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瘰疬

瘰疬

瘰疬又名“疬子颈”、“老鼠疮”是皮里膜外结核累累如贯珠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窜生,溃后脓水清稀为主要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本病主要由痰核内阻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气郁痰结、血虚痰阻、阴虚痰凝所致。

1.气郁痰结 孕母素多恼怒,气郁化火,致儿禀受肝胆二经之火;或小儿恚怒气逆,心情不畅,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内燔,炼液为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

2.血虚痰阻:如因父母体虚,胎气不足,气血虚弱;或因疳积等他病耗伤气血,转为虚损,外邪乘虚而入,痰气阻滞,而成瘰疬。

3.阴虚痰凝:小儿素体阳虚,或久病水亏火旺,津液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则为瘰疬。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2.好发于颈部及耳后。

3.结核在皮里膜外,初起推之可动,皮色不变,渐次推之不移,皮色暗红,后期溃破成脓,脓水清稀。

4.后期常伴低热、盗汗。

5.发展缓慢、病程较长。

6.临床有虚实寒热之别:结核如窜珠,按之坚实,推之不移,且觉疼痛为实;结核如豆粒,推之可移,或溃而不合,脓水清稀,气短懒言为虚。皮色不变、不热不痛为寒;红肿、热痛,伴发热口干,或潮热盗汗为热。

本病应与时毒、石疽相鉴别:

1.时毒:多在感冒发热后发病,肿块往往是单个发生、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迅速长大,很快化脓、流出黄白色稠脓、伴见明显头痛、高热。

2.石疽:病变部位较广泛,除颈部外,腹股沟、大腿根部及胁下均可发生,肿核大而较瘰疬坚硬,病情发展较快,数个肿核可迅速融合成较大团块。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可分为气郁痰结、血虚痰阻、阴虚痰凝、应分别施以解郁化痰、补血消痰、滋阴消痰之法。本病治疗的关键是若适当配合外治之法,则病情会好转更快。如结核未溃,可用阳和解凝膏外敷;局部红肿热痛,可用紫金锭外敷;溃破之后,可选用五五丹、二宝丹撒入疮口,提脓祛腐。

(三)常见证治

1.气郁痰结:

证候:耳后、项侧结核,初起如豆或指头大小,一枚或三五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可移,日久则渐渐增大,相互连成串珠,推之不移,且觉疼痛,苔白,脉弦。

治法:解郁化痰。

方例:逍遥散合二陈汤。

若肿核皮色变红,伴发热口苦,脉弦而数者,去生姜、薄荷,加丹皮、栀子、夏枯草、浙贝。

2.血虚痰阻:

证候:耳后、颈侧结核如豆粒,渐如梅李,皮色不变,坚而不溃,或溃而不合,脓水清稀,形体消瘦,伴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精神萎靡,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补血消痰。

方例:香贝养营汤。

3.阴虚痰凝:

证候:耳后,颈侧结核红肿热痛,伴午后潮热颧红,盗汗、甚则咳嗽咯血,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消痰。

方例:知柏地黄丸加浙贝、瓜蒌。

(四)临证权变

本病既可据因论治,亦可依病期论治。如初期一般宜疏肝养血,解郁化痰,中期宜托毒透脓,后期宜滋阴化痰或养营化痰。此外,不论已溃未溃,依据病情,可经常配服内消瘰疬丸、小金丹、消瘰丸,尤其是小金丹,有防止流窜走注之功,临证应用较多。

〔调护〕

1.注意精神护理,要使患儿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

2.贴消散膏药,每六七天更换一次;如用敷药,每日更换一次,并注意经常保持湿润。

3.忌食辛辣刺激性及鱼腥发物,以免助火生痰。

〔应用例案〕

申某,女,3岁,住长沙市伍家井。麻后高热二十多天方退,但退后身体消瘦,低热不退,耳后,颌下瘰疬累累如珠,按之可移。此痰核结于少阳经隧,治宜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消瘰丸加味:

黑元参12克 浙贝母6克 煅牡蛎6克 夏枯草3克 北柴胡3克 炙鳖甲9克 生白芍6克 猫爪草6克 川百部5克 青陈皮2克 炙甘草3克

服上方20余剂,低热已退,喘息已平,时值农历四月,正是蜒蚰滋生之际,以此停药,每日只用蜒蚰七至九条洗净,放举杯内加浙贝粉3克、白糖20克,隔水蒸熟服之,连服半年,体气渐复,瘰疬全消。(《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二集)

按:患儿高热二十余天,必耗竭阴津,故见身瘦低热,瘰疬如珠,治宜养阴清热,化痰软坚,热退而瘰疬未消,改用蜒蚰、浙贝蒸服,蜒蚰又名蛞蝓(俗名“鼻涕虫”),性寒味咸,《得配本草》认为消痰核有殊功,故连服半年,瘰疬全消。俗话说:“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临证若能灵活采用单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简便验方〕

1.抱石莲30克,夏枯草24克,水煎服。(《外科学•瘰疬》)

2.炮穿山甲120克,研末,早晚各服1〜3克,以夏枯草煎汤送下。(《实用中医儿科学•瘰疬》)

3.猫眼草膏:猫眼草(泽漆)一捆,水浓煎,去渣收膏。先以椒、葱、槐梗煎汤洗净,后敷此膏。(《便民图纂》)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身生热疮,必生瘰疬,其状作结核,在皮肉间,三两个相连累也,是风邪搏于血气,焮结所生也”。

《外科正宗•瘰疬论》:“予常治初起成核,服前药未效者,用针刺核内三四分,用冰蛳散拈成条子插入核内,糊纸封上;待至二七后,核子自然落出,随用红、黑二膏搽贴,内服补剂,不久便愈。又常见斑蝥、牵生、巴霜、大黄追蚀等用,往往致其危之者多矣。切宜戒之”。

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