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羚羊角

羚羊角

〔原文〕苦咸微寒。羊属火,而羚羊属木。入足厥阴肝。手太阴、少阴肺、心经。目为肝窍,此能清肝,故明目去障;肝主风,其合在筋,此能祛风舒筋,故治惊痫搐搦,骨痛筋挛;肝藏魂,心主神明,此能泻心肝邪热,故治狂越僻谬,梦魇惊骇;肝主血,此能散血,故治瘀滞恶血,血痢肿毒;相火寄于肝胆,在志为怒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此能下气降火,故治伤寒伏热,烦懑气逆,食噎不通;羚之性灵,而精在角,故又辟邪而解诸毒昂按:痘科多用以清肝火,而本草不言治痘。出西地,似羊而大,角有节、最坚劲,能碎金刚石与貘骨(1)。音麦,能食铁。夜宿防患,以角挂树而栖。角有挂纹者真。一边有节而疏,乃山驴、山羊,非羚也。多两角,一角者胜。锉研极细,或磨用

【讲解】 (1)摸:[mo模]哺乳动物,产于热带地区,肉可以吃。亦名印度貘。

羚羊角善清肝火,为息风止痉、明目之佳品。为洞角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角呈长圆锥形,略有弓形弯曲,白色或黄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轮脊,角尖部光圆,光润如玉。基部圆形,有骨塞名“羚羊塞”,将骨塞除去后,角之下半段为筒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端,习称“通天眼”,近光可透视,为羚羊角的主要鉴别特征。质坚硬。产于新疆。磅为薄片,或锉末入药,或磨汁冲服。

本品味苦咸性寒,主入肝经,兼入心、肺二经。肝主风,开窍于目而藏血,其合为筋。羚羊角善泻肝火,而有息风止痉、明目之功。用治热盛风动之惊风、癫痫,手足抽搐,及肝火亢盛之目赤翳障、头痛眩晕等证。对温热病高热神昏、谵语狂躁,或热毒发斑等,也有效验。然究为咸寒泄降之品,无火热者不宜用。

【临证应用】羚羊角用于壮热不退、热极动风之证,常与钩藤、白芍、菊花等同用,如羚角钩藤汤;用于肝火炽盛的头痛目赤,常与龙胆草、决明子、黄芩同用,如羚羊角散;若阴虚、肝阳上亢而致头晕目眩,可与石决明、菊花等配伍,以加强平肝潜阳之功。用于温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以及热毒发斑等症,则每与犀角、石膏等同用,如羚犀白虎汤。

羚羊角与犀角皆为咸寒之品,在温热病中,二药常同用。然羚羊角以入肝为主,清肝火而善于息风止痉;犀角以入心经为主,泻心火而善于凉血解毒。故见神昏者,多用犀角,而神昏兼痉厥者,则需犀、羚合用。故前人云:“在肝之病,必用羚羊,亦犹在心之病,必用犀角也。”

【用量用法】1—3克。入汤剂宜另煎冲服;锉末或磨汁服,每次0.3—0.6克。

本品价格昂贵,现有山羊角代用者,功效与羚羊角大致相似,但作用较弱,剂量须加大,常用至10—30克。