痿软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缩,饮食减少,大便溏泻,甚则脱肛,面色不华或面部虚浮。舌苔薄白,脉细。

治法:益气健脾。

方例:参苓白术散。

脾气下陷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病久肌肉萎缩,体质虚羸者,宜脾肾双补,补脾用四君子汤加黄芪、山药;补肾用六味地黄丸加川牛膝、紫河车。痿而兼厥者,可加附子、肉桂。

4.肝肾亏虚:

证候:起病缓慢,肢体痠软无力,腿胫大肉渐脱,甚至步履全废,头晕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补益肝肾。

方例:虎潜丸。

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因于血虚者,加黄芪、党参、首乌、鸡血藤。久病阴损及阳,肢冷不温,脉沉细者,可用加减金刚丸。

(四)临证权变

肝肾亏损、筋骨失养者每致瘫痪,瘫痪日久则见肌肉松软萎缩,四肢不温,甚至可致各种畸形,即兼具“瘫、萎、软、松、冷、变”六个特点,并伴有全身虚弱症状,舌淡苔白,脉细纹淡。此则仍应以扶正固本为法,补肝肾、强筋骨,可选用七宝美髯丹为主方,益气健脾,补益肝肾,使气血得生,筋骨得养。方中还可加用紫丹参、大伸筋、活血藤、威灵仙、桑枝、木瓜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之品。并配合针灸治疗,举臂困难者,选穴为天宗、肩三针、举肩(肩峰前下3.5寸)、曲池、合谷;抬腿困难者,选穴为肾脊(二、三腰椎棘突旁开五分)、环跳、鼠蹊、脾关、伏兔、健膝(屈膝,胫骨上3寸)、委中。

〔调护〕

1.讲究饮食卫生,加强体格锻炼。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2.注意妊娠保健,防止妊娠感染和外伤,避免产程过长和产伤。

3.病后及时治疗,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及按摩推拿。

4.患病后,注意加强护理,对瘫痪病儿要保持皮肤清洁,改善患肢局部血循环,避免发生褥疮。

〔应用例案〕

邱男,7岁,病历号:63116。两年前患脊髓灰质炎,结果造成腰以下、两髋、两膝及小腿均瘫痪,卧床不能翻身。不能坐立,腰肌无力,脊柱侧弯,小腿肌肉萎缩,屡经多方求治,两年余迄无好转,乃转诊来院。

诊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辨证:舌洁脉缓,乃风热注于经络,久痿失用。

治疗经过:住院后始用大补气血,舒筋活络之剂,调治半月余,无好转,改由赵老医治。脉舌合参,乃经络、关节之余毒未清,用下方:

桑寄生12克 生石膏30克 伸筋草10克 生地12克当归6克 川牛膝10克 知母6克 金银藤12克 南红花3克 焦军5克 生侧柏6克 木通6克 紫雪0.6克 日服三次。

服药三剂,腰肌较前有力,可以挺坐,七剂后可以翻身爬行。原方化裁并配合针灸、封闭、按摩及加兰他敏等西药综合治疗。两月后改投强筋健骨补益之剂。

炒杜仲12克 生侧柏9克 川牛膝9克 菟丝子6克 巴戟天6克 肉苁蓉10克 当归6克 生熟地各6克 秦艽6克 独活5克 桑寄生12克 炮姜3克

半月后双膝及小腿肌力增加,可以独立蹲于地上,可以上床。继续内服强筋健骨之剂。外用虎骨膏贴于髋部,又十余日后,可于蹲地横行数十步,再十余日可以扶床起立,并扶行数步,肌力显著增加,乃出院继续调治。

按:本例病情复杂,瘫患范围广,时间长,实属难治之症。赵老根据脉舌断其余热未清,先用生地、知母、金银藤、生石膏等清热;继用杜仲、巴戟天、肉苁蓉、当归、牛膝等补肾强筋骨,养血活络之剂而获显效。(《赵心波儿科临床经验选编》)

〔简便验方〕

1.布精起痿汤:天门冬、麦门冬、怀牛膝、怀山药、饭蒸白术、白茯苓各4.5克,玉竹、炒苡米各9克,炙甘草、黄柏各2〜4克。煎服,日二次。主治:温热病后,足躄不能行,或因温证误服辛温太过成痿。

2.苍术5克、黄柏10克、石斛30克,水煎服。主治:下肢痿弱。

3.川牛膝15克、五加皮15克,水煎服。主治:足软无力。

4.紫河车粉、猪或牛骨髓烤干研粉加入米粉,白糖调服。主治:下肢痿软,肌肉萎缩。

5.桂枝、地鳖虫各等分研末,6月〜1岁,每次二分。1岁〜2岁,每次三分。3岁〜5岁,每次五分。均每日三次,连服二周,适用于瘫痪初起。

〔文献摘录〕

《素问•痿论》:“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痿证》:“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而筋骨拘挛。肾藏精,精血相生,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肺主气,为高清之脏,肺虚则高源化绝,化绝则水涸,水涸则不能濡润筋骨。阳明为宗筋之长,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骨以利机关,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缩之症作矣”。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