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第十七章补益药

【自学时数】 16 学时

【面授时数】 4 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补益药的概念、分类。

2.熟悉补气药的适用证。

3.掌握补气药中常用药的功效、临证应用,并比较其异同。

4.熟悉补阳药的适用证。

5.掌握补阳药中常用药的功效、临证应用,并比较其异同。

6.熟悉补血药的适用证。

7.掌握补血药中常用药的功效、临证应用,并比较其异同。

8.熟悉补阴药的适用证。

9.掌握补阴药中常用药的功效、临证应用,并比较其异同。

10.熟悉补气、升阳、固表、托疮、柔肝、补血、补阴、养阴、滋阴、壮阳、补肾等概念。

11.熟悉补元气、补心气、补脾气、补肺气、补肺阴、补心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的概念。

12.在自学本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小结内容。

凡能补虚扶弱,增强体质,用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补益药主要用于各种虚证。如病后正气虚弱,或邪盛正衰,病后正气不足而余邪未尽之证,用补益药后,均可起到辅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或扶正以达到祛邪的目的。所谓虚证,一般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补益药也根据其功效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临床用药时,应该根据虚证的不同类型而选用其相适应的补虚药,如气虚证则用补气药,阳虚证则用补阳药,血虚证则用补血药,阴虚证则用补阴药。

由于人体的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阴阳互根,阳生阴长,所以在虚损不足的情况下,也常互相影响。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易导致阳虚,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阴虚每兼血虚,血虚也可导致阴虚,血虚和阴虚表示体内精血津液的损耗。因此,补气药和助阳药,养血药和滋阴药,经常配伍同用。某些补气药还兼有温补助阳的作用,而补血药往往兼有滋阴的功能,所以,临床上遇到阳虚证,在用助阳药的同时往往兼有补气的作用。遇到阴虚证用滋阴药时,也往往兼有养血之功。对于气血两亏、阴阳俱虚之证,又当根据病情,采用气血两补或阴阳兼顾之法。

对于实邪未尽的病证,补益药应予慎用,以防“闭门留寇",使病邪留阻体内,加重病情。但对虚中挟实的病证,在祛邪的同时,可适当选用补益药,以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在用这些药时应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分清主次,恰当地与解表、清热、泻下等祛邪药物配合。

补益药为正气虚弱而设,凡身体健康,脏腑功能活动正常,不须使用本类药物。若使用不当,往往有害而无益,脏腑正常功能受到扰乱,反可导致阴阳失调。

补益药若须久服,而又属滋味浓厚之品者,一般名作丸(片)或滋膏剂。作煎剂时宜久煎。在服用补益药时必须注意保护脾胃,适当配伍健脾理气之品,若虚不受补,阻碍中焦运化,则药物难于奏效,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