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吴茱萸

吴茱萸

〔原文〕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足太阴脾。血分,少阴、厥阴肾、肝。气分。其气燥,故专入肝而旁及脾肾。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痰杀虫,开腠理,逐风寒。治厥阴头痛,仲景有吴茱萸汤。阴毒腹痛,痛在小腹。呕逆吞酸,俗名醋心。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吴茱萸作响导。蔡中丞苦寒饮,率十日一发,头痛背寒,呕酸不食。得一方,茯苓、吴茱萸汤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吴仙丹,前后痰方无及此者。痞满噎膈,胃冷。食积泻痢,血痹阴疝(1),痔疾肠风,脚气水肿,口舌生疮为末,醋调贴足心,过夜便愈,能引热下行。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宜此主之。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吴萸性上,似不尽然。寇宗奭曰:此物下气甚速。东垣曰:浊阴不降,厥气上逆,膈塞胀满,非吴萸不可治也。昂按:吴萸辛热,故性上;气味俱厚,故善降。利大肠壅气,故治肠风痔痢。下产后余血故产后必用之。然走气动火,昏目发疮,血虚有火者禁用。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须泡数次。止呕黄连水炒 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恶丹参、硝石。

【讲解】(1)阴疝:病名,又名寒疝。因寒邪侵袭肝经而致睾丸、阴器急痛肿胀。

吴茱萸功能疏肝下气散寒止痛。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将近成熟果实。用甘草汤制过应用。

本品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经。辛散苦降,性热而燥,既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又善解肝经之郁滞,有良好的行气止痛作用,且能燥湿。故凡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头痛,呕吐涎沫,或肝胃不和之胁痛呕吐,吞酸以及寒疝腹痛,虚寒泻痢,寒湿脚气等证均作为要药。本品为厥阴肝经之主药,性虽大热,但在肝经郁火,胃气上逆的情况下,亦可与苦寒泄火之药配伍。起降逆止呕和引经、反佐的作用。但辛热燥烈之品,能损气动火,故血虚有火者不宜用。

【临证应用】吴茱萸用于中焦虚寒,肝气上逆所致的头痛经常发作,日久不愈兼呕吐涎沫者,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用于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如导气汤;治寒湿脚气,上冲胸腹,闷乱神昏,可配木瓜、槟榔、生姜等如吴萸木瓜汤;胃中虚寒脘腹冷痛,可与干姜、木香配伍。若肝火犯胃之胁痛,呕吐吞酸者,常以黄连为主药与少量吴茱萸相配,如左金丸,共奏辛开苦降之效。至于脾胃虚寒的久泻或五更泄,则与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温补脾肾的药物同用,如四神丸。

此外,本品研末醋调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疗口舌生疮。

吴萸、黄连、生姜均有止呕之功,然吴萸治肝寒犯胃之呕酸;黄连治胃中湿热之呕苦;生姜治胃寒上逆之呕水,三者各有不同。

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二药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中焦,可温肺化饮止咳,吴萸还能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以治寒泻,温营血以治经闭,这是与干姜的主要区别。

【用量用法】1.5—5克,煎服。外用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